[诸葛亮小时候拜师的故事]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阅读
诸葛亮(181234)是西蜀的丞相,他以神机妙算而闻名。他为子孙的打算,也是算计得比较久远的。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诸葛亮担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也说:志当存高远。这都表明他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他认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强的信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可见,诸葛亮让子孙生活俭朴,是为了使他们更有出息,其眼光不能不说超俗远大!
延伸阅读:
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中国的国土上并列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国家,它们是魏国、蜀国和吴国。这一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相互间经常发生战争,但是谁也消灭不掉谁。诸葛...
喂鸡求学的诸葛亮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
诸葛亮喂鸡求学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