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省中部东侧,太行山中段西麓,东邻**省。**县信用联社就坐落在县城东,辖14个农信社(部),21个信用分社,6个储蓄所,共有员工554人。
几经风雨 逐步规范
民国32年(1943),平(定)东县抗日民主政府为支援抗战,在测鱼村(今属**省),发动农民以货币或实物入股的形式创办了民间互助互济的合作信用组织。这种有创意的特殊组织形式,当属**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雏形与信合事业的发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战争创伤,百业待兴,信用合作事业一度处于萧条状态,有的甚至涣散解体。1951年,根据《全国信用合作会议的报告》精神,全县按照“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采用普遍发动,重点建社的方法,恢复整顿农村信用合作组织。1953年,全县建立农村信用社28个,入股社员10440人,股金达3.1万元。
1954年8月,**县农信社召开了首届社员代表大会,随后,全县建立信用合作社104个,入股社员达74 832人,股金19.4万元。人民公社时期,信用社与驻地银行营业所合并,组成“公社银行”,继而又下放给管理区(生产大队),并改称“公社信用部”。至1964年底,全县信用社合并为22个,又改称人民公社信用社。“文化大革命”时期,信用社实行贫下中农管理,人员由贫下中农推选。1978年,全县信用社由县人行和驻地公社双重领导,实行“所、社合一”。
1984年,**作为**省9个试点县(市)之一,组建了管理经营型县信用联社。5月7日正式成立了“**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1987年,**被**省农行列为试办“股份制经济实体信用社县联合社”股份制试点县之一。是年8月,成立了“**县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直接受市农行领导。1996年10月,全县农村信用社归市、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并接受人行的金融监管。
2002年8月,全县21个信用社合并为14个社(部),有7个信用社降格为分社。
规模扩张 业绩增长
60年来,**县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年年见长,社社盈余。50年代,采用折实入股的形式吸纳农民余钱。
1964年,全县信用社存款余额为353万元,累计发放各项贷款37万元,贷款余额80.3万元。
1984年,各项存款余额达6 830万元,累计发放各项贷款3 034.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 366万元,分别是1964年的19.4倍、82倍和29.5倍 。
2003年,各项存款余额119971万元,较2002年末净增20913万元,占全县金融系统净增额的74%;各项贷款余额达到94361万元,累计投放支农贷款39690万元。
2004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亿元,较2003年末净增4231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15831万元,累计投放支农贷款53753万元;存贷款总量、增量均称为全县金融系统的佼佼者。
2005年,各项存款余额突破20亿元大关,誉冠三晋,同时,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46723万元。存贷款总量、增量居全县金融机构之首。
2008年末,各项存款突破30亿元,余额达到32881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0035万元。累计投放支农贷款153488.05万元,全面支持县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贷款总量、增量均占全县金融机构总量、增量的半壁江山。
倾情支农 硕果累累
60年来,无论管理权如何更迭,数字如何变化!但支农的宗旨始终没变。从建社初期为农民代售山货、代购仔猪种羊、组织小型手工作坊,或是驴驮车推赶脚运输,直至帮助企业清理“三角债”,到改革开放以来帮助农民“抓果筐子、装菜篮子”,扶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第三产业,支持农村和农业改革,支持新农村建设等等,都显现着信用社对“三农”的诚信关怀。
在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的**信合人发扬“抢晴天、战雨天、毛毛细雨当好天”的创业精神,艰辛创业,创造了一套又一套的先进经验,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1953年3月2日,**省召开的“全省贸易、合作、金融模范表彰会议”上,牛角沟金融小组和董寨乡信用社董鸿章受到表彰。1959年11月,岩会信用分部业务员王玉仙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金融战线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经验交流大会,受到朱德、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4年,在**省财贸部门“五好企业、六好职工”代表会上,辛兴(现属阳泉郊区)信用社干部白淑贞被评为“六好职工”。他(她)们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信合战线的光荣与骄傲。他们那种背挎包、夹算盘、摸农情、听农言、下田问耕、上门问贷艰辛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永远继承和发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信用社信合人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掌握了驾驭新时期新业务的能力,一大批优秀
