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范文学习范文大全

市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六大难题

11月11日 编辑 fanwen51.com

....市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六大难题文章来源----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发表日期:2006-6-96:47:48浏览:5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深刻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按照中央提出

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邵阳市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近几年来,邵阳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全会精神,以全面构建和谐小康农村为目标,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狠抓各项惠农政策 的落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据统计,2005年邵阳市实现现价农业总产值17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8 ,继续保持了上年的增长势头,一举扭转“十五”前三年年均增长徘徊在3左右的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2521元, 增长8.9 ,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0 。

1。粮食生产继续增加。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邵阳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部署,认真贯彻,狠抓落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发展粮食生产从依靠增加播种面积转移到良种、良法的推广使用上,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实现超常性的恢复增长,连续两年增产增收。2005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840.89万亩,比上年增加10.22万亩,增长1.2,粮食总产量达到319.12万吨,比上年增加7.79万吨,增长2.5。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17.36万亩,增1.79万亩,增0.3,总产260.1万吨,增3.79万吨,增1.5。水稻生产中,优质稻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中高档优质稻播种面积达到298.2万亩,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48.3,总产达到120.2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57万吨,增长8.6。

2.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5年, 全市生猪出栏877.74万头,比上年增加38.99万头,增长4.6 ,存栏474.29万头,增7.7万头,增1.7;牛出栏36.23万头,比上年增加2.11万头,增长6.2,存栏91.56万头,增0.79万头,增0.9;羊出栏42.91万头,比上年增加2.68万头,增长6.7 ,存栏45.94万头,增0.96万头,增2.1;家禽生产受全国其他一些地区禽流感的影响,出笼数量增幅减缓,全年出笼4715.18万羽,增120.32万羽,增2.6 ,存笼2709万羽,增47.32万羽,增1.8 。

3。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全市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变化明显。2005年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84.48亿元,占总产值的47.0 ,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林业产值8.02亿元,占4.5 ,下降0.2个百分点;牧业产值77.56亿元,占43.1 ,下降0.4个百分点;渔业产值6.08亿元,占3.4 ,上升0.4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65 亿元,占2.0,与上年持平。农产品产量中,中高档优质农产品的比重逐年提高:2005年,全市优质稻总产量达到120.22万吨,占稻谷总产量的46.2 ,与上年比较上升3个百分点。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1。农民从

一、二产业中获得的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从三产业中获得的收入有所下降。2005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 1356元,增128元,增长10.4 ,其中:从一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人均1118元,增加102元,增长10.0 ,从二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人均78元,增加52元,增长204 ,从三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人均 160元,下降26元,下降14.0 。

一、二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84.8 上升到88.2 ,提高3.4百分点。

2。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下降,但仍然是收入的重要来源。2005年,农民外出务工纯收入人均 50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4元,下降9.7 。全市外出务工的总人数达到107.28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人数的26.78,实现劳务纯收入30.8亿元

3。收入结构和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发生新的变化。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和农业生产投入的大幅增加,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改善。一是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为农民出入和农产品的外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二是沼气池的建设规模扩大,既为农民提供了清洁能源,又为农村扩大养殖规模和种植规12全文查看模提供了条件;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提质、提速、扩规模,为乳业、粮食、桔橙、蔬菜、竹松、生猪、药材等大宗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出路;四是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为农民提供了一技之长;五是实行粮食补贴和取消农业税政策的落实,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农村这些新的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

收入人均 989元,占39.2 ,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人均 1356元,占53.8 ,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转移性财产性收入人均176元,占7.0 ,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51元,比上年提高152元,增长6.9 ,反映农民总体消费水平与结构的质量指数—恩格尔系数为52.4 ,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农民生活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每百户主要消费品拥有量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移动电话33部,增13部,增65.0 ;彩色电视机63台,增13台,增26.0 。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57平方米,增4.7平方米,增16.4。

三、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邵阳市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十年九旱,大部分水利设施都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都带病运行,“跑、冒、滴、漏”现象仍十分严重,农业生产的基础非常薄弱。这种状况短期内疾重难返,难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寻求新的解决办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2.困扰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尚需解决。国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种粮补贴政策的落实,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投入增加,产量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出现了多年停止不前的合理回归,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回归的增收效果。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生产效益仍然偏低,农民仍然处于收入的最低阶层。2005年,邵阳市的农业投入虽然增加较多,但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并没有建立,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仍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财政和信贷投入持续快速增加,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是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3。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未消除。主要表现有,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4。农民收入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2005年邵阳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的标准比较,邵阳市农民收入仍处于低收入水平阶段,按目前年增长9的速度计算,10年后才能达到全面小康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912元的水平比较,收入比值为3.22:1, 收入差距基数大, 并且呈继续扩大的趋势。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低,增收难以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据调查,有60的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打工,不仅工作条件艰苦,所获得的劳务收入和福利也比较低。2005年,全市107.28万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获得的劳务收入人均仅2871元。而且绝大多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仍保留着农民身份,职业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增收。

