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缅怀祖先的作文初一广播稿]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阅读
你好,这个就要从清明节的来源说起,内容较多,你可以直接查看黑体字截取你要的内容。首先,我们说下什么是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接下来,我们说下清明节的来源,有两个比较广为人知的说法:1.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2.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然后,我们说下清明节为什么要祭拜祖先:清明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之说。人们在这个时节拜祭祖先,希望祖先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个传统可上溯至西周初年,《周礼》就有暮春禁火的记录,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后来,寒食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就成了中国人祭拜先人传统的节日了,表现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民族心态。
当人类已经步入现在文明社会,清明节中企盼保佑丰收的农耕文化色彩早已淡化,但不变的是我们对祖先的缅怀之情。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炎黄子孙在这片大地上经历过战争、经历过和平,经历过天灾,经过过人祸,经历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经历过无数次的生死离别,逝去的是时间,流传下来的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和丰富的物质文化传承。
那些高超的手工技术发明,那些优良传统美德,那些尊重先哲的文明礼仪,都是从古自今,传承自我们的血脉之源,传承自我们的祖先,这些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都是祖先对我们子孙后辈的丰富馈赠。所以我们要祭拜祖先,是接受传承、尊重祖先、爱护祖先的表现。再则,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人们播种的季节,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汗水的时刻,我们自然不能忘却对祖先的感恩之情,我们自然需要合家团聚向祖先致敬。
说到底,我们祭拜的是祖先,也是祭拜我们炎黄子孙的浩瀚历史,是祭拜古往今来的无数先哲,是对先人长辈的感恩和尊重,也是提醒自己“要永远的去继承和发扬中华名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和优良传统美德”。最后我们说下,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还有那些习俗?我挑三个习俗说给大家听:1.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2.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3.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延伸阅读:
过清明节要缅怀祖先的什么继承祖先的什么一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另一说: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
清明节为什么要缅怀祖先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之一,是民间传统的节日。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写清明风光的诗说:“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宋代待人高翥也有这样的诗句:“南北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