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四川灾区伤员感人事迹故事]2008年6月10日,蒋后儒要回家了。九象网23: .9xwang.他牵挂许多人,最让他不舍的是这段时间每天来照顾、陪伴他的那些大姐姐们。2008年5月22日,蒋后儒从四川地震灾区转入省人民医...+阅读
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部的长江和黄河上游地区,是长江和黄河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重要的水量补给地,也是中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孑遗种和濒危种最为丰富的地区。全省林地面积3.6亿亩,活立木总蓄积17.01亿立方米,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2位,森林覆盖率达到30.79%。拥有攀枝花苏铁、珙桐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大熊猫、川
金丝猴、四川山鹧鸪、黑颈鹤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建立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湿地等林业自然保护区124个,面积78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6.1%,居全国第三名。
四川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西部大开发以来,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1998年、1999年,四川率先在全国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生态工程,标志着四川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长江上游最大一片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01年正式启动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07年和2008年又先后启动了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和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如今,绿色铺展巴蜀大地,森林资源明显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物种保护明显加强。四川林业在维护三峡工程库区和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生态建设方面: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
1996年10月中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视察四川攀西地区工作时,看到金沙江、雅砻江上漂着上游流送下来的一根根木材,朱总理语重心长地对陪同的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省长宋宝瑞和攀枝花市有关领导同志说:“要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10月21日,在成都金牛宾馆,省委、省政府向朱镕基副总理汇报全川工作,其中汇报了四川森工问题,提出在10年内国家每年帮助四川解决2亿元事业费,由14户森林资源枯竭的重点森工采伐企业营造550万亩人工林的意见。朱镕基副总理指示:“对四川提出的意见我支持,由国家计委、林业部牵头,进行调查研究,原则是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该花的钱要花,要注意保护环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家计委、林业部调查后拿出方案来,给国务院汇报,要把解决四川森工问题作为全国的试点。”1997年1月,林业部以林计字〔1997〕2号文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解决四川、云南国有林区森工减产转产及人员分流有关问题的请示》(以下简称《请示》)。请求国家启动以保护生态效益突出的原始天然林资源为目标、以大力发展人工林为重点的“大江大河源头天然林保护工程”,由林业部统一规划编制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方案实施后,全省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落实森林管护责任面积32300万亩,是国家森林管护计划面积28851万亩的112%。累计营造公益林727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705万亩,飞播造林1067万亩,封山育林4503万亩),完成森林抚育870万亩次,人工促进天然更新44.5万亩。工程十年全省累计调减商品材产量3399万立方米,按天然林蓄积11.2立方米/亩测算,相当于少采伐天然林面积300多万亩,保住了长江上游这片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生物基因库。
据监测,全省5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据典型调查,遂宁市单位面积土壤侵蚀量由1985年的每平方公里8520吨/年下降到现在的3314吨/年,降低61%。水土流失减少,输入江河及三峡库区的泥沙量也大幅度下降,整个长江干流从上游到下游,泥沙含量下降幅度在32%-78%之间。据《四川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生态效益2008年度监测报告》,2008年度全省天保工程森林减少土壤侵蚀量10055.32万吨,减少土壤有机质和土壤npk损失量962.14万吨,涵养水源量692.38亿吨,固定碳量6986.98万吨,释放氧气14900.87万吨,积累营养物质114.27万吨,净化空气污染物39604.67万吨,提供空气负离子124855.31万亿个。森林提供的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固碳制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游憩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计10753.65亿元其中节能减排年价值2429.37亿元。
2007-2009年,天保工程纳入省委、省政府“十大惠民行动”、“富民安康工程”和“民生工程”建设;在2008年“四川实施天保工程”事件以大众投票第一的身份,顺利当选“影响四川改革开放30周年10件大事件”之一,这是天保工程造福人民,深得民心的重要体现,也是天保工程对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标志。
(二)退耕还林工程
四川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为指导,紧紧围绕“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的总体要求,在国家有关部 12全文查看委的关心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狠抓落实、通力协作,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08年底,全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777.4万亩,占全国总量的6.9%,其中:退耕地还林1336.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441万亩,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6%、5.5%,均居全国第三位。工程涉及全省21个市(州),176个县(市、区),直接受
