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金+劳务报酬的税务筹划]兼有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实际工作中,劳务报酬所得与工资、薪金所得往往难以区分。 一般说来,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阅读
市就业和劳务输出情况汇报材料
一、××市总体的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如何?
2005年—2009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7378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49149人、困难就业人员16229人。具体每年劳动力就业情况为:2005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213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0404人、困难就业人员4254人。
2006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336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9207人、困难就业人员2817人。2007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336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1295人、困难就业人员3248人。2008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310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8365人、困难就业人员25727人。2009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181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9878人、困难就业人员2884人。
二、最主要的就业压力来自哪些方面?
近年来,我市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岗位严重短缺。随着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企业重组改制关闭破产,造成了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等待再就业;矿区土地先后塌陷和农民土地被开发及征用又造成一批失地农民及被征地农民急待就业;同时,每年新增高校毕业生约 %找不到工作,同样急待安置就业;特别是每年新生劳动力数量大,一部分原有的职工还要分流下岗再就业,再按传统的就业安排的办法显然无法承受庞大的就业压力。现阶段新成长劳动力、岗位失业人员、失地农民、被征地农民、高校毕业生等是我市最主要的就业压力。
三、每年我市有多少新增劳动力?
2005年—2008年新增劳动力22.5万人,其中城镇9.7万人、农村12.8万人。具体每年新增劳动力情况为:2005年12.7万人,其中城镇4.3万人、农村8.4万人;2006年4.2万人,其中城镇2.3万人、农村1.9万人;2007年2.9万人,其中城镇1.6万人、农村1.3万人;2008年2.7万人,其中城镇1.5万人、农村1.2万人。
四、每年我市能新增多少就业岗位?其中返乡农民工所占比例是多少?院校毕业生所占比重多少?
2006年—2009年我市新增就业岗位131645个,其中返乡农民工占
%、院校毕业生占 %。具体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情况为:2006年新增就业岗位33362个,其中院校毕业生12947个,占38.8%;2007年新增就业岗位33366个,其中院校毕业生17621个、占总数52.8%;2008年新增就业岗位33106个,其中院校毕业生15109个、占总数45.6%,被征地农民工5214个,占总数15.7%;2009年新增就业岗位31811个,其中院校毕业生14145个、占总数44.5%,被征地农民工4490个,占总数14.1%。注:被征地农民所占比例从2008年起才正式纳入统计,院校毕业生中包括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所占比例没具体统计过。
五、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多少?
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六、有多少因城市建设失地的农民需要再就业?
近年来,为切实贯彻省委、省政府构建“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战略部署,我市按照“实力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彰显魅力”的原则,围绕“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进行布局调整,抓好中心城区与县城、中心镇的建设,加快构建“双百双宜”城市,造成了
万失地农民需要再就业。
七、对零就业家庭有哪些帮扶措施?
近年来,我市将帮扶“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工作作为每年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积极采取五项措施帮扶需要就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成功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的动态为零目标。一是送政策。充分依托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再就业政策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宣传,组织专人进社区,送政策上门,对援助对象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讲解,告知具体操作流程,为他们提供政策扶持帮助。二是送培训。针对“零就业家庭”成员普偏存在技能单一,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特点,市劳动就业管理局特别注重加强对“零就业家庭”成员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指导各类职业培训实体,挖掘办学潜力,扩大“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参训规模,有针对性地开设面点、烹饪、按摩、美容美发、家政和创业等适合“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培训专业。通过积极为援助对象提供技能培训服务,鼓励和帮助符合条件的援助对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三是送岗位。通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及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组织和开发一批保洁、保绿 12全文查看、保安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四是送补贴。充分运用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再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解决社会保险缴费接续问题,鼓励用人单位招用“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五是送贷款。我市积极探索小额担保贷款新路子,向资金紧缺的“零就业”家庭创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和创业贷款资金支持,放宽扶持条件,缩短
办理时间,为其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切实解决“零就业家庭”成员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八、就业最难的群体是哪一群体?