6。农村

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就业空间不充分。2005年末,邵阳市拥有农村劳动力400.66万人,其中:69.6 从事农业生产,人均仅耕种1.6亩土地,从事

二、三产业的仅占30.4。农村

二、三产业不发达,产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档次低、辐射能力不强,农民就业空间不充分,影响了农民的增收空间。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邵阳市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把握时机和找准着力点。

1.加大对农业的科研投入,改进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水利资源和农村耕地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所占国民经济的份额越是减小,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意义就越是重要,越需要从农业科技研究、水土资源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以及农业生产环境等方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2.把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工作重点抓。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教育、医疗收费等问题,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不高,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未完全建立,农村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逐年减少,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至2005年,邵阳市农村人口人均水田、旱地面积已不足0.69亩,劳动力人口已达到400.66万人,其中 83.6都是高中以下文化。农村在基础教育上大大落后于城镇,导致城乡劳动力的素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而产生出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改善农村最基础的人文发展状况,可以收到创造农村经济增长新源泉的良好效果。

3.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重新塑造财政和金融体制。为金融资源从非农产业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的流动构造机制,疏通渠道。目前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必要的发展所需资金和政府投入仍然不足,因此,适合于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村中小型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组织亟待形成。

4。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村人口越少,农业越发达,即农民要富裕就要减少农业人口,减少农民,劳务输出就显得尤为重要,输出去的是劳动力,带回来的就是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农民增收的出路在于劳动力的最大化转移。因此,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结构调整,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调动各个方面参与劳务输出的积极性,努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5。培植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加速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邵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牛奶、粮食、桔橙、蔬菜、竹松、生猪、药材等大宗农产品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对这些大宗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可以扩大农村就业,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培植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既发展大规模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加工业,又发展各种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传统产业,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已经发展起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提质、提速、落实优惠政策,使之做强做大,创出品牌,打造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航空母舰。对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业,要通过引导、宣传和项目推介,引进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开发。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未来几年内有一个大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为农民创造新的生活。

12全文查看....市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六大难题文章来源----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发表日期:2006-6-96:47:48浏览:5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深刻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和要求,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

按照中央提出

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邵阳市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近几年来,邵阳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全会精神,以全面构建和谐小康农村为目标,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狠抓各项惠农政策 的落实,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据统计,2005年邵阳市实现现价农业总产值17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8 ,继续保持了上年的增长势头,一举扭转“十五”前三年年均增长徘徊在3左右的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2521元, 增长8.9 ,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0 。

1。粮食生产继续增加。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邵阳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部署,认真贯彻,狠抓落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发展粮食生产从依靠增加播种面积转移到良种、良法的推广使用上,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实现超常性的恢复增长,连续两年增产增收。2005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840.89万亩,比上年增加10.22万亩,增长1.2,粮食总产量达到319.12万吨,比上年增加7.79万吨,增长2.5。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17.36万亩,增1.79万亩,增0.3,总产260.1万吨,增3.79万吨,增1.5。水稻生产中,优质稻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中高档优质稻播种面积达到298.2万亩,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48.3,总产达到120.2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57万吨,增长8.6。

2.牧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5年, 全市生猪出栏877.74万头,比上年增加38.99万头,增长4.6 ,存栏474.29万头,增7.7万头,增1.7;牛出栏36.23万头,比上年增加2.11万头,增长6.2,存栏91.56万头,增0.79万头,增0.9;羊出栏42.91万头,比上年增加2.68万头,增长6.7 ,存栏45.94万头,增0.96万头,增2.1;家禽生产受全国其他一些地区禽流感的影响,出笼数量增幅减缓,全年出笼4715.18万羽,增120.32万羽,增2.6 ,存笼2709万羽,增47.32万羽,增1.8 。

3。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全市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变化明显。2005年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84.48亿元,占总产值的47.0 ,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林业产值8.02亿元,占4.5 ,下降0.2个百分点;牧业产值77.56亿元,占43.1 ,下降0.4个百分点;渔业产值6.08亿元,占3.4 ,上升0.4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65 亿元,占2.0,与上年持平。农产品产量中,中高档优质农产品的比重逐年提高:2005年,全市优质稻总产量达到120.22万吨,占稻谷总产量的46.2 ,与上年比较上升3个百分点。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1。农民从