益农户634万多户、直接受益人口2266万多人。全省退耕还林的面积核实率、合格率、保存率分别达99%、97%和98%以上,达到了国家验收要求。据生态定位监测,全省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的林草植被10年累计减少土壤侵蚀量3亿多吨、涵养水源量288亿多吨、固定二氧化碳7392亿吨、释放氧气6315万多吨,境内长江一级支流的年输沙量大幅度下降.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与野生动植物保护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林业系统建立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湿地、荒漠等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已从1999年底的55个,总面积388万公顷增加到2009年底的124个,总面积78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6.1%,分别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五位、第六位、第三位。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9个。四川省建立的124个自然保护区,使近90%的野生动植物种和近50%的自然湿地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有效保护,组成了类型多样、门类齐全、布局较全面、保护价值极高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其中,卧龙、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九寨沟、黄龙寺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卧龙、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黑水河等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最精华部分,进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十年来,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和省级财政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建设项目,共向我省自然保护区投入建设资金近5亿元,有力的支持了我省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省野外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物质基础。这其中有近80%是2000年西部大开发以后投入的,有力的保证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随国民经济一同快速发展。目前,全省21个市州及98个县(市、区)林业局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机构,。全省有1985个林业站增挂了野生动物管理站的牌子,保护人员3302人。省及17个市州、106个县(市、区)建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员从保护法实施前的40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6200人。同时,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共有野生大熊猫1206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76%,四川有大熊猫栖息地面积17743.92平方公里,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77%;四川共建立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41个,占全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数的65%。四川是人工圈养大熊猫的大省,省内两个圈养大熊猫科研单位共有圈养大熊猫241只,占全国的83%。这十年来,我省的大熊猫人工繁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攻克了大熊猫人工繁育中存在的“发情难、配种难、育幼难”三大科研难题。全省共繁育成活大熊猫180只,是之前繁育总和48只的3.75倍。
今后一个时期,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在继续完善自然保护区布局,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加快自然保护区由重数量向重质量的根本性转变,并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四川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125个,保护管理面积达到780万公顷,占四川省国土面积的16%左右,建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功能完善、重点突出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和90%的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直接收入达到40亿元。到2020年,四川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并稳定在150个,保护管理面积达到825万公顷,占四川省国土面积的17%左右,建成比较完备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体系,使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95%的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四)川西北沙化治理
四川土地沙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全省现有85个县存在土地沙化,共有沙化土地面积94.1万公顷,其中,川西北地区31个县有沙化土地75.9万公顷,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80.6%。川西北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两大母亲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若尔盖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沼泽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水库”,每年为黄河提供30%左右的水量,有黄河“蓄水池”之称。沙化引起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直接威胁到两大母亲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此,中央和省领导多次深入沙区视察、考察,并先后作出重要指示。