当前我市就业最难的群体主要是残疾人员,因为家庭对残疾人不理解,社会歧视,安排残疾人就业势必影响单位的“形象”,面且残疾人自身又存在自我压抑,潜能得不到发挥。
九、隐性就业现象是否普遍存在,占登记失业人员比例大概是多少,有没有统计?
我市隐性就业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灵活就业人群、企业用工、个体经营用工等等,具体占登记失业人员比例多少没有统计过。
十、我市的再就业援助制度有哪些?
近年来,我市将再就业作为“民心工程”之首和“党政一把手”工程,结合××实际,以全面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了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申请承诺服务、就业协作服务等工作制度,开展规范化的服务,广泛开展送岗位上门、送政策上门等各种形势的贴近服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一是全市要储备1500个公益性岗位,其中:市本级储备1000个、县储备500个,随时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二是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并视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三是对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一次性就业奖励。四是对零就业家庭成员自主创业、组织起来就业或灵活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一次性就业奖励。
十
一、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的覆盖怎样?乡镇和街道是否建立?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步伐,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目前市、县区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建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就业管理 服务网络体系得到完善,全市16个街道、18个乡镇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140个社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建成“充分就业社区”60个、“充分转移村乡村”132个。全市321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员,采取实名制管理。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发到公办5家、民办28家,每年登记求职达1089.2万人次。
十
二、通过劳务输出每年能解决多少剩余劳动力就业?
2005年—2009年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168325人,其中2005年52012人、2006年33217人、2007年39348人、2008年25727人、2009年18021人。
十
三、针对这些情况下一步解决就业压力有什么举措?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发挥市、县区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健全各级政府就业工作综合评估考核体系,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确保把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二)切实抓好重点人群就业服务工作。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加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做好政策落实和就业服务工作,对回到原籍未就业的,做好跟踪服务,保证底数清,帮扶到人。实施农民工就业服务计划。坚持向城镇转移就业、扶持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三结合,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实施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计划。加强对“双零”家庭和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形成动态长效帮扶机制,确保城市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农户至少有一人就业或转移就业。
(三)积极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强市级创业园区管理服务工作,孵化入园企业壮大发展。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进度,所有农民工创业园,一季度全部达到企业入园、机器运转的目标。力争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00万元以上,建立创业型乡镇9个、创业型社区30个、信用社区4个。完善市、县(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和创业项目库建设,形成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的四级创业服务体系。
(四)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街道、社区基层平台和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树立基层劳动保障良好服务形象。全力抓好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全市所有行政村均设立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员,实现与市、县(区)联网,构建更为完备的就业服务网络。
(五)不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深入开展2010年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立足创新,狠抓落实,确保全年专项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进一步加大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的人力、财力投入,指导县区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把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与重点人群相结合、与落实政策相结合、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和劳动力市场监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就业关系。
(六)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全市就业工作的分析研究和指导,准确了解重点人群、重点行业的就业情况,定期发布就业供求信息,提高就业信息的利用率和成功率。推进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将人力资源信息向街道(乡镇)、社区(村)延伸,解决就业信息供求不对称矛盾,实现供求双方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就业供求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12全文查看
市就业和劳务输出情况汇报材料
一、××市总体的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如何?
2005年—2009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7378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49149人、困难就业人员16229人。具体每年劳动力就业情况为:2005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213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0404人、困难就业人员4254人。
2006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336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9207人、困难就业人员2817人。2007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336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1295人、困难就业人员3248人。2008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310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8365人、困难就业人员25727人。2009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181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9878人、困难就业人员2884人。
二、最主要的就业压力来自哪些方面?
