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张云泉事迹心得体会]今天上午,我聆听了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同志的先进事迹,他在谈到“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和便利留给别人”时的先进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在面对恶势力时的...+阅读
今天学校授予孟二冬老师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称号,我们作为孟老师的同事,感到鼓舞和骄傲。 孟二冬老师是我们身边的英雄,非常平凡,以至于报上登出他的事迹,集中做大量宣传,我们多少感到有些惊异,有点突然。因为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或重大影响的成就,从不抛头露面,连学术会议都极少参加,甚至可能系里有些老师还不认识他。但你仔细
品味孟老师的为人为师,能体会到他在平常生活中呈现的人格的魅力。象孟二冬这样的老师,中文系有不少,在北大许多院系也不少。可以说,孟二冬同志是北大教师群体的一个代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高尚的品格。孟二冬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他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他在悄悄地改写着英雄的概念,这些英雄就生长在普通的生活中。孟二冬的事迹唤起我们重新观察思考北大校园里学者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我想,这是孟二冬的意义。
当前媒体大量报导孟二冬,对北大是好事,但我认为报导宣传应当有度,有北大的特点,有学者的特点,实事求是,不必放大。希望通过对孟二冬事迹的表彰,让外界了解北大,了解当代学者特别是人文学科学学者的状况,同时彰扬北大的正气。
三天前我们在这里开会庆祝北大中文系建系95周年,是比较低调的务实的庆祝,没有邀请来宾,也没有花篮标语,但我们谈到了孟二冬,谈到了北大中文系面临的问题与措施。我们把学习孟二冬作为发扬北大中文系系格和学风的一件大事,一种新的动力。下面我谈谈自己对孟二冬的理解,也是我的学习心得吧。
第一,孟二冬是学问中人。
学问对于孟老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恰切地说是“职志”,是他的追求,他的习惯,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精神境界。有些人对做学问的人往往不理解,特别对人文学科,认为那不赚钱,没有直接的效益,有什么用?值得把那么多精力投进去吗?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问特别是人文学科已经被边缘化了,现在报考文史哲的学生就很少,很多人都敬而远之。这当然也是人之常情,不可强求的。而孟二冬就以学问为职志,甘于寂寞,专注此道。1994年孟二冬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任教,住在简易的筒子楼里,生活是非常艰辛的,而且在北大中文系这样的传统学科,职称提升的压力也很大。孟二冬当时年轻,有才华,如果到外面赚钱,或者到某个生活条件优越的单位,机会还是不少的。还有某些人是一边当着北大老师文秘家园,一边到外面兼职赚外快,这样做的并不少。但孟二冬没有受外界的诱惑,他选择了比较艰辛清苦的学问之路,而且就做《登科记考补正》这样一个资料性的冷僻枯燥的课题。一做就是7年,几乎每天都要拎一罐水,到图书馆善本室看那些古籍胶片。7年过去了书的出版了,并不可能轰动,才得了3万元,又用来买书送人了。以经济头脑来咂摸,这真是“赔本生意”,得不偿失。但孟二冬就这样“傻”,这样执着痴迷于学问。这就是学问中人。
学问中人是真正进入了治学境界的人,那种求知、求真、求实的状态,往往是不计功利的,虽然艰辛清苦,但一定很有乐趣,能获得特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所以孟二冬老师在他的书的后记中透露了这样的心态:“在北大图书馆读书,是十分愉快的事情,虽不能偃仰啸歌,心亦陶然。”
我们要理解孟老师这种境界,宣传中千万不能把学问说成非常苦。对于学问中人,做学问的过程自然有许多精神愉悦和受惠。在当今一切都讲求经济效益的气氛中,孟二冬这种潜心学术的精神和扎实的学风显得比较另类,但这正是可贵之处,他让我们知道,扎实做学问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可以提升自己也提升他人的功德。
此外,从孟二冬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学问中有一部分属于精神性、文化积累性的东西,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可以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也是文化传承与建设的需要。人文学科看起来是无“实用价值”的,但有“无用之用”,乃“大用”也。所幸在当今一切似乎都讲“实用”的时代,还有一批读书种子在痴迷坚守,以学问为职志,这种潜心学术的精神非常可贵,社会对这些人应当给予更多关照。如果人们从孟二冬身上体味到这一点,就是重要的收获。
第二,孟二冬是有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的当代知识分子。
人们一谈到现在处于边缘化的文科,特别是传统学科,往往误认为那些学者就是一批书呆子,只知道钻故纸堆,不懂生活,没有乐趣,最后积劳成疾,等等。有些报道也喜欢把英雄描写成非常脱俗、甚至不近人情的人。但我看孟二冬老师不是这样的。他不太爱说话,比较内向,但非常阳光,有健全的人格。我曾对采访的记者说,“孟二冬是只穿运动鞋的教授”,他不是书呆子,平时非常喜欢体育,是中文系足球队的主力队员,还喜欢爬山。热爱生活,乐观进取,善待生命,这是孟老师的人生态度,人格气质。在孟二冬教授生命的底色里,充满着灿烂的阳光。正因为有这样健全的“底子”,所以他得知自己患了大病之后,并没有被击倒,而是很快12全文查看接受现实,积极治疗,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他第一次动手术做了20个钟头,从死亡线上挣脱回来了,我们去看望他,见他丝毫没有绝望颓唐,甚至还显出某些幽默。第二次手术之后,他也明白病况的严重,但仍然坦然面对,照样读书、写字、练书法。记得上个学期学校开运动会,孟老师居然要求参加项目,后来大家劝阻,他就参加了开幕式的仪仗队。他在病中居然学会了
开车,拿到了驾照。不能说在重大的人生挫折面前没有半点沮丧,但孟二冬老师终究还是做到了坦然面对。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多大的毅力!这是多么阳光的人生态度!