2007年4月,省林业厅组织环保、畜牧、气象、水利等方面的专家分赴甘孜、阿坝两州对川西北沙化问题进行了多学科综合考察,基本摸清和掌握了川西北沙化现状、成因、危害及发生发展规律。省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考察报告进行了充分论证,提出了对策措施。从2007下半年,首批参加试点的若尔盖、红原、理塘、石渠等四个县计划3年时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8万亩。截至2009年10月,四县实际共完成了9.102万亩沙化土地治理任务,为计划任务的113.7%。其中:植灌种草2.403万亩,埋设沙障0.354万亩,封育3.375万亩,灭鼠治虫1.8万亩,灌溉施肥0.78万亩,填沟堵渠还湿7.2公里、0.39万亩,建圈养棚12800平方米,网围栏建设6.21万米,组织对技术人员和农牧民开展技术、技能培训20期。3年间,省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5000万元。同时,为了更有效的解决沙化问题,根据省领导的指示,2008年我省还组织编制了《四川省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规划》并以省人民政府名义上报国务院,争取将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
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使部分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转化为固定沙地,使露沙地植被盖度增加,部分退化湿地得到恢复,有效地遏制住了局部区域土地沙化发展势头,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石漠化治理工程
石漠化是四川当前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之一。据监测:四川石漠化土地分布在10个市(州),46个县。全省岩溶区面积2764322.0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5.7%。其中石漠化土地775022.5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736863.8公顷,非石漠化土地1252435.7公顷。岩溶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差,而且长期得不到有计划的治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四川典型的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
国家将四川广安华蓥市、宜宾兴文县、雅安汉源县、攀枝花仁和区、凉山宁南县5个县(市、区)列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并安排中央投资1.5亿元,综合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810平方公里。主要治理内容分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生物措施以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草地建设等为主,工程措施以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农村能源、农村饮水安全、生态移民等为主。项目建设由发改委牵头组织,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共同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2008年12月底,省政府在华蓥市举行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启动仪式。
二、恢复重建方面
(一)灾后恢复重建
在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为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地震及次生灾害给林业与生态建设造成的损失,地震发生后,我厅组织省林业调查规划院3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搜集地震及次生灾害的遥感影像和调查统计等各类相关资料,利用区域过往的森林资源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工程建设及生态环境等背景数据,以遥感影像对比和专业分析为基础,对林业及生态建设遭受灾害的损失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评估。在灾情评估的基础上,及时组织编制完成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林业生态修复重建规划》,并会同省级有关部门,牵头编制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生态修复重建规划》。
在省政府正式印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包干总数和分类控制数的通知》后,各级林业部门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主动与财政、发改等部门衔接、沟通,落实林业生态修复中央基金43.66亿元(不含中央直接安排卧龙2.7亿元),占生态修复中央基金总额47.14亿元的92.6%,其中5个省直管项目落实中央基金3.61亿元;成都、德阳、绵阳等极重灾区县(市)争取到8000万美元欧洲投资银行贷款,折合人民币约5.4亿元;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争取到香港特区政府援建资金14.1亿元,卧龙镇、耿达乡争取到广东省揭阳市、潮州市对口援建资金近2亿元;森林公安和其他涉林资金落实2.27亿元。
生态恢复重建工程实施范围广、工程主体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建设任务重、工作难度大,涉及多行业、多部门。为加快生态恢复重建,四川林业部门均建立了灾后恢复重建目标责任制,将恢复重建任务纵向分解到39个重灾县,横向分解到部门内部相关业务处室,并纳入年度目标逗硬考核。省级相关部门着力抓好对各地的培训指导。省林业厅先后三次对6个重灾市州、39个重灾县林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进行培训,印发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害植被恢复重建主要模式和技术措施》,对植被恢复相关要求进行了明确;并建立了灾后重建专家咨询制度,从省林科院、规划院等单位抽调10名专家和技术骨干,成立了生态修复重建专家指导服务组,并深入灾区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强化培训指导,进一步提升了各地生态恢复重建管理能力、业务技术能力,解决了制约灾后重建的诸多难题,提高各地的重建质量和水平。
按照国家、省相关部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年度计划(修订本)》的要求,我省林业生态恢复重建主要任务是:恢复林草植被493万亩,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56万亩,恢复林木种苗生产基地11万亩、林区水电路通讯线路12000公里、林区各类房屋400万平方米以及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生态监测等恢复重建。截止11月底,全省39个重灾县林业生态修复项目累计开工57个,完成林草植被恢复125.45万亩,修复林木种苗基地8418亩,恢复林区水电路通讯线路1660公里,修复各类房屋19.63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14.96亿元。并要求到2010年底,受损林地植被和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任务基本完成,林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任务完成85%以上