近年来,我市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岗位严重短缺。随着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企业重组改制关闭破产,造成了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等待再就业;矿区土地先后塌陷和农民土地被开发及征用又造成一批失地农民及被征地农民急待就业;同时,每年新增高校毕业生约 %找不到工作,同样急待安置就业;特别是每年新生劳动力数量大,一部分原有的职工还要分流下岗再就业,再按传统的就业安排的办法显然无法承受庞大的就业压力。现阶段新成长劳动力、岗位失业人员、失地农民、被征地农民、高校毕业生等是我市最主要的就业压力。
三、每年我市有多少新增劳动力?
2005年—2008年新增劳动力22.5万人,其中城镇9.7万人、农村12.8万人。具体每年新增劳动力情况为:2005年12.7万人,其中城镇4.3万人、农村8.4万人;2006年4.2万人,其中城镇2.3万人、农村1.9万人;2007年2.9万人,其中城镇1.6万人、农村1.3万人;2008年2.7万人,其中城镇1.5万人、农村1.2万人。
四、每年我市能新增多少就业岗位?其中返乡农民工所占比例是多少?院校毕业生所占比重多少?
2006年—2009年我市新增就业岗位131645个,其中返乡农民工占
%、院校毕业生占 %。具体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情况为:2006年新增就业岗位33362个,其中院校毕业生12947个,占38.8%;2007年新增就业岗位33366个,其中院校毕业生17621个、占总数52.8%;2008年新增就业岗位33106个,其中院校毕业生15109个、占总数45.6%,被征地农民工5214个,占总数15.7%;2009年新增就业岗位31811个,其中院校毕业生14145个、占总数44.5%,被征地农民工4490个,占总数14.1%。注:被征地农民所占比例从2008年起才正式纳入统计,院校毕业生中包括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所占比例没具体统计过。
五、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多少?
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六、有多少因城市建设失地的农民需要再就业?
近年来,为切实贯彻省委、省政府构建“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战略部署,我市按照“实力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彰显魅力”的原则,围绕“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进行布局调整,抓好中心城区与县城、中心镇的建设,加快构建“双百双宜”城市,造成了
万失地农民需要再就业。
七、对零就业家庭有哪些帮扶措施?
近年来,我市将帮扶“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工作作为每年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积极采取五项措施帮扶需要就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成功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的动态为零目标。一是送政策。充分依托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再就业政策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宣传,组织专人进社区,送政策上门,对援助对象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讲解,告知具体操作流程,为他们提供政策扶持帮助。二是送培训。针对“零就业家庭”成员普偏存在技能单一,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特点,市劳动就业管理局特别注重加强对“零就业家庭”成员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指导各类职业培训实体,挖掘办学潜力,扩大“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参训规模,有针对性地开设面点、烹饪、按摩、美容美发、家政和创业等适合“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培训专业。通过积极为援助对象提供技能培训服务,鼓励和帮助符合条件的援助对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三是送岗位。通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及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组织和开发一批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四是送补贴。充分运用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再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解决社会保险缴费接续问题,鼓励用人单位招用“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五是送贷款。我市积极探索小额担保贷款新路子,向资金紧缺的“零就业”家庭创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和创业贷款资金支持,放宽扶持条件,缩短
办理时间,为其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切实解决“零就业家庭”成员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八、就业最难的群体是哪一群体?
当前我市就业最难的群体主要是残疾人员,因为家庭对残疾人不理解,社会歧视,安排残疾人就业势必影响单位的“形象”,面且残疾人自身又存在自我压抑,潜能得不到发挥。
九、隐性就业现象是否普遍存在,占登记失业人员比例大概是多少,有没有统计?
我市隐性就业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灵活就业人群、企业用工、个体经营用工等等,具体占登记失业人员比例多少没有统计过。
十、我市的再就业援助制度有哪些?