12全文查看工作者脱颖而出。1989年南坳信用社主任李砚田,被人民银行总行、农业银行总行授予全国农村信用社优秀信贷员、全国金融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是年,农总行在上海召开全国财会工作会议,城关信用社主管会计刘爱凤被授予全国优秀会计称号,成为信合人学习的榜样。
跨入新世纪后,**信合人与时俱进,拓宽信贷业务,调整信贷结构、扩大贷款规模,实现经营亏损面为零,达到社社盈余。
60年前社社租房,借桌办公,60年后,社社建楼房,人人用电脑,提升办公效率;对公业务微机、特约汇兑微机、储蓄微机、管理微机一应俱全;电子化建设步伐加快,无纸化办公成为信用社一大亮点。出门下乡,11号(步行)变为两头平(轿车);接款送款,脚圪蹬(自行车)换成四个轮(运钞车),确保了金融安全。
修志立传 弘扬文化
**县农信社经过60年的运营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支农项目,一组组鲜活的数字意味深长,它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信合品牌、信合文化、信合形象在**农村的地位明显提高,显现出信合人把握时代脉博,与时俱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自身经营效益双赢的硕果。展望未来,信合人依然立足“三农”,一如既往地吃农家饭、想农家事,和农家人心连心。
“传信合事业几十年成就,播信合员工历代业绩,是我们履职于当代信合事业人的天责,责任重于泰山。”——这是**县信用联社理事长、党委书记郭宝忠说的话。几经琢磨,终达共识:为信合事业修志,为信合人立传,以慰前贤、惠今人、益后世。
于是《**县农村信用社志》诞生。
修志非观美、立传务求实。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地以翔实的史料,真实再现历史、是社志编纂的原则。是一部农村信用社行业专志,它纵述历史实绩,横陈今朝诸事,从机构体制、经营业务多方面入手,以志为主,将记、述、传、录兼容一体,绘出**县农村信用合作60年来的创业、成长、壮大的历史画卷,为社会、为后代、为信合事业、信合人留下一部资治、教化、存史、立言、立德的宝贵史料。
《**县信用合作社志》是对信合行业的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总结、反思。教训必须认真吸取,成功的、可取的经验,将鼓舞信合人继续激流勇进。社志的出版将激励从事农村金融事业的同仁,在扶持“三农”、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12全文查看**,位于**省中部东侧,太行山中段西麓,东邻**省。**县信用联社就坐落在县城东,辖14个农信社(部),21个信用分社,6个储蓄所,共有员工554人。
几经风雨 逐步规范
民国32年(1943),平(定)东县抗日民主政府为支援抗战,在测鱼村(今属**省),发动农民以货币或实物入股的形式创办了民间互助互济的合作信用组织。这种有创意的特殊组织形式,当属**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雏形与信合事业的发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战争创伤,百业待兴,信用合作事业一度处于萧条状态,有的甚至涣散解体。1951年,根据《全国信用合作会议的报告》精神,全县按照“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采用普遍发动,重点建社的方法,恢复整顿农村信用合作组织。1953年,全县建立农村信用社28个,入股社员10440人,股金达3.1万元。
1954年8月,**县农信社召开了首届社员代表大会,随后,全县建立信用合作社104个,入股社员达74 832人,股金19.4万元。人民公社时期,信用社与驻地银行营业所合并,组成“公社银行”,继而又下放给管理区(生产大队),并改称“公社信用部”。至1964年底,全县信用社合并为22个,又改称人民公社信用社。“文化大革命”时期,信用社实行贫下中农管理,人员由贫下中农推选。1978年,全县信用社由县人行和驻地公社双重领导,实行“所、社合一”。
1984年,**作为**省9个试点县(市)之一,组建了管理经营型县信用联社。5月7日正式成立了“**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1987年,**被**省农行列为试办“股份制经济实体信用社县联合社”股份制试点县之一。是年8月,成立了“**县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直接受市农行领导。1996年10月,全县农村信用社归市、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并接受人行的金融监管。
2002年8月,全县21个信用社合并为14个社(部),有7个信用社降格为分社。
规模扩张 业绩增长
60年来,**县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年年见长,社社盈余。50年代,采用折实入股的形式吸纳农民余钱。
1964年,全县信用社存款余额为353万元,累计发放各项贷款37万元,贷款余额80.3万元。
1984年,各项存款余额达6 830万元,累计发放各项贷款3 034.9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 366万元,分别是1964年的19.4倍、82倍和29.5倍 。