(二)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重建
1、大熊猫栖息地及保护 管理能力恢复进展情况
截至2009年底,四川全省各地发改委已批准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面积119.54万亩,批准资金5.09亿元,完成以封山育林为主的大熊猫栖息地恢复26.00万亩,累计完成投资0.39亿元;四川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机构共申请保护管理能力恢复重建项目资金17.30亿元,四川省和各地发改委已批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机构能力重建项目资金15.57亿元,已完成投资0.70亿元。
2、卧龙灾后恢复重建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卧龙灾后重建在中央和全国人民、港澳台同胞的支持下紧急启动。
(1)国家林业局投资重建项目
目前,国家林业局已经同意投资2.7亿元用于卧龙的香港援建项目征地等9个项目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今年计划下达7个项目1.93亿元,已到账1.18亿元。
1.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在都江堰征地200亩和560亩土地流转补偿工作基本完成,已向都江堰国土资源局统征办支付第一次40%和第二次30%的征地款5600万元,青城山镇政府已经在用地红线图上盖章同意,正在由都江堰市规划局向成都市规划局报批项目建设选址,待批复后即可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评审工作。
2.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重建项目在卧龙特区耿达乡幸福村征地的实物测量和拆迁等工作已经完成,已支付征地拆迁费用5847.57万元。
3.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专家综合楼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已经完成,雅安市相关部门已经批准立项,设计方案已经雅安市建设部门批准,正在开展报建工作,已经确定项目招标代理单位,正在开展招投标工作。
4.保护区管理局损毁职工住房、办公楼和保护站点已经全部拆除,其余需要加固维修的职工住房加固设计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开展招标代理机构的比选工作。
5.龙潭沟到木江坪110kv线路的恢复重建工作已经开始设计。
6.地震灾后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碧峰峡基地大熊猫应急分流疏散圈舍设施建设即将完工。
7.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都江堰综合楼抗震加固项目已经完工。
(2)四川省投资重建项目
四川省在四川省生态修复项目中为卧龙安排了2.45亿元资金,用于卧龙的植被恢复等6个项目。目前四川省发改委已经批复了《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汶川地震灾后生态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今年计划下达资金1.47亿元,已经到位5300万元。其中,植被恢复项目的作业设计工作已经完成,获得了省林业厅的批准;邓生至大雪塘旅游栈道项目的建设方案设计工作已经完成,即将上报省林业厅审批;生态展示和教育培训中心项目主体建筑已经委托天津大学设计,已经接近尾声,总平设计也委托了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办公楼项目设计方案已经西南院修改完善,正在开展初步设计工作,准备签订设计合同。但由于植被恢复和低产林改造项目与香港援建项目有部分重复,在项目中期调整时,调减了建设规模,调减的5422.5万元资金用于香港部分灾后重建项目征地拆迁、城镇居民灾损住房货币补偿、建设农村集中统建安置点防洪堡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项目,已经获得批准。
(3)广东省援建项目
卧龙特区两个乡镇的农房等基础设施重建纳入了广东省潮州市和揭阳市的援建范围。揭阳市援建卧龙镇的前三期项目共计有16个子项目,总投资为7358万元,资金已到位3968万元。潮州市援建耿达乡的前三期项目共有11个,总投资为5498.8万元,资金已到位4200万元。
全区1330户农村居民住房全部损毁,除去12户三孤人员进入福利院外,还有1318户农村居民的房屋需要维修和重建。其中全区维修加固160户,已经全面完成;原址重建390户,除香港援建的乡土文化项目包含的卧龙关老街59户以外,其它331户已经全部完工;集中选址重建768户,卧龙镇已经竣工验收,耿达乡计划在12月底竣工验收。
(4)香港援建项目
香港援建的23个项目资金,已拨付到省港澳办帐户1.8亿元,到卧龙重建专户353.1万元。
①编制完成了所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了发改委的批准,并与港方签订了合作安排,完成了项目的环评工作。
②正在全力开展项目设计工作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省发改委专家评审后,立即面向国内公开征选设计单位,并开展了疾控中心、大熊猫研究中心、学校、职工住房和办公用房设计方案竞赛活动。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灾后重建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的通知》发精神,在设计费低于50%的前提下,确定了大部分项目的设计单位。
已经与项目设计单位签订了学校、医院、电网、供排水设施、“五一棚”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保护站点、野外监测巡护路网、植被恢复、标桩标牌设施、福利院等13个项目的设计合同,全面展开了项目设计工作。其中,学校、医院、福利院项目的设计工作本已经完成。正在与项目设计单位商谈自然与地震博物馆、道路交通、办公与职工工作用房项目的设计合同。由于研究中心、疾控中心项目关注度高,港方担心设计费用低于50%会影响设计质量,港方已经指定设计单位,目前正在做项目初设前期工作。正在准备公开招聘“数字卧龙”项目设计单位。因电网建设事关区内群众安全越冬和灾后重建用能问题,已经提前委托单位开展电网设计工作,涉及今冬民生的低压电网设计已经完成,正在开展招投标工作。
③香港援建卧龙项目工程管理咨询服务公司已经正式开展工作
结合卧龙灾后重建任务重,建设管理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经请示省发改委同意,在征得港方大力支持的情况下,通过省政务中心公开招标,聘请了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协助卧龙管理香港援建卧龙项目。双方已于10月21日签订了工程管理咨询服务协议,工作已经全面展开。
关于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汇报材料
12全文查看
