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课文。课文清晰地表达了故事的脉络,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受到启示的过程叙述的。通过教学,我认为《...+阅读
《科里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里亚的木匣》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读到这一课,一学期已近尾声,致此,我方明白二十年的教学积累原来只是一种失误的理由,我不得不将预定的教学目标大量收缩,将目标降低到我的底线。
[成功之处]
1. 这课的生字词并不多,但我一改以前轻生字教学的做法,减少了自由朗读时间,加大生字教学力度,共十五个词,我花了十五分钟,指导差生朗读,全班齐读,重点指导书写鞋、初、懂、算,比较锯和据、阶和价,然后请学生将所有生字词书写一遍,效果甚佳。可见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万不可以扔了生字的学习,或者轻了生字的学习,过渡期应当缓行!这也就是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原则吧,有很多原则说来容易,做来真不简单!
2. 本课教学中我以一问总领全篇:你觉得科里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首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而且,我在学生思考之前,给他们举了一个例子:科里亚是一个好学的孩子,我是从这些句子中看出来的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学生在有了范例之后,很快就学到了方法,对于本文内容的理解水到渠成,同时也学到了理解文章的方法。我一向重视方法的传授,授人以渔的重要性实在不容忽视。虽然一次课只会有极少数人掌握方法,但是N次课以后呢,绝大部分的同学一定能掌握,重复的艺术就是这样产生无穷魅力的。
3. 拓展延伸一直是我困惑的地方,严格说是这帮学生让我困惑的地方。范例引路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学生却永远也逃不出老师范例的范围。本文在联系生活实际,谈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理解以及你是怎样开动脑筋解决难题两个延伸性话题时,我没有举例,而是让学生首先小组讨论,再交流,在交流中再完善,这样做虽然花了更多的时间,学生的思路却更广。这充分说明了,很多时候,老师得学会放手,要相信学生的智慧,不可以帮学生思考。有很多时候不完善的答案比许多完善的答案更有价值,学生思想的羽毛是可以编织成五彩翼的。
4. 每一篇课文都是写作指导的资源库。在教学本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科里亚在挖不出小木匣时思考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他此时的心情,以及课文中没有写到的他的心理活动,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写文章时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性。在周末的作文中,我特意布置了一个有趣的作文题:请家长给自己购买最想要的东西,如果家长不肯,得自己想办法,然后再将经过写成作文,注意突出想办法的过程。在布作文之前我先以短信通知家长,必需给孩子制造困难。虽然,学生重点写的是经过,但总会在有意无意间写到心理活动,这正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所谓润物细无声,大概就是这种效果吧。
[不足之处]
1. 学生朗读指导没到位,没能放情放境地读出人物内心的感受。
2. 第一次写作后,应当再进行写后指导,并进行第二次创作。
3. 好的学习方法要及时总结,以利后面的学习。
《科里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里亚的木匣》记事顺序清楚,结构思路明白,可让学生根据文后思考题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描写柯里亚和妈妈埋木匣具体情景的语句,然后通过导读引思,讨论口说突破难点独立分段,弄清事情前后的内在联系。如:导读承上启下的第五自然段,可先让学生找出就在那一天和住了差不多四年表示时间的词语,启发提问这段侧重写了哪个时间?埋木匣和挖木匣前后相隔有几年?这几年中柯里亚会发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找出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那时候还小,步子也小,我已经九岁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步子比那时候要大一倍呢!等语句。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段,又能在读思训练中弄清前后变化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周围一切都在变化一句话的理解。
本文训练重点突出,一些句子讲出了时间和周围事物的变化,导出了事物变化因果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可以紧扣训练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去寻找事物变化的因果联系,并且能用自己的话将这种联系表达清楚,将学生的思维渗透到训练中。如设疑:①柯里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埋东西?又是相隔多少时间才去挖东西的?妈妈为什么一下子就能挖到木箱子?②当初,妈妈不是随随便便地埋箱子的,而柯里亚是因为随随便便地埋木匣,所以现在一下子是挖不到木匣的。这样说对吗?为什么?③文中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柯里亚埋木匣的情景,这样写与下文写挖木匣又有什么联系?④既然知道柯里亚埋木匣跟妈妈一样不是随随便便的,那么他妈妈为什么能一下子挖到木箱,而柯里亚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呢?⑤如果他妈妈小时候就认认真真地离门口三十步的地方埋下箱子,到现在也数三十步能一下子挖到当时埋的木箱吗?⑥柯里亚不能一下子挖到木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从不同角度设疑,层层深入地推进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