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笔记心得

唯物史观之我见

11月24日 编辑 fanwen51.com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价值观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一般地说,发展观必须回答为什么发展(发展的目标和归宿)、发展什么、靠谁发展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对此,胡锦涛同志作出了系统而精辟的回答:“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阅读

唯物史观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序言中即说:“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惟一的人。”(1)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一、唯物史观的一般原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是这样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一般认为,唯物史观有三个层次的内容,即低层为某些个别、具体问题的结论;中层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模式;高层为这一史观的本质精神与基本原则。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与一般原则高度抽象,具有最到时空范围内的涵盖性与适应性。这种本质精神与基本原则从理论上可以将之归纳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内容。我的老师汪征鲁教授认为“有三:物质的统一性;发展演化的辨证性;人的主体性。但在实践中三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一个结构或系统。”(2)汪教授的论文中已有较详细的说明,此处不多做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模式就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即上一段中马克思所论述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等等。

二、唯物史观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是因唯物史观的出现而第一次在社会历史领域获得了“唯物辩证”的特征的。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直观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恰恰因为不懂得辩证法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因而完全没有“唯物辩证”可言。只有在自然领域,它才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但旧唯物主义离开自然辩证法依然很远。唯物史观出现以后,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性和随意性,被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唯物史观的出现,首先是因为这种新唯物主义是辩证的,所以它才能够把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唯心主义驱逐出去,实现了对社会生活的唯物主义解释。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由于把“自觉的辩证法”“用于……历史观”的结果,就有了唯物史观,即第一次有了对社会生活作出了唯物辩证的解释的哲学。其次,唯物史观创立了实践论,并将实践用于解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联系。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够在社会历史领域做到对事物作唯物辩证的分析,就是因为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社会历史的研究。哲学家吴江认为:马克思不是先把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颠倒成为唯物辩证法,然后才把它运用于解释社会生活。恰恰相反,“辩证法真正变成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在唯物地阐发历史发展的原因和历史本身的辩证法之后,是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确立科学的实践观之后”。“单纯的逻辑改造不能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倒过来”。(3)可见,这里的关键是有无实践观。旧唯物主义者依靠感性直观去观察人,所看到的只能是生物学的人、受本能支配的人。用这样的抽象人和他的抽象人性解释社会生活,当然只能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泥淖。社会是人的社会,而实践就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本来就是社会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所创造的。而人的社会本性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12全文查看、并不断获得新的素质。这就是人创造环境与环境创造人的辩证法。所以马克思说,一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离开实践的观点就不可能对社会生活做唯物的和辩证的解释。再次,唯物史观具有了现代的系统的思想。唯物史观历来就把社会看作“社会有机体”,就是说,把社会看作一个系统。当马克思应用唯物史观去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系统的

思想是十分明显的。甚至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也承认,在《资本论》里可以找到系统论的思想萌芽。

三、唯物史观的待发展性。在人类思想史上,一种影响深远的学说在后人传承过程中,除了学说本身获得新发展外,也会在特定情况下被人为地附加上背离学说本质的某些消极东西。这种情况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出现过。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的“马克思派”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存在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对此马克思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4)同时,人们总是以其当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来理解、诠释马克思主义文本,从而形成不同马克思主义流派。传统马克思主义、修正马克思主义、人本马克思主义和科学马克思主义这四大流派就是当今世界东西方社会最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在这些流派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唯物史观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附加了一些消极的东西,形成了“传统唯物史观”的缺陷,需要一代代的学者不断探讨和发展。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49页,1995年,人民出版社。

(2)汪征鲁,《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第6页,载《历史研究》(3)吴江,2001年:《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第1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98页,1995年,人民出版社。参考文献:

1、蒋大椿,2001年:《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载《历史研究》第4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3、吴江,2001年:《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汪征鲁,《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载《历史研究》

5、汪征鲁,《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崛起》,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6、任汝芬,《2006年序列之一·要点精编》,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2全文查看唯物史观之我见摘要: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它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对人类以往历史观的伟大革命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完备性的最重要的标志,自其创立以来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本文仅浅显地就中国传统