近年来,我市将再就业作为“民心工程”之首和“党政一把手”工程,结合××实际,以全面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了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申请承诺服务、就业协作服务等工作制度,开展规范化的服务,广泛开展送岗位上门、送政策上门等各种形势的贴近服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一是全市要储备1500个公益性岗位,其中:市本级储备1000个、县储备500个,随时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二是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并视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三是对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和一次性就业奖励。四是对零就业家庭成员自主创业、组织起来就业或灵活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一次性就业奖励。
十
一、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的覆盖怎样?乡镇和街道是否建立?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步伐,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目前市、县区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建成,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就业管理 服务网络体系得到完善,全市16个街道、18个乡镇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140个社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建成“充分就业社区”60个、“充分转移村乡村”132个。全市321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员,采取实名制管理。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发到公办5家、民办28家,每年登记求职达1089.2万人次。
十
二、通过劳务输出每年能解决多少剩余劳动力就业?
2005年—2009年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168325人,其中2005年52012人、2006年33217人、2007年39348人、2008年25727人、2009年18021人。
十
三、针对这些情况下一步解决就业压力有什么举措?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充分发挥市、县区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健全各级政府就业工作综合评估考核体系,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确保把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二)切实抓好重点人群就业服务工作。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加快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做好政策落实和就业服务工作,对回到原籍未就业的,做好跟踪服务,保证底数清,帮扶到人。实施农民工就业服务计划。坚持向城镇转移就业、扶持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三结合,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实施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计划。加强对“双零”家庭和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形成动态长效帮扶机制,确保城市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农户至少有一人就业或转移就业。
(三)积极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加强市级创业园区管理服务工作,孵化入园企业壮大发展。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进度,所有农民工创业园,一季度全部达到企业入园、机器运转的目标。力争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00万元以上,建立创业型乡镇9个、创业型社区30个、信用社区4个。完善市、县(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和创业项目库建设,形成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的四级创业服务体系。
(四)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街道、社区基层平台和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树立基层劳动保障良好服务形象。全力抓好乡镇、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全市所有行政村均设立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员,实现与市、县(区)联网,构建更为完备的就业服务网络。
(五)不断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深入开展2010年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立足创新,狠抓落实,确保全年专项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进一步加大市、县区人力资源市场的人力、财力投入,指导县区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改进服务方式,把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与重点人群相结合、与落实政策相结合、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和劳动力市场监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各项合法权益,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就业关系。
(六)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全市就业工作的分析研究和指导,准确了解重点人群、重点行业的就业情况,定期发布就业供求信息,提高就业信息的利用率和成功率。推进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将人力资源信息向街道(乡镇)、社区(村)延伸,解决就业信息供求不对称矛盾,实现供求双方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就业供求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市就业和劳务输出情况汇报材料
一、××市总体的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如何?
2005年—2009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7378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49149人、困难就业人员16229人。具体每年劳动力就业情况为:2005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213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0404人、困难就业人员4254人。
2006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336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9207人、困难就业人员2817人。2007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336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1295人、困难就业人员3248人。2008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310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8365人、困难就业人员25727人。2009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181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9878人、困难就业人员2884人。
二、最主要的就业压力来自哪些方面?
近年来,我市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岗位严重短缺。随着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企业重组改制关闭破产,造成了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等待再就业;矿区土地先后塌陷和农民土地被开发及征用又造成一批失地农民及被征地农民急待就业;同时,每年新增高校毕业生约 %找不到工作,同样急待安置就业;特别是每年新生劳动力数量大,一部分原有的职工还要分流下岗再就业,再按传统的就业安排的办法显然无法承受庞大的就业压力。现阶段新成长劳动力、岗位失业人员、失地农民、被征地农民、高校毕业生等是我市最主要的就业压力。
三、每年我市有多少新增劳动力?
2005年—2008年新增劳动力22.5万人,其中城镇9.7万人、农村12.8万人。具体每年新增劳动力情况为:2005年12.7万人,其中城镇4.3万人、农村8.4万人;2006年4.2万人,其中城镇2.3万人、农村1.9万人;2007年2.9万人,其中城镇1.6万人、农村1.3万人;2008年2.7万人,其中城镇1.5万人、农村1.2万人。
四、每年我市能新增多少就业岗位?其中返乡农民工所占比例是多少?院校毕业生所占比重多少?
