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要巧锻炼经常看到有人在爬山途中、跑步机上、打网球时或连续数天玩网络游戏猝死的情况,其中大部分人是死于心脏病。据报道北京市每20分钟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其中一部分死者在生前并不知道自己患有冠心病。大部分人在安静时狭窄的血管还能供给心肌足够量的血液和氧,因此自己没有感觉,也不会去医院检查。但是体力过劳或精神过于紧张时,心肌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给氧气,如果此时有病的冠状动脉不配合反而收缩变窄,心肌缺血缺氧,人马上会感觉心前区、胃或左肩背部疼痛。
如果因栓塞而引起大面积心肌坏死,人就有可能发生昏迷甚至心源性猝死。所以早期确诊有一定难度,但可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本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来预防和治疗本病。危险性与易患因素 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以下几类因素有关:一是个人行为因素,如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酗酒、抽烟、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过大、喜好高脂、高蛋白、高胆固醇膳食;二是已经既成事实的某些疾病,如超重或肥胖、高胆固醇、高血糖、高血压;三是无法改变的因素:家族性遗传、个人心理素质属于精神紧张型、65岁以上男性等。
医学专家认为通过个人不良行为的改变,有90%的心血管意外是可以避免的。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心脏病学会还没有把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放入第一类可以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内,但是随着对运动和心血管病之间研究的深入,最新的研究已经将长期有规律的运动作为预防该病的最重要行为方式。理由是经常参加运动的人,心肌较强壮、心腔较大、血容量较多、冠状动脉的弹性较好、血管腔较大、侧支循环较丰富。
而且经常运动者可以较好地控制如吸烟、喝酒、较低的血高密度脂蛋白、精神焦虑和沮丧等危险因素。 科学运动训练四步 运动对于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来说是双刃剑,既必要又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冠心病患者或高危人群进行康复运动之前应做到以下四个步骤: 一是确定自己的运动目标:是否有运动的必要?是一时兴起道听途说还是长期计划?明确运动康复计划需持续终身进行,才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是初始检测:您患病的危险因素、现病情的临床诊断和体能或心脏耐力水平的测定。这些个人信息的收集是运动疗法前必不可少的步骤。三是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士给您量身定做运动处方或训练措施。没有这一条如同您上医院看完病没有开药或取药一样,白看病了。四是日常和定期的自我监控以及临床检查和体能测定,是对运动处方效果的检验,为调整处方提供科学依据。计划中包括完整的四个步骤才称之为“科学运动训练”,才能做到既安全又有效。
冠心病患者中有小部分人对自己病情比较了解,用药很系统,生活方式调整很到位。但是有部分人持无所谓态度,甚至已经有心绞痛出现也不去医院看病。更多的患有肥胖(超重)症、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的人,患隐匿性冠心病的几率很高,完全不表现出冠心病的症状,但冠状动脉已经有病变。有人对几十位长期坚持多年长跑的60—75岁老人进行心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其中有半数患有隐匿性冠心病,显然这部分老人需要调整运动量了,否则猝死几率很大。
运动可以延缓症状和病变的进程,但改变不了衰老和代谢紊乱的基本规律。 安全保险的检查 患者采用运动康复疗法应该在心内科、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的专门机构内进行,除医学检查外,还要进行体能测定,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运动负荷试验”或称“心功能测定”。专业人员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体重和疾病的情况设置一定的运动负荷,让患者在跑台、自行车(或坐或卧)或台阶上进行一定速度、坡度和时间的运动。
在运动前、中和后不断监测患者的心电、心率、血压等指标并作记录。在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病理症状会及时停止和救治。通过测定能诊断是否患有冠心病,同时获得个人的康复心率或称靶心率,以便制定运动处方。 用运动靶心率:有氧心率计算公式(170—年龄),作为预防冠心病的标准是不够准确的。例如一个30岁的冠心病患者,用140次/分作为他运动达到的最好心率可能有危险,而对于健康的30岁男性来说健身达到这个脉搏是比较理想的强度。
所以最好在心内科医生或运动医学专家指导下进行二级台阶试验或自行车逐级递增负荷试验,可以得到个人的最大吸氧量,并获得准确的个人有氧心率或无氧阈,因此获得运动处方。 养生太极拳 冠心病患者如果没有条件检测,保险安全的运动方法还是中国传统的较舒缓的保健操。现代太极拳的武术功能已经消退,但其健身养生功能大大发展。练太极拳者应注重意气运动,通过锻炼心理活动和呼吸运动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这种太极拳简称养生太极拳,大多数以杨式、吴式太极拳为基础。
养生太极拳的姿势舒展大方,动作柔顺,立身中正,轻灵洒脱,架势有高、中、低之分,适合各种年龄层次、不同体质状况的人练习。青壮年或体力较好的人练养生太极拳的架势可以低些;体质较差的和开始练习较晚的中老年人,应以较高的架势锻炼,待体质增强、腿脚的支撑力量增加后再降低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