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范文学习范文大全

董仲舒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事

08月20日 编辑 fanwen51.com

[董仲舒名言]董仲舒名言 1、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 2、众少成多,积小致拒,故圣人莫不以掩致明,以微致显。 3、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末石全为善也。 4、...+阅读

董仲舒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事

天人三问

董仲舒像

汉武帝即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武帝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

董仲舒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规劝刘非

董仲舒对策后,被武帝派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国相。刘非是武帝的哥哥,此人粗暴、蛮横,一介武夫,但因为董仲舒当时声望很高,是举国知名的大儒,所以对董仲舒非常尊重。而且刘非把董仲舒比作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管仲,也就是希望董仲舒要象管仲辅助齐桓公一样来辅助自己,以篡夺中央政权。但董仲舒是主张"春秋大一统"的,因此,对于刘非的发问,他借古喻今进行了规劝,指出“仁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明确了解自己的道义准则而不贪图功劳。所以孔子的弟子即便是小孩也羞于提到五霸,因为五霸是先行欺诈后行仁义。只是耍手段而已,所以不足以被真正有道义的人提及。”暗示刘非不要称霸。董仲舒为江都易王相六年,搞了不少祈雨止涝之类的活动。

罢官教书

汉武帝建元6年(前135年),皇帝祭祖的地方长陵高园殿、辽东高庙发生了大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宣扬天人感应的好机会,于是带病坚持起草了一份奏章,以两次火灾说明上天已经对汉武帝发怒。结果奏章还没上,正巧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看见奏章,因嫉妒董仲舒之才,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给了汉武帝。武帝看后大怒,决定将董仲舒斩首。后怜其才,又下诏赦免,但江都王相却被罢免,从此,董仲舒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而是干起了老本行,从事教学活动,又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东山再起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公孙弘又推荐董仲舒做胶西王刘瑞的国相。刘瑞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他比刘非更凶残、蛮横,过去不少做过他国相的人都被杀掉,或毒死。因董仲舒是知名的大儒,刘瑞对他还比较尊重。

称病辞官

董仲舒一直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唯恐时间长了遭到不测,遂于四年后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从此以后,也就结束了他的仕禄生涯,董仲舒暮年对什么事情都不过问,只是埋头读书、著作,虽然辞去了官职,但朝廷有大事,还常派人到他家向他请教,董仲舒都有很明确的看法,后来,张汤把询问董仲舒的部分材料,整理为《春秋决狱》一书。董仲舒虽然养病在家,但仍十分关心朝政大事,甚至在临终之前,还写奏章给汉武帝,坚决反对盐铁官营的政策。

家中病逝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于家中病卒,葬于西汉京师长安西郊,有一次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为了表彰其对汉王朝的贡献,特下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为"下马陵"。

汉代的察举制度和唐代的科举制度的区别和优缺点

比较汉察举唐科举之异同 汉唐二代,都是中国的盛世。二者的文治武功都极盛,而汉代的察举制度与唐代的科举制度,更为后世所称美。二者都同属於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选士制度。汉代察举选士,以孝廉和贤良为主,著重道德;唐代科举,科目极多,而以明经和进士为要,著重才能。然而两种选士制度有同有异。 首先,就选士制度之渊源来看:汉代察举,始於汉高祖时,后经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之发展,至汉武帝时正式确立,规定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此后便成为定制。至於唐代科举,则治袭隋代,初设秀才、明经、进士、明算、明律、明法各科,至高宗永徽时,则以明经和进士科为盛。 其次,再就考生之来源来说:汉代察举,选拔时以德行为重,故规定州都长官,对民间有以孝行道德闻名,受人赞颂者,或有以廉洁著称的官员,皆可察举至中央政府。

至於唐代科举之考生,则有三种来源:一是由京师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及算学)二馆(弘文馆及崇文馆)及州县诸学出身的为「生徒」,那些并非由学校出身而自觉有才的,可「怀牒」自己先试州县,及第后再获选往京师,与「生徒」同试於礼部的称为「贡举」。至於由天子不定时下诏选拔才德之士而亲试「策问」的,称为「制举」。 再者,就当时所设的考试科目来说:汉代察举,可以分为「常科」与「特科」 两种。「常科」为都国选举「孝廉」与州郡选举「茂材」。「孝廉」即「孝子」、「廉吏」的意思,重视士子的孝顺行为表现及官吏的廉洁正义的行为为主,「茂材」则以士子的才干、节义作为选拔的标准。至於「特科」则为「贤良方正」与「贤良文学」、明经、明法、「勇猛知兵法」及「明阴阳灾异」等特殊技能。

至於唐代科举所设的科目,较汉代为多,而以明经、秀才、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为常选。高宗永徽以后则以明经、进士为主。明经科考帖经、经义、时务策等项,进士科则先试诗赋,继而试以经义、最后则试时务策等。此外,尚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秀才、童子等科目。 至於在中式后授官方面:汉代士人经荐举后,仍须接受「策试」。「策试」可以分为「对策」与「射策」两类。「对策」即命题考试,内容以政治及经济事项为主,以观其文辞的高下。「射策」则属随机抽问,以测试投考者才能的优劣及其随机应变的能力。至东汉顺帝时,由於选举「孝廉」的人数太多,左雄便提出限年龄考试的办法,规定孝廉年龄若不满四十,便不得察举,并且必须试以「家法」及「文史课笺奏」,以选拔人才。

