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笔记心得

农业环境审计设想

11月25日 编辑 fanwen51.com

[浅谈审计心理学——审计假设]我们知道,学科的分支是因为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产生的。审计的特殊性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审计的特殊性就在于对所审查对象持有怀疑,验证其经济活动是否真实。这就是审计的特殊性...+阅读

问题的提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促进和推动农村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1982~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此连续5年下发了关于农村政策的5个“一号文件”。时隔18年,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意见》,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一号文件”下发。2008年10月12日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充分证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实际行动和决心。当前,主要是做好八件实事,即“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从而实现“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业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宏伟目标。笔者认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加速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发展农业经济。纵观现状,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力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相当艰难。究其原因,农业经济发展受到来自水利、电力、交通、卫生、义务教育、通讯、科技推广应用、资金、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制约,必须着力加以解决。对此,本人经过认真的研究、探讨和思考并结合20多年审计工作实践,提出对农业环境审计的设想,以促进和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关于农业环境的含义。笔者认为,在研究、探讨农业环境的含义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环境的概念。关于环境,《辞海》里面是这样解释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按照环境的要素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对环境概念的揭示,实际上已为我们研究农业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条件。人类生存和发展不能没有农业,无农不稳,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而农业的发展又不能没有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因此,我们说的农业环境是指围绕农业和所有事业及其状态。换言之,农业环境是由资源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的。其中,资源环境包括水、电、路、土地、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和矿产等要素;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人为环境等要素。

关于农业环境审计的可能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事关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十分关注农业问题,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农业。同时,各级党政领导要求国家审计机关运用审计手段,从广度和深度方面,全面地、系统地、客观地综合反映、评价农业的投入与产出问题,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按照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来反映农业资金、支农扶贫资金、乡镇资金等收支问题,显然是不能满足国家宏观决策的要求。究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审计模式来深化农业审计?笔者认为唯有农业环境能够涵盖农业的全部内容。

资源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森林、草原、矿产、野生植物、野生动物等。

政治环境是指政治体制、政治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方针政策、国家领导人关于农业的态度等。

法律环境是指农业方面及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农业法》、《土地法》、《水法》、《森林法》、《环保法》、《乡镇企业法》,国务院关于《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等。

经济环境是指国家对农业在资金、物资、人力方面的投入和扶持情况,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科技环境是指科技兴农、科技示范、试验以及科技普及和科技人才情况。

人为环境是指全社会各界对农业的重视和关心程度,农村教育、卫生、能源、交通、农产品流通状况等。

上述农业环境的六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通过对农业环境的审计,才能对农业的现状作出全面反映和综合评价,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正确的信息。

农业环境审计的具体问题。

1、审计目的。第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第二,净化农业环境;加大对农业的资金、物资和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的基础建设,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第三,规范行为,认真贯彻执行、落实党和国家和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财政、财务制度,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

2、审计范围和内容。审计范围是农12全文查看业(种植业、畜牧水产养殖)、林业、水利、财政、农村交通、能源、农机、农技、教育、卫生等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等。审计内容是资源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人为环境等全部要素。

3、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机关。

4、审计依据。第一,法律法规依据。依法审计是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农业环境审计

当然不能例外。农业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主要有:《宪法》、《审计法》、《税法》、《农业法》、《水法》、《森林法》、《环保法》、《土地法》、《教育法》、《乡镇企业法》以及国家关于农业方面的各项规定、条例等。第

二、财政、财务和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等。

5、审计方法。农业环境审计常用的方法有核对法、查询法、分析法、观察法、盘存法、抽查、抽样法、详查法和推理法等。特殊要求的,可以聘任专家或向专门机构、组织咨询,如废水、废气和废物污染对农业的影响程度等问题。

6、审计评价。(1)确认农业活动过程中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遵守财政、财务制度情况。(2)检查外部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3)监督资金、物资在使用和管理方面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4)综合评价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论:农业环境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依法对农业环境进行审查、监证和评价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信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监督活动。