一、二产业中获得的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从三产业中获得的收入有所下降。2005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 1356元,增128元,增长10.4 ,其中:从一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人均1118元,增加102元,增长10.0 ,从二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人均78元,增加52元,增长204 ,从三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人均 160元,下降26元,下降14.0 。

一、二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84.8 上升到88.2 ,提高3.4百分点。

2。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下降,但仍然是收入的重要来源。2005年,农民外出务工纯收入人均 50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4元,下降9.7 。全市外出务工的总人数达到107.28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人数的26.78,实现劳务纯收入30.8亿元

3。收入结构和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发生新的变化。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和农业生产投入的大幅增加,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改善。一是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为农民出入和农产品的外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二是沼气池的建设规模扩大,既为农民提供了清洁能源,又为农村扩大养殖规模和种植规[]模提供了条件;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提质、提速、扩规模,为乳业、粮食、桔橙、蔬菜、竹松、生猪、药材等大宗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出路;四是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为农民提供了一技之长;五是实行粮食补贴和取消农业税政策的落实,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农村这些新的变化,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

收入人均 989元,占39.2 ,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人均 1356元,占53.8 ,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转移性财产性收入人均176元,占7.0 ,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51元,比上年提高152元,增长6.9 ,反映农民总体消费水平与结构的质量指数—恩格尔系数为52.4 ,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农民生活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每百户主要消费品拥有量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移动电话33部,增13部,增65.0 ;彩色电视机63台,增13台,增26.0 。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57平方米,增4.7平方米,增16.4。

三、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邵阳市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十年九旱,大部分水利设施都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都带病运行,“跑、冒、滴、漏”现象仍十分严重,农业生产的基础非常薄弱。这种状况短期内疾重难返,难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生产的投入,寻求新的解决办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2.困扰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尚需解决。国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种粮补贴政策的落实,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投入增加,产量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出现了多年停止不前的合理回归,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回归的增收效果。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生产效益仍然偏低,农民仍然处于收入的最低阶层。2005年,邵阳市的农业投入虽然增加较多,但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并没有建立,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仍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确保财政和信贷投入持续快速增加,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是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3。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未消除。主要表现有,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4。农民收入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2005年邵阳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元,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的标准比较,邵阳市农民收入仍处于低收入水平阶段,按目前年增长9的速度计算,10年后才能达到全面小康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200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912元的水平比较,收入比值为3.22:1, 收入差距基数大, 并且呈继续扩大的趋势。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低,增收难以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据调查,有60的农村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打工,不仅工作条件艰苦,所获得的劳务收入和福利也比较低。2005年,全市107.28万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获得的劳务收入人均仅2871元。而且绝大多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仍保留着农民身份,职业稳定性差,难以持续增收。

6。农村

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就业空间不充分。2005年末,邵阳市拥有农村劳动力400.66万人,其中:69.6 从事农业生产,人均仅耕种1.6亩土地,从事

二、三产业的仅占30.4。农村

二、三产业不发达,产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档次低、辐射能力不强,农民就业空间不充分,影响了农民的增收空间。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邵阳市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把握时机和找准着力点。

1.加大对农业的科研投入,改进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水利资源和农村耕地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所占国民经济的份额越是减小,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意义就越是重要,越需要从农业科技研究、水土资源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以及农业生产环境等方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2.把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工作重点抓。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教育、医疗收费等问题,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不高,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未完全建立,农村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逐年减少,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至2005年,邵阳市农村人口人均水田、旱地面积已不足0.69亩,劳动力人口已达到400.66万人,其中 83.6都是高中以下文化。农村在基础教育上大大落后于城镇,导致城乡劳动力的素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而产生出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改善农村最基础的人文发展状况,可以收到创造农村经济增长新源泉的良好效果。

3.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重新塑造财政和金融体制。为金融资源从非农产业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的流动构造机制,疏通渠道。目前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必要的发展所需资金和政府投入仍然不足,因此,适合于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村中小型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组织亟待形成。

4。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村人口越少,农业越发达,即农民要富裕就要减少农业人口,减少农民,劳务输出就显得尤为重要,输出去的是劳动力,带回来的就是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农民增收的出路在于劳动力的最大化转移。因此,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结构调整,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调动各个方面参与劳务输出的积极性,努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5。培植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加速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邵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牛奶、粮食、桔橙、蔬菜、竹松、生猪、药材等大宗农产品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对这些大宗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而且可以扩大农村就业,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培植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既发展大规模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加工业,又发展各种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传统产业,使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已经发展起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通过提质、提速、落实优惠政策,使之做强做大,创出品牌,打造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航空母舰。对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业,要通过引导、宣传和项目推介,引进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开发。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未来几年内有一个大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为农民创造新的生活。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