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别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问题探究法、陶冶法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说明每种方法的特点、优点,在生命化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力求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谓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代学生接触新事物广泛,思维活跃,以前单调的教学方法、方式,已经不适用,生命化课堂要求教师不能再一味的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用单一的讲述的教学方法,那么在改革的浪潮中,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适应社会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进步? 中国李秉德教授在《教学论》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分类。 第一类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第四类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类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我个人认为李教授对教学方法的分类非常适合目前生命化课堂初中化学的教学,他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李教授的主张也正是我校开展的生命化课堂教学精神的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能够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力求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尽可能的进行优化组合。以下是我在课堂中对几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认真聆听 领略知识中的精华讲授法要求教师运用语言的方式,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和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该法对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知识概括能力要求较高。对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微观世界了解甚少,很难理解肉眼看不到的分子、原子,对原子的内部构成,原子中的电子排布更是无从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用精炼清晰的语言,简明扼要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蜜蜂在某一朵花附近采蜜时,没有确定的飞翔路径,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东,蜜蜂在这朵花的近处、远处都可能出现,似乎没有什么规律。但经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蜜蜂在花朵附近出现的次数比在远离花朵的地方大得多。使学生感知,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这个极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而出现在离核远处,时而出现在离核近处,我们不能精确测定或计算出电子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但是能从理论上统计出它在原子核外某一范围内出现的机会的多少。最终让学生明白在多电子的原子中,各电子的能量不同,运动区域也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较远,能量低的离核较近。离核最近的区域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举例说明如氧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第一层排布2个电子,第二层排布6个电子,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通过习题加以巩固,进一步加深理解。
二、动手动脑 体验学习中的乐趣俗话说:“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动手实验对理解并掌握知识的必要性,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才能在动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受到熏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操作更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道理。实验法也是我们在生命化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较多的一种方法。例如对氧气的性质一节,我们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动脑动手,从氧气的制取,氧气的收集到研究氧气的性质,一切活动都由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只充当助手的角色,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学生和教师角色互换,学生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每个小组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人人动手实验,经过自己的实践真正明白了为什么长颈漏斗的下端要浸没在液面以下,为什么导管不宜伸入集气瓶太长,怎样做集气瓶里不会留有气泡,保证收集的氧气的纯净……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彻底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心中豁然开朗,避免了只从表面知道而实际不明白其中道理的弊端。从本节的检测情况看学生对实验操作、实验注意事项等都掌握的很好,充分证明了动手操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合作交流 探索问题中的玄机问题探究法要求教师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节,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在以往的教学中,当教师把问题抛出后,学生不会答或答的不完整时,教师往往急不可耐,怕学生耽误时间影响课堂教学进度,赶紧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可是学生往往并不领情,在知识检测中反复强调的知识点仍然错误百出。根本原因,就是由于这些问题不是由学生自己去解决的,学生并没有动脑,所以学生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