2006年—2009年我市新增就业岗位131645个,其中返乡农民工占
%、院校毕业生占 %。具体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情况为:2006年新增就业岗位33362个,其中院校毕业生12947个,占38.8%;2007年新增就业岗位33366个,其中院校毕业生17621个、占总数52.8%;2008年新增就业岗位33106个,其中院校毕业生15109个、占总数45.6%,被征地农民工5214个,占总数15.7%;2009年新增就业岗位31811个,其中院校毕业生14145个、占总数44.5%,被征地农民工4490个,占总数14.1%。注:被征地农民所占比例从2008年起才正式纳入统计,院校毕业生中包括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所占比例没具体统计过。
五、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多少?
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六、有多少因城市建设失地的农民需要再就业?
近年来,为切实贯彻省委、省政府构建“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战略部署,我市按照“实力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彰显魅力”的原则,围绕“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进行布局调整,抓好中心城区与县城、中心镇的建设,加快构建“双百双宜”城市,造成了
万失地农民需要再就业。
七、对零就业家庭有哪些帮扶措施?
近年来,我市将帮扶“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工作作为每年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积极采取五项措施帮扶需要就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成功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的动态为零目标。一是送政策。充分依托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再就业政策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宣传,组织专人进社区,送政策上门,对援助对象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讲解,告知具体操作流程,为他们提供政策扶持帮助。二是送培训。针对“零就业家庭”成员普偏存在技能单一,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特点,市劳动就业管理局特别注重加强对“零就业家庭”成员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指导各类职业培训实体,挖掘办学潜力,扩大“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参训规模,有针对性地开设面点、烹饪、按摩、美容美发、家政和创业等适合“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培训专业。通过积极为援助对象提供技能培训服务,鼓励和帮助符合条件的援助对象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三是送岗位。通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及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形式,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组织和开发一批保洁、保绿 12全文查看
延伸阅读:
上半年县劳务工作总结文章标题:上半年县劳务工作总结 今年上半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劳务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政府促进,市场动作,培训输出,农民受益”的原则,调整思路,细化措施,靠实责任,将劳务经济作为...
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总结2007年工作计划文章标题: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总结2007年工作计划 我市2006年的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
乡镇劳务工作总结**乡属全县山区贫困乡镇之一,辖*个村委会,*个村民小组,现有*户,*人。共有劳动力*人,其中:男*人,女*人;18—30岁的*人,31—40岁的*人,40岁以上的*人;小学文化的*人,初中文化的*人,高中文...
劳动局劳务输出科200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一、今年1-6月主要工作情况 在局党组和主管局长领导下,今年我科前六个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做好国有农场招收新职工工作 1、积极主动与省厅、国有农场领导反复磋...
在“阳光沐浴下”蓬勃发展的农村劳务经济文章标题:在“阳光沐浴下”蓬勃发展的农村劳务经济 XX县地处湘中,是典型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辖区面 积17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4万亩,林地120万...
县跨国劳务培训转移输出情况汇报文章标题:县跨国劳务培训转移输出情况汇报 依托“阳光工程”平台打造跨国劳务品牌--X县跨国劳务输出情况汇报 我县自2004年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以来,在省、市...
劳务输转工作情况汇报劳务输转工作情况汇报 **区现有农村人口46337人,人均耕地面积3.48亩,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45元。有农村劳动力28767人,其中富余劳动力11315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3。农村劳动...
抓好劳务资源开发建设丘区经济强县[注意]抓好劳务资源开发建设丘区经济强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今天,我们十分荣幸地迎来了全市劳务开发工作会议在召开,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鞭策和鼓舞。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县委...
县劳务输出进展情况汇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年初的工作安排部署,县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