大概来说,汉代的「茂材」,可获任县令等级的官职。至於「孝廉」,则获拜为「郎官」,先在中央学习,接受训练,然后才选派出任适当职务。 唐代科举,诸生则必先试於「礼部」,中式后才获送往「吏部」复试,主要考「身(体貌)、言(辩论)、书(书法)、判(文理)」四项,称为「释褐试」。「身」是指观察考生的样貌,为官者必须仪表端正。「言」是指观察考生的言辞,为官的必须善於辞令。「书」是指观察考生的书法,为官者常书写公文,故文笔及书法必须端美。「判」是要考生凭案例,考识见,因为古代行政与司法不分,地方官必须兼理狱讼,故必须有判断能力。四项合格后始得正式入仕,授以八品或九品的官职。 而且,在选士态度方面:汉代重视乡举里选,以道德操守为尚,尤其是孝德、廉洁方面,难以有划一的准则,故较为主观。

唐代则准许考生「怀牒自荐」,所设科目又较为实际和包括多方面的才能,如明法,考法律内容,明算考有关数学问题等,考生须凭自己的实力去撄取功名,较为重视实才,故比较客观。以上都是汉代,察举和唐代科举不同之处。 汉代察举制和唐代科举制均为布衣平民提供了入仕政府的机会。汉代自武帝开始,规定各郡每伞需要从所属地方拣选「孝子」和「廉吏」各一人,上报中央政府,以供给他们进入政府工作的机会。而孝子和廉吏当中,不少本为布衣,察举制便为他们提供了晋身政府的机会。唐代科举制,全国上下无分身份,只要有志入仕,便可以「生徒」资格或「怀牒自列」,参加省试,及第后登上官途。自此,无论是高门大族或是寒门子弟,皆可透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府,因此两者皆令政权开放,寒门与大族均有入仕机会。

另外,汉代察举制和唐代科举制皆打破贵冑垄断政治的机会。汉初的惯例,担任丞相的必定先封侯,当时有「无功不封侯,无侯不拜相」之语。故汉初朝廷中重要的职位皆由贵族充任。察举制正好打破这种政治垄断的局面,因为即使是出身寒门的士子,可透过郡守的荐举透入中央政府,而他的黜陟也是依靠个人才干。至於唐代初年,高门大族在政治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一般士子已可以透过应考科举,在公平竞争下一展才干,继而出仕,进入国家权力核心,此所谓打破政治垄断之体现。 总括而言,汉代察举制和唐代科举制有著自己一套严谨的方法来选拔人才,以为国用,从而发挥稳定政权的作用,然而唐代科举考试的出现,现体了较为客观公平的选士方法,实为时代的一大进步,故为宋元明清各朝的沿用。

实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要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汉武帝对董仲舒的这种大‘统思想非常赏识。武帝又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汉武帝此举受到好黄老的祖母窦太后的强烈反对,她于次年借故把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减系狱。儒家势力虽暂时受到打击,但武帝在建元五年(前136)又置《五经》博士,使儒家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了。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倔起。元光元年(前134),他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县黜,排斥黄老别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还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艺者选拔担任重要职务。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虽然这样做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但在当时却有益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其时代的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问学派的—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

会上,对盐铁官营政策,“贤良文学”之士反对,而御史大夫桑弘羊则赞成。

认识:“贤良文学”之士代表地方利益,尤其是地方上王侯、富商利益。这一政策的实行,大大削弱其既得利益,而且出现了价高质次、强征专卖、“与天下争利”等封建官营的弊病,所以他们持反对意见;而御史大夫则代表中央政府的利益,希望借盐铁官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提供物质保障。

盐铁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民所疾苦,教化之要”。在会议上,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对盐铁官营等财政措施进行了全盘否定,并进而攻击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作为这些财政措施的经办人,桑弘羊坚决捍卫汉武帝的内外政策,不仅就盐铁等政策的存废与贤良文学展开了激烈论辩,而且充分肯定了诸如抗击匈奴、加强中央集权、大力抑摧豪强和农商并举政策的作用。此外,还涉及农业的基本政策,对社会现状的估计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古与今的关系等问题,这次会议已成为汉武帝一代政治得失的会议。

延伸阅读:

董仲舒的名言集锦1. 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2. 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 3.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4. 仁者所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5.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董仲舒的名言名句集锦1. 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2. 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 3.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4. 仁者所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5.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地球为人类所做的贡献有哪些展开全部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国际名称为“该娅”,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数是第三颗。它有一颗天然的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论语中强调为人处事重要的句子有哪些1.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3.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做人和为人方面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做人要有目标。一个男人,更要有目标,目标终极表现是做一个真正优秀的男人,真正的承载一个男人应完成的使命。 一个真正优秀男人的品质到底有哪些。初感觉起来有一箩筐,要细数,要...

大学放寒假能做的事有哪些大学放寒假能做的事有哪些:我认为, 1,好好休息。在大学里也许我们没有好好的睡过懒觉,假期补一补吧。 2,锻炼身体。虽说放假了,可不能够忘记锻炼身体。既然早上较冷,我们就下午去散...

说说你身边有哪些有爱心的事的日记50字说说你身边有哪些有爱心的事的日记50字,难忘的爱三年级作文50字:我家邻居张康平时看起来是个普通人,平时不爱说话。可他有着一颗挚诚的心。 星期六晚上,我们正在听新闻,一个消息...

有哪些有关为人处世的谚语有哪些有关为人处世的谚语,求关于教人做人处世的名言:宁吃飞禽四俩,不吃走兽半斤。 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作爷。 宁叫顿顿稀,不叫一顿饥。 宁叫嘴受穷,不叫病缠身。 宁可锅里放坏...

有哪些关于春联的事有由来传说等等都可以如题我听过关于春联的故事是: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