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部的长江和黄河上游地区,是长江和黄河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重要的水量补给地,也是中国特有物种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孑遗种和濒危种最为丰富的地区。全省林地面积3.6亿亩,活立木总蓄积17.01亿立方米,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2位,森林覆盖率达到30.79%。拥有攀枝花苏铁、珙桐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大熊猫、川
金丝猴、四川山鹧鸪、黑颈鹤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建立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湿地等林业自然保护区124个,面积78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6.1%,居全国第三名。
四川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西部大开发以来,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1998年、1999年,四川率先在全国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生态工程,标志着四川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长江上游最大一片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01年正式启动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07年和2008年又先后启动了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和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如今,绿色铺展巴蜀大地,森林资源明显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物种保护明显加强。四川林业在维护三峡工程库区和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生态建设方面: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
1996年10月中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视察四川攀西地区工作时,看到金沙江、雅砻江上漂着上游流送下来的一根根木材,朱总理语重心长地对陪同的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省长宋宝瑞和攀枝花市有关领导同志说:“要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10月21日,在成都金牛宾馆,省委、省政府向朱镕基副总理汇报全川工作,其中汇报了四川森工问题,提出在10年内国家每年帮助四川解决2亿元事业费,由14户森林资源枯竭的重点森工采伐企业营造550万亩人工林的意见。朱镕基副总理指示:“对四川提出的意见我支持,由国家计委、林业部牵头,进行调查研究,原则是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该花的钱要花,要注意保护环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家计委、林业部调查后拿出方案来,给国务院汇报,要把解决四川森工问题作为全国的试点。”1997年1月,林业部以林计字〔1997〕2号文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解决四川、云南国有林区森工减产转产及人员分流有关问题的请示》(以下简称《请示》)。请求国家启动以保护生态效益突出的原始天然林资源为目标、以大力发展人工林为重点的“大江大河源头天然林保护工程”,由林业部统一规划编制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方案实施后,全省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落实森林管护责任面积32300万亩,是国家森林管护计划面积28851万亩的112%。累计营造公益林727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705万亩,飞播造林1067万亩,封山育林4503万亩),完成森林抚育870万亩次,人工促进天然更新44.5万亩。工程十年全省累计调减商品材产量3399万立方米,按天然林蓄积11.2立方米/亩测算,相当于少采伐天然林面积300多万亩,保住了长江上游这片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生物基因库。
据监测,全省5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据典型调查,遂宁市单位面积土壤侵蚀量由1985年的每平方公里8520吨/年下降到现在的3314吨/年,降低61%。水土流失减少,输入江河及三峡库区的泥沙量也大幅度下降,整个长江干流从上游到下游,泥沙含量下降幅度在32%-78%之间。据《四川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生态效益2008年度监测报告》,2008年度全省天保工程森林减少土壤侵蚀量10055.32万吨,减少土壤有机质和土壤npk损失量962.14万吨,涵养水源量692.38亿吨,固定碳量6986.98万吨,释放氧气14900.87万吨,积累营养物质114.27万吨,净化空气污染物39604.67万吨,提供空气负离子124855.31万亿个。森林提供的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固碳制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游憩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计10753.65亿元其中节能减排年价值2429.37亿元。
2007-2009年,天保工程纳入省委、省政府“十大惠民行动”、“富民安康工程”和“民生工程”建设;在2008年“四川实施天保工程”事件以大众投票第一的身份,顺利当选“影响四川改革开放30周年10件大事件”之一,这是天保工程造福人民,深得民心的重要体现,也是天保工程对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标志。
(二)退耕还林工程
四川抓住
延伸阅读:
四川灾后重建的挑战与机遇在"2008四川环保世纪行活动启动之时,四川省节能减排工作的两个关键部门——省经委、省环保局日前向四川环保世纪行组委会报告了有关情况。九象网23: .9xwang. 指标稳定下降,但...
申报四川省“巾帼文明岗”材料四川省“巾帼建功”活动领导小组: **县***镇财政所现有在编干部9名,女性6名。九象网23: .9xwang.于2003年被**市妇联授予“巾帼文明示范岗”荣誉称号,三年来我所全体女干部以市...
最新2011年10月青年志愿者义工赴四川探访活动总结又坐了几个小时的车程。车窗外的都江堰景色好美,车里的我们心里很多感受。带着对井研县研经小学的小朋友的不舍,带着和汶川悬漩口小学的小朋友见面的期待与兴奋。我们到了汶川...
关于四川省农村经济六十年发展情况汇报建国以来,伴随着新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辉煌历程,四川农村经济步入了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轨道。 (一)农业生产高速稳定增长,农产品供给得到保障 建国60年来,四川农业经济快速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