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乐水,水性柔,缺乏坚毅,所以智者常郁郁不得志;仁者乐山,山性刚,不愿苟世,所以仁者多归隐避世。将刚柔调和,做到智仁兼备,这样才从容,才能致远。 三国智圣诸葛空明,历来被人称颂,他的耀眼只处不只是其过人的军事才能,还有周全的为人之道。初随刘皇叔时,连关羽、张飞都把他看做山村野人,处处为难于他,但他并不在意。
之后,由于他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且恩威并施,使得蜀内达到高度的统一,一致对外。他与马谡相交甚好,但街亭失守,他并没有徇私情,最后还是挥着泪斩了马谡。征伐南蛮时,看到遍地的衰鸿,他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在封建社会里,一个以开拓疆土,巩固江山为己任的政治家,能时时心系百姓,是多么的不易呀! 近代的鲁迅,在中国的精神史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
身处旧社会,在哪个深刻又近乎惨烈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下,他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明晰了自己的责任。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他更是三移其志,在立志与移志中寻求和谐,突出价值。他用自己的刚与柔支起了一只笔,为一个民族画破黑夜,带来曙光。 物极必反,过于刚强或柔和都难以持久。 综观东西,将目光定格在地中海沿岸。
你的脑中是否浮现出亚历山大大帝戎装的英姿。那个战争天才,战争狂徒,硬是横扫了一个又一个国家,建立起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大帝国。可是,靠武力来维持的关系怎能持久?哪个帝国也只是昙花一现,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逝去而分崩离析。再将目光投向南宋,那个柔水耀眼泛滥的国度。临安的意志被管弦 声消磨殆尽,东南一隅的苟安已让统治者忘却了历史的耻辱与使命,偶尔站出来的几个忠良,反倒成了统治者愚弄嘲笑的对象。
然而那些曾经的嘲弄者终被历史嘲弄。你看,在蒙古的铁骑面前他们麻木的笑容不是凝固了吗?! 今天,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评论。一些人以“韩国某公民用断指以示对日本政府的抗议”来对比中国,严厉批评中国人精神的麻木,民族意识的淡薄。文章言辞犀利,看似很有道理,其实不然。中国有自己的底线,我们不会容许任何人触动、越过它,但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切必要的对话。
相对于韩的极端,中国的决策者们更能高瞻远瞩,从容应对国际风云的变幻。中国要发展,要和平崛起,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如果我们盲目地用极端方式将别人赶出我们的大门,那些朝向我们的大门也会被关闭。二战时,美国曾向日本投过两个原子弹,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可是今天,日本并没有去找美国的麻烦。原因就在于美国强大的软硬实力使日本不得不考虑其后果。
所以,只有中国发展壮大了,我们才能更强、更硬,我们的国家才会被认可,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尊严。 其实,刚与柔和谐统一的思想早在封建社会就有体现。儒家的中庸思想,它既反对极端暴力,又反对软弱无序。正是这种“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则,才使得中华文明一再摆脱危机,得以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