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周年感怀无坝碑下话今昔]最近,笔者和孙女饶有兴致地游览了乌巾荡公园。一进公园大门,屹立在公园大道东端土坡上的无坝碑跃入眼帘。无坝碑高15.4米,象征着**154万人民兴修水利的丰碑。底盘莲花状,标明了1...+阅读
对于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来说,心中最向往的、感情上寄托最深的莫过于清真寺。
小时候父亲常给我们兄弟描绘清真寺的壮丽与宏伟,他那种对清真寺渴慕的神态也感染了我们,但十年“文革”尚未结束,我们对清真寺的认识只存留在对父亲描述的想象之中。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宗教活动逐步恢复,清真寺也被发还。
1977年暑假,父亲带着不到12岁的我和只比我大两岁半的兄长第一次来到**市清真寺做“主麻”(星期五——伊斯兰教的聚礼日),走进清真寺,看到的景象与父亲给我们描述的相差太远:没有圣洁而巍峨的殿堂,只见大殿高高的屋檐因檩条、椽匹断裂而摇摇欲坠,高耸的风火墙已有很多的裂痕,有的裂口顶上长出了碗口粗的小树,小青瓦屋顶因无力修缮而渗漏,在下面的地毯上留下了一圈圈黑黑的水渍,满是锈迹的铁栅门东倒西歪,整个大殿已经倾斜,有种晃晃欲倒的感觉。到清真寺的礼拜人员除我们兄弟以外全是60岁以上的老头子,巨大的反差使我们兄弟俩感到很失落。
1978年12月,已上中学的我放假回家,看到父亲像孩子般的喜悦,他笑着告诉我:“我们的宗教有希望啦!国家搞改革开放,我们又有机会去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年轻人也可以出去学习宗教知识了!”1982年,为了圆父辈的愿望,也为了圆自己童年的梦想,我毅然踏上寻求伊斯兰教知识的求学之路。1991年学成,回到**市清真寺担任教长至今,见证了**清真寺的变化。
1987年,**市清真寺在市委统战部的支持下举办了改革开放后的首届经学班。1989年,花费16万余元重修了新水房。1993年,**市清真寺花费近5万元(这两笔资金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将11米高、濒临倒塌的大殿南墙全部拆掉重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来**旅游、经商的外国、外省穆斯林大量增加,他们都有过宗教生活的要求。为了改变清真寺的面貌,2000年,**市伊斯兰教协会决定重建清真寺。
2004年12月,**清真寺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盛世修寺是历史的必然!”清真寺的新修落成再次向世人昭示了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的惟一途径,它给清真寺带来了5大变化:将分散的寺产有效的集中;变危房为钢混结构、能抗七级地震的新房;扩大了清真寺的收入,增加了开展民族宗教活动活跃的动力;将破烂不堪的清真寺变成了**市的一大景观;改变了回、维族群众的精神面貌。
**清真寺的改扩建成功,既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展示,也是国家兴旺发达、民族团结的象征。它的成功,使我们多了一个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各民族多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创建和谐社会多了一股生力军。
延伸阅读:
火石岭今昔父亲说他的童年曾经在这里度过 而他童年的故事却从没有对我叙说 我想,那里边肯定有很多的辛酸吧 不然,他不会被爷爷“流放”去过“富裕”生活。 我难以想像父亲小时候会有什么...
收音变迁话今昔今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时刻,回眸60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就拿收音设备来说,上世纪 5、60年代我用的是自己装配的矿石收音机,虽然那时候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