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离毕业生们答辩只剩三个月的时间,想问大家:毕业论文都写好了吗?话说写毕业论文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为了解救大家,小编特地收集了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摘要: 《聊斋志异》是中国第一部闻言短篇小说集,科举制度自隋唐建立以来,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曾发挥过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举制度也日益腐朽,日益成为阻碍思想文化进步,毒害知识分子,腐蚀社会风气的痈疽.本文通过对其中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们进行了分析研究,可以了解作者蒲松林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的一些感受。
关键词:科举制服;受害形象;《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形象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一系列千姿百态、个性鲜明、兼具形象美和心里美的女性,其实书中受到关注较少的庞大的书生群体其实也毫不逊色,与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相映成辉。更重要的是这些读书应试的男子身上渗透着更多的作者情感,反映着作者大半生的辛酸经历。在他们身上,常常能看到蒲松龄自己的影子。
作者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发抒自己内心的孤愤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与苦闷情怀。同时也反应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科举制度发展至明清时期已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手段,普通读书人要想入仕做官,就非走这条路不可,不得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读书和应试上。《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们也是如此。他们几乎都或明或暗与科举有关,他们的日常生活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科举的影响,甚至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建立,也与科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聊斋志异》中的许多书生都抱着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梦想去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相对于庞大的应考人群,得志者只能是极小的一部分。而在别无它途的情况下,读书人不得不抱着相同或相似的心态共同挤上这条折桂之路,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众多的书生为此一生努力,头悬梁、锥刺股,埋头读书,皓首穷经,然而能越过龙门名列仕林而显身扬名者毕竟寥寥无几,更多的则成了久困场屋的悲剧角色。
更有甚者,一些人耗尽平身精力,老死牍下而不知悔悟,而最终成了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聊斋志异》中这类形象时常可见,叶生本是淮阳才子,文章辞赋冠绝当时,可惜所遇不偶,困于场屋,好不容易碰到一个知音县太爷丁乘鹤,替他游扬于学使,得在科试中领冠军。乡闱后,丁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以为必中。结果却依然铩羽,叶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心中郁结,无法排解,竟赍恨以殁。
死为魂魄,还念念不忘科场,在阴间入北闱,竟领乡荐,等荣归故里时,发现自己依然是家贫子幼,且灵柩俨然于是万念俱灰,扑地而灭。其遭际之凄惨,对功名之留恋,使人不能卒读。蒲松龄有感于此,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不能自已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行踪落落,对影长愁;傲骨嶙嶙,搔头自爱,频居康了之中,则须发之条条可丑;一落孙山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
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像叶生这样痴心科举之人,在那个时代何止一二。兴于唐(《三生》)与考官湖南某三世不解冤仇,世世为敌,不管为人为犬。俞士忱(《素秋》)、宋生(《司文郎》、于去恶(《于去恶》)等人的遭际,也与叶生相似。浅析《聊斋志异》科举制度受害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