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单行道,没有回头的机会]生命像一面镜子,对着它皱眉,它回我们皱眉;当我们对它微笑的时候,它回我们微笑! 它犹如单行道,没有回头的机会。 生命如铜钱,每个人高兴怎么用就怎么用,但一个铜板只能用一次。 生命...+阅读
行道树教学反思(一)
张晓风的《行道树》一文是一篇满含着哲理与情感的优秀散文。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有两大难点:一是对文中所写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感悟的理解与认识;二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这两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选一选,议一议、说一说,找一找,想一想,写一写等教学环节都较好地予以解决。做到既让学生能走进文本,认清了行道树这一奉献者的形象,理解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又引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
特别是课上学生对行道树所说的话,是在学生充分认清了行道树的形象,情感被充分调动以后的真情流露。它深深打动了我。还有就是学生最后齐唱《爱的奉献》这首歌时,他们那专注的神情,眼中闪动的真情,让我真正认识到他们的心灵是何等的纯洁!也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与奉献的幸福!
孩子们也给我上了一课。一堂同样精彩的课。
行道树教学反思(二)
一、主旨的确立
无论是教参还是其他有关教学资料都毫无例外地把这篇课文的主题定为歌颂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并特别突出了奉献者的快乐。但我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感觉到作者并非简单地歌颂奉献者,她更是在呼唤一种社会责任感以及呼唤人们对尽责任者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首先,从作者最后的独句段中特别强调的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可体会到。试想,如果只是歌颂奉献精神,应该只要突出快乐就够了。我们不是经常说助人为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吗?但从全文来看,作者花了更多的笔墨来表现行道树的忧愁甚至是痛苦,反复提到堕落、悲凉的点缀、痛苦等语,以及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不被珍惜等,这里根本看不出一点奉献者的快乐,反而使文章笼罩在一种沉重的忧伤情感氛围之中。既然忧愁大于快乐,这能简单地以助人为乐或奉献者的快乐来概括其主旨吗?
其次,行道树为什么会来到这本不适合它们生长的城市呢?尽管文中说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的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荫,但它们对自己的同伴同样心生羡慕甚至有些不平,这从第二段很容易体会到: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因此这种选择其实有很多的不得已,它们也想待在自己的家那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但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正是这种责任感使它们作出了痛苦的选择,自然在尽责任中它们也体会到了自豪与快乐,尽管这种自豪、快乐与它们经受的痛苦和忧郁相比显得很不相称。
尤其是当我们阅读《行道树》原作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作者沉重的思想情感。原作除了开头被删外,结尾处删去了两段:落雨的时分也许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雨水为我们带来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将我们带回那无忧的故林。我们就在雨里哭泣着,我们一直深爱着那里的生活虽然我们放弃了它。故事说完了,四下寂然。一则既没有情节也没有穿插的故事,可是,我听到他们深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故事至少感动了他们自己。然后,我又听到另一声更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行道树的哭泣和作者深深的叹息更增强了作品忧伤的情感色彩,并令我们读者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作者心情如此沉重。
其实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每个人肩上都承担着一份责任,而且很多时候这份责任是不得不承担的,尤其是那些必须让自己作出很多牺牲的责任。就像我们这座城市需要清洁工、建筑工人等各行各业的人一样,很多人在生活的底层为尽一份责任而艰辛地工作着,但在尽责任中他们也体会到了内心的充实与快乐。正如梁启超所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尽得大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责任,就得小快乐。尽自己的责任是最苦的事也是最乐的事了,尽管在很多时候它会让人感到肩上的沉重和内心的沉重。而对这些艰辛地工作着的人们,我们应该心存理解和尊重。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行道树》的主旨。
二、教法的选择
首先,抓一个点。 蔡澄清先生提出的点拨教学法的精髓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其要害,拨其迷障,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并一路点拨开去,会达到以少带多、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也自然会有所提高。在教学切入点上,我选择了文章最后一句话。尤其是抓住忧愁和快乐两个词来领起全文的解读。教参主张以文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为切入点。我认为这句话对初一学生来说过于深奥,一开始就把一只拦路虎放在他们面前会使学生感到畏惧,而忧愁和快乐两个词指向的内容学生更容易筛选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我把那句哲理性较强的话作为小结句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进行强调、识记,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更轻松些。
其次,理一条线。一堂课如果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这样的课堂会更紧凑、更完整,也给听者思路清晰之感。整堂课我以树的智慧为线,一线穿珠,分别从作者眼中树的智慧、老师眼中树的智慧、学生眼中树的智慧三个层面来组织教学,逐步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不断有新的思维火花的闪现,并培养由物到人、到情理的联想能力。
课后有老师认为我对文章挖掘得深入。但我在想,对初一的学生进行深挖掘是否合适?怎样设计更好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等等问题还有待进行深入的思考。
行道树原文欣赏:
每天,每天,我都看见它们,它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我又看到它们,忽然,我发现,在树的世界里,也有那样完整的语言。
我安静地站住,试着去理解它们所说的一则故事: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其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煤烟。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工业城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会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再夏日献出浓荫。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
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鲜洁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视的清新。
落雨的时分也许是我们最快乐的,雨水为我们带来故人的消息,在想象中又将我们带回那无忧的故林。我们就在雨里哭泣着,我们一直深爱着那里的生活虽然我们放弃了它。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故事说完了,四下寂然,一则既没有情节也没有穿插的故事,可是,我听到了它们深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故事至少感动了它们自己。然后,我又听到另一声更深的叹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