2003年,各项存款余额119971万元,较2002年末净增20913万元,占全县金融系统净增额的74%;各项贷款余额达到94361万元,累计投放支农贷款39690万元。
2004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亿元,较2003年末净增4231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15831万元,累计投放支农贷款53753万元;存贷款总量、增量均称为全县金融系统的佼佼者。
2005年,各项存款余额突破20亿元大关,誉冠三晋,同时,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46723万元。存贷款总量、增量居全县金融机构之首。
2008年末,各项存款突破30亿元,余额达到32881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0035万元。累计投放支农贷款153488.05万元,全面支持县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贷款总量、增量均占全县金融机构总量、增量的半壁江山。
倾情支农 硕果累累
60年来,无论管理权如何更迭,数字如何变化!但支农的宗旨始终没变。从建社初期为农民代售山货、代购仔猪种羊、组织小型手工作坊,或是驴驮车推赶脚运输,直至帮助企业清理“三角债”,到改革开放以来帮助农民“抓果筐子、装菜篮子”,扶持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第三产业,支持农村和农业改革,支持新农村建设等等,都显现着信用社对“三农”的诚信关怀。
在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的**信合人发扬“抢晴天、战雨天、毛毛细雨当好天”的创业精神,艰辛创业,创造了一套又一套的先进经验,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1953年3月2日,**省召开的“全省贸易、合作、金融模范表彰会议”上,牛角沟金融小组和董寨乡信用社董鸿章受到表彰。1959年11月,岩会信用分部业务员王玉仙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金融战线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经验交流大会,受到朱德、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4年,在**省财贸部门“五好企业、六好职工”代表会上,辛兴(现属阳泉郊区)信用社干部白淑贞被评为“六好职工”。他(她)们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信合战线的光荣与骄傲。他们那种背挎包、夹算盘、摸农情、听农言、下田问耕、上门问贷艰辛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永远继承和发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信用社信合人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掌握了驾驭新时期新业务的能力,一大批优秀
[]工作者脱颖而出。1989年南坳信用社主任李砚田,被人民银行总行、农业银行总行授予全国农村信用社优秀信贷员、全国金融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是年,农总行在上海召开全国财会工作会议,城关信用社主管会计刘爱凤被授予全国优秀会计称号,成为信合人学习的榜样。
跨入新世纪后,**信合人与时俱进,拓宽信贷业务,调整信贷结构、扩大贷款规模,实现经营亏损面为零,达到社社盈余。
60年前社社租房,借桌办公,60年后,社社建楼房,人人用电脑,提升办公效率;对公业务微机、特约汇兑微机、储蓄微机、管理微机一应俱全;电子化建设步伐加快,无纸化办公成为信用社一大亮点。出门下乡,11号(步行)变为两头平(轿车);接款送款,脚圪蹬(自行车)换成四个轮(运钞车),确保了金融安全。
修志立传 弘扬文化
**县农信社经过60年的运营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支农项目,一组组鲜活的数字意味深长,它实实在在地证明了信合品牌、信合文化、信合形象在**农村的地位明显提高,显现出信合人把握时代脉博,与时俱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自身经营效益双赢的硕果。展望未来,信合人依然立足“三农”,一如既往地吃农家饭、想农家事,和农家人心连心。
“传信合事业几十年成就,播信合员工历代业绩,是我们履职于当代信合事业人的天责,责任重于泰山。”——这是**县信用联社理事长、党委书记郭宝忠说的话。几经琢磨,终达共识:为信合事业修志,为信合人立传,以慰前贤、惠今人、益后世。
于是《**县农村信用社志》诞生。
修志非观美、立传务求实。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地以翔实的史料,真实再现历史、是社志编纂的原则。是一部农村信用社行业专志,它纵述历史实绩,横陈今朝诸事,从机构体制、经营业务多方面入手,以志为主,将记、述、传、录兼容一体,绘出**县农村信用合作60年来的创业、成长、壮大的历史画卷,为社会、为后代、为信合事业、信合人留下一部资治、教化、存史、立言、立德的宝贵史料。
《**县信用合作社志》是对信合行业的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总结、反思。教训必须认真吸取,成功的、可取的经验,将鼓舞信合人继续激流勇进。社志的出版将激励从事农村金融事业的同仁,在扶持“三农”、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