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感恩》有感作文]书给了知识,同时又锻炼了丰富的情感。它更让知道了读书的力量,读好书的力量。最近,读了一本名字叫《感恩老师》的书。 《感恩老师》由六部分内容构成,读每一篇文章,都将收获一次...+阅读
读孟子有感的作文
孟子读后感看完了深奥的后,我开始研读表现温`良`恭`俭`让`仁`信`义礼`智`信的孟子。看完后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将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须要多用心,多劳动,少吃饭,空乏你的身体才行。想想我自己,这四条原则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说苦其心志吧!翻开名人史,发现自己并没有勾践那么卧薪尝胆,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一点我虽经常做家务,可没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种主动性,我每次干活都有气无力的。饿其体肤更是遥不可及,少吃?多吃还差不多。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这每一样都不可能,别提什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了。
虽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来约束现代人,但这做为目标却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证了这句话,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中国,降给中华龙,地震不是痛苦,而是会心的动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名师点评:你真不简单啊!小小的年纪竟能去读这样的书!你的读后感符合基本的格式要。你能抓住最著名的一句话,得出自己的体会,并且还能对照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最难能可贵的你还把这句话的意义引申到国家这个层次,结合我们国家发生的“大难”,起到鼓舞斗志的作用。你的野心还不小啊,一心想要“天降大任”,即使不降大任也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啊。
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的学说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称之为“亚圣”,和孔子并举,称之为“孔孟”。而提到儒学,我们已经将其视为“孔孟之道”了。孔子的两个学生,孟子和荀子是最著名的两个人。据说孔子还有一个徒弟颜回,颇受孔子喜欢,可惜英年早逝。孟子和荀子生活的时代,和孔子生活的时代就大不相同了,正所谓世移事易,历史已经从春秋时期过渡到战国时期了。上面说过,春秋时期,诸侯各国虽然明争暗斗,但却没有揭掉最后一层遮羞布,表现上看起来还是有所忌惮。这些,司马光在《通鉴》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了。黄仁宇先生说:“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以竞争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规则,也就是仍然离不开‘礼’的束缚。
”宋襄公据说是历史上最愚蠢的军事领导,我想,他可能还生活在春秋末期,一直奉守着所谓“贵族式的战争”,不想乘人之危,才留下千古的笑谈。其实,任何人都是历史的存在,都受时代的限制,我们耻笑别人,而我们自己迟早也会成为后人耻笑的对象。也许,我们只有学会移情,学会设身处地地地去思考古人,才能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可是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各国已经变成了赤裸裸的杀戮了。《通鉴》中用寥寥数笔带过了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可谓已经明目张胆。商鞅变法,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就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所谓奖励军功,也是把战争和国防突出为国家的中心任务。还有一个现象应当注意,就是车站逐渐被骑兵和步兵所代替,而战争形式的改变,必然加剧了战争的野蛮和残酷,已经不是原来的“贵族式战争”了。
《通鉴》中所说的“斩首六万”,“斩首七千”,就明显地道出了这种战争的血腥。而孟子和荀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同是孔子的学生,同样面对布满鲜血的战国时代,但由于个人气质的不同,他们分道扬镳了。孟子面对像动物一样厮杀和弱肉强食的争斗,强烈地感到了人心不古和世风日下。如果说孔子对“周礼”还存在眷恋和一点点希望,可到了战国时代,这种希望的泡沫被彻底打破了。孟子的痛心可以想象:“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玫。”“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跛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的选择(之一)——读《资治通鉴》(2) 尽管孟子在此批判的是“杨墨之道”,但令他痛心的却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而造成的“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而战国时代不就是这样尽管孟子在此批判的是“杨墨之道”,但令他痛心的却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而造成的“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而战国时代不就是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人吃人的时代吗?所以,孟子认为,人心堕落了,良知泯灭了,才造成了人的野蛮。深受孔子影响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堕落,并不是因为人心天生就是坏的,而是人善良的本性被物欲蒙蔽了,而拯救社会最关键的就是恢复人的本性和仁义之心。
孟子是值得钦佩的,在那个你争我夺的时代,他仍然没有对人性的美好失去希望。于是,他从自己老师“仁”的角度,阐述了自己“性善论”的主张。孔子没有对人性进行界定,而孟子确反复地强调“性善论”,这是因为当时时代太需要了。时势造英雄,孟子也是历史的选择。孟子用“性善论”的主张使得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孔子说:“孝悌,仁之本也”,孟子说:“仁者,事亲者也”。可见,孟子抓住了孔子“仁”的核心。但孟子还不想局限于此,他要为这种“事亲”的伦理情感找到更为深刻的人性基础:“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的本性就是善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性本善,在于每个人身上都有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至于后来出现贤与不肖,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是因为前者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了自己的本性,而后者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在孟子看来,只要人找回自己的本心和真心,还原了自己的本性,把自己的“善端”发扬光大,就小可以修身、齐家,大可以治国、平天下。从而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及幼,以及人之幼”。于是,沿着“仁”到“性善”这条路线,孟子打通了“内圣”和“外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通鉴》中的百里奚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一篇孟子读后感八百到一千字
利用业余时间,我仔细阅读了《孟子》一书,感受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学生追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 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他自觉的追而得到。自觉追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 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 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
急一篇孟子的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延伸阅读:
读《幻城》有感作文作者用灵动的文笔,深刻的思考,把我们带入《幻城》那个充满爱和遗憾的书中。幸福是生生不息,却又难以触及的远、有一种爱,生命的主宰,无止境的付出,是作者要与我们分享的精华。 读...
读《红岩》有感作文读《红岩》有感作文(1) 今天第一次通读了《红岩》这本书,对于这本人们口中的好书我一直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来面对,而没想到的是参与了这次征文比赛以后能够有机会捧着这本红色皮...
读《养花》有感作文读《养花》有感作文(1) 读完《养花》这篇文章,我深受影响。 在老舍先生眼里,他把养花看成一种生活中的乐趣,对于他来说,花开的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他就高兴。是啊!抱着一种...
读创造改变生活有感有感作文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2007-02-06 09:12 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岛,战胜困难,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小说写得真实自然,富有传奇色彩. 内容讲述了有个英...
读什么有感的作文读什么有感的作文,写读后感第二单元的作文之一:展开全部今天,我读了《军神》着篇课文,深深的被刘伯承将军那钢铁般的意志感动了. 《军神》这篇课文主要写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
读观潮有感的作文读观潮有感的作文,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观潮观后感150 200字:四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读画蛋有感的作文读画蛋有感的作文,读后感读画蛋有感:今天,我感到无聊时,就从书柜里拿出一本《名人故事集》,随手翻到《画蛋》这篇文章,立刻被吸引住,一口气就读完了。 童年时的达芬奇跟一位老画家...
作文:读目送有感作文:读目送有感,龙应台目送读后感5篇250300字:《目送》是一位伟大作家——龙应台姐姐写的。这本书写了父 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儿子的成长及离去、还有朋友那深深的挂 念、...
作文:读信任有感作文:读信任有感,信任读后感作文:读《信任》有感 最近我学了《信任》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与自己的丈夫到一个无人看管的桃林采摘桃子,并自觉付钱的故事,作者从中获得了人与人 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