12全文查看

问题的提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促进和推动农村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1982~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此连续5年下发了关于农村政策的5个“一号文件”。时隔18年,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意见》,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一号文件”下发。2008年10月12日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充分证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实际行动和决心。当前,主要是做好八件实事,即“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从而实现“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业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宏伟目标。笔者认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加速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发展农业经济。纵观现状,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力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相当艰难。究其原因,农业经济发展受到来自水利、电力、交通、卫生、义务教育、通讯、科技推广应用、资金、政策等方方面面的制约,必须着力加以解决。对此,本人经过认真的研究、探讨和思考并结合20多年审计工作实践,提出对农业环境审计的设想,以促进和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关于农业环境的含义。笔者认为,在研究、探讨农业环境的含义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环境的概念。关于环境,《辞海》里面是这样解释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按照环境的要素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对环境概念的揭示,实际上已为我们研究农业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条件。人类生存和发展不能没有农业,无农不稳,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而农业的发展又不能没有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因此,我们说的农业环境是指围绕农业和所有事业及其状态。换言之,农业环境是由资源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的。其中,资源环境包括水、电、路、土地、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和矿产等要素;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人为环境等要素。

关于农业环境审计的可能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事关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十分关注农业问题,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农业。同时,各级党政领导要求国家审计机关运用审计手段,从广度和深度方面,全面地、系统地、客观地综合反映、评价农业的投入与产出问题,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按照传统的财政、财务审计来反映农业资金、支农扶贫资金、乡镇资金等收支问题,显然是不能满足国家宏观决策的要求。究竟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审计模式来深化农业审计?笔者认为唯有农业环境能够涵盖农业的全部内容。

资源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森林、草原、矿产、野生植物、野生动物等。

政治环境是指政治体制、政治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方针政策、国家领导人关于农业的态度等。

法律环境是指农业方面及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农业法》、《土地法》、《水法》、《森林法》、《环保法》、《乡镇企业法》,国务院关于《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等。

经济环境是指国家对农业在资金、物资、人力方面的投入和扶持情况,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科技环境是指科技兴农、科技示范、试验以及科技普及和科技人才情况。

人为环境是指全社会各界对农业的重视和关心程度,农村教育、卫生、能源、交通、农产品流通状况等。

上述农业环境的六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通过对农业环境的审计,才能对农业的现状作出全面反映和综合评价,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正确的信息。

农业环境审计的具体问题。

1、审计目的。第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第二,净化农业环境;加大对农业的资金、物资和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的基础建设,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第三,规范行为,认真贯彻执行、落实党和国家和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财政、财务制度,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

2、审计范围和内容。审计范围是农[]业(种植业、畜牧水产养殖)、林业、水利、财政、农村交通、能源、农机、农技、教育、卫生等经济组织和乡镇企业等。审计内容是资源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和人为环境等全部要素。

3、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机关。

4、审计依据。第一,法律法规依据。依法审计是审计监督的基本原则,农业环境审计

当然不能例外。农业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主要有:《宪法》、《审计法》、《税法》、《农业法》、《水法》、《森林法》、《环保法》、《土地法》、《教育法》、《乡镇企业法》以及国家关于农业方面的各项规定、条例等。第

二、财政、财务和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等。

5、审计方法。农业环境审计常用的方法有核对法、查询法、分析法、观察法、盘存法、抽查、抽样法、详查法和推理法等。特殊要求的,可以聘任专家或向专门机构、组织咨询,如废水、废气和废物污染对农业的影响程度等问题。

6、审计评价。(1)确认农业活动过程中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遵守财政、财务制度情况。(2)检查外部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3)监督资金、物资在使用和管理方面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4)综合评价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论:农业环境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依法对农业环境进行审查、监证和评价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信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监督活动。

延伸阅读:

审计作风建设要“廉洁、文明、作为”三管齐下廉洁是基础,文明是保障,作为是关键,审计作风建设必须“廉洁、文明、作为”三管齐下,既有知名度,又有美誉度,才能适应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深化,政务日益走向公开,政府工作必须接受群众评...

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是科学发展观与我国最新审计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国家审计本质理论的深化和最新发展。从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基层审计机关要结合本部门、...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新一轮审计事业大发展中央决定从2008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一项意义深远、针对性很强的重大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

对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认识与思考刘家义审计长在去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结束时的总结讲话中首次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的科学命题。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论点是...

浅析审计工作中的谨慎原则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质量都是它的生命线。而对于审计,则尤其如此。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坚持谨慎原则...

试析提升审计机关公信力的基本路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大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各级政府都要强化...

详谈如何建设审计线索数据库2009年4月8日,笔者在审计署网站发表了《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 促进审计资源共享》一文,文中提到审计线索数据库的建设,但限于篇幅,并未做详细论述,现结合工作实际和参照目前部分审...

浅谈审计问责制对公共权力监督功能的实现【摘要】政府审计问责制是用“问”的“制度化”来保证“权责对等”的一种机制。它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执政能力。但制度的推行需要从“问”、“责”、“...

关于审计成本控制的几点建议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第五条:“审计机关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考虑审...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