的唯物史观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论,唯物史观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正文:唯物史观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序言中即说:“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惟一的人。”(1)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一、唯物史观的一般原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马克思是这样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一般认为,唯物史观有三个层次的内容,即低层为某些个别、具体问题的结论;中层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模式;高层为这一史观的本质精神与基本原则。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与一般原则高度抽象,具有最到时空范围内的涵盖性与适应性。这种本质精神与基本原则从理论上可以将之归纳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内容。我的老师汪征鲁教授认为“有三:物质的统一性;发展演化的辨证性;人的主体性。但在实践中三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一个结构或系统。”(2)汪教授的论文中已有较详细的说明,此处不多做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模式就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即上一段中马克思所论述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等等。

二、唯物史观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是因唯物史观的出现而第一次在社会历史领域获得了“唯物辩证”的特征的。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直观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恰恰因为不懂得辩证法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因而完全没有“唯物辩证”可言。只有在自然领域,它才坚持了世界的物质性。但旧唯物主义离开自然辩证法依然很远。唯物史观出现以后,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性和随意性,被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唯物史观的出现,首先是因为这种新唯物主义是辩证的,所以它才能够把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唯心主义驱逐出去,实现了对社会生活的唯物主义解释。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由于把“自觉的辩证法”“用于……历史观”的结果,就有了唯物史观,即第一次有了对社会生活作出了唯物辩证的解释的哲学。其次,唯物史观创立了实践论,并将实践用于解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联系。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够在社会历史领域做到对事物作唯物辩证的分析,就是因为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社会历史的研究。哲学家吴江认为:马克思不是先把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颠倒成为唯物辩证法,然后才把它运用于解释社会生活。恰恰相反,“辩证法真正变成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是在唯物地阐发历史发展的原因和历史本身的辩证法之后,是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确立科学的实践观之后”。“单纯的逻辑改造不能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倒过来”。(3)可见,这里的关键是有无实践观。旧唯物主义者依靠感性直观去观察人,所看到的只能是生物学的人、受本能支配的人。用这样的抽象人和他的抽象人性解释社会生活,当然只能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泥淖。社会是人的社会,而实践就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本来就是社会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所创造的。而人的社会本性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并不断获得新的素质。这就是人创造环境与环境创造人的辩证法。所以马克思说,一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离开实践的观点就不可能对社会生活做唯物的和辩证的解释。再次,唯物史观具有了现代的系统的思想。唯物史观历来就把社会看作“社会有机体”,就是说,把社会看作一个系统。当马克思应用唯物史观去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系统的

思想是十分明显的。甚至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也承认,在《资本论》里可以找到系统论的思想萌芽。

三、唯物史观的待发展性。在人类思想史上,一种影响深远的学说在后人传承过程中,除了学说本身获得新发展外,也会在特定情况下被人为地附加上背离学说本质的某些消极东西。这种情况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出现过。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的“马克思派”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存在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对此马克思说:“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4)同时,人们总是以其当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来理解、诠释马克思主义文本,从而形成不同马克思主义流派。传统马克思主义、修正马克思主义、人本马克思主义和科学马克思主义这四大流派就是当今世界东西方社会最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在这些流派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唯物史观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附加了一些消极的东西,形成了“传统唯物史观”的缺陷,需要一代代的学者不断探讨和发展。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49页,1995年,人民出版社。

(2)汪征鲁,《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第6页,载《历史研究》(3)吴江,2001年:《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第1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98页,1995年,人民出版社。参考文献:

1、蒋大椿,2001年:《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载《历史研究》第4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3、吴江,2001年:《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汪征鲁,《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载《历史研究》

5、汪征鲁,《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崛起》,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6、任汝芬,《2006年序列之一·要点精编》,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延伸阅读: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一) 喜欢《罗曼蒂克消亡史》的人不会太多,它本来就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那种电影。大多数中国人的文学训练都源自章回体小说,永远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最...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