孟二冬老师既能专注学问,又很有生活热情,他爱运动,爱植物,爱孩子,有好奇心,有童心。他对妻子、女儿那种爱,那种融洽的家庭关系,令人羡慕。他的人格心理都是非常健全的,所以碰到困境才能超越出来,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大勇来面对任何困难。在孟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和健全人格。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值得学习值得彰杨的。
第三,孟二冬非常有爱心。
我们都知道孟二冬老师为人师表,克尽职守,教学中有高度的责任感。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持?是爱心,对学生的无比关爱之心。这是当教师的最可贵的品质。
2004年3月,孟二冬教授从日本教书回来不久,主动要求到石河子大学“支边”。到那里大约2个星期,就感到嗓子严重不适,平时他的嗓门很大,这时不得不使用麦克风了。后来医生要他“禁声”,但他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还是要坚持,每周10课时。他已经很痛苦了,但考虑的是到新疆一趟不容易,不能让学生拉下课。他的心始终放在学生身上!4月26日上午上完最后一节课,孟老师在学生的掌声中踉跄走下讲台,咳出血来了。诊断后让医生大吃一惊。孟老师为什么坚持?也不是知道得了癌症还不理会,大概他以为是比较严重的炎症,所以还是教学重要,坚持下来了。这主要是出于教师的责任感,里边又含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有对学生的关爱之心,才有这种高尚的责任感。他在石河子大学任教才2个月,但和学生的关系就非常融洽,报上登有学生对他的那种关切与爱戴,是对孟老师爱心的回报,很是感人。
其实孟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非常自然的,是一种人格的流露,并非简单的职业要求。他指导研究生的学习非常有耐心,每次给学生评阅论文,都会提出大量具体的修改意见。甚至指导本科学生做学年论文,也一丝不苟,认真辅导,连一条注释也要推敲,甚至还亲自为学生找资料。更感人的是,就在他第二次手术的前一天,还把新入学的研究生叫来,在病床上为他们上课。这些尽责敬业的行为行为,都体现着一种难得的爱心,一种对学生的无比关爱之心。
现在有的教师太忙,学生又多,根本没有多少精力关照学生,“放羊”现象严重。相比之下,孟老师这种克尽职守、为人师表的精神以及支撑这些行为的爱心就特别可贵,也特别值得提倡和学习。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各种各样物质产品都在不断增加,但爱心似乎在减少。我们有鲜花、有美酒,有汽车、房子等等,如果缺少爱心,就如同生活在无味的沙漠中。爱心是那样宝贵,现在又有短缺的趋势,所以孟二冬显得可贵,他的确是我们的楷模。
我所看到和理解的孟二冬就是这样一位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学术尊严,同时又非常热爱生活、非常阳光的当代知识分子。他的身上体现了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有一批像孟二冬这样有品格的老师,北大就能保持她的精神的魅力,就有了主心骨,就能更有效地抵制低俗浮华的空气,就仍然称得上是一块学术净土,也就能为中华文化转型与重建做出不可替代的成绩。
12全文查看
今天学校授予孟二冬老师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称号,我们作为孟老师的同事,感到鼓舞和骄傲。 孟二冬老师是我们身边的英雄,非常平凡,以至于报上登出他的事迹,集中做大量宣传,我们多少感到有些惊异,有点突然。因为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或重大影响的成就,从不抛头露面,连学术会议都极少参加,甚至可能系里有些老师还不认识他。但你仔细
品味孟老师的为人为师,能体会到他在平常生活中呈现的人格的魅力。象孟二冬这样的老师,中文系有不少,在北大许多院系也不少。可以说,孟二冬同志是北大教师群体的一个代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高尚的品格。孟二冬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他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他在悄悄地改写着英雄的概念,这些英雄就生长在普通的生活中。孟二冬的事迹唤起我们重新观察思考北大校园里学者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我想,这是孟二冬的意义。
当前媒体大量报导孟二冬,对北大是好事,但我认为报导宣传应当有度,有北大的特点,有学者的特点,实事求是,不必放大。希望通过对孟二冬事迹的表彰,让外界了解北大,了解当代学者特别是人文学科学学者的状况,同时彰扬北大的正气。
三天前我们在这里开会庆祝北大中文系建系95周年,是比较低调的务实的庆祝,没有邀请来宾,也没有花篮标语,但我们谈到了孟二冬,谈到了北大中文系面临的问题与措施。我们把学习孟二冬作为发扬北大中文系系格和学风的一件大事,一种新的动力。下面我谈谈自己对孟二冬的理解,也是我的学习心得吧。
第一,孟二冬是学问中人。
学问对于孟老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恰切地说是“职志”,是他的追求,他的习惯,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的精神境界。有些人对做学问的人往往不理解,特别对人文学科,认为那不赚钱,没有直接的效益,有什么用?值得把那么多精力投进去吗?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问特别是人文学科已经被边缘化了,现在报考文史哲的学生就很少,很多人都敬而远之。这当然也是人之常情,不可强求的。而孟二冬就以学问为职志,甘于寂寞,专注此道。1994年孟二冬拿到博士学位,留校任教,住在简易的筒子楼里,生活是非常艰辛的,而且在北大中文系这样的传统学科,职称提升的压力也很大。孟二冬当时年轻,有才华,如果到外面赚钱,或者到某个生活条件优越的单位,机会还是不少的。还有某些人是一边当着北大老师文秘家园,一边到外面兼职赚外快,这样做的并不少。但孟二冬没有受外界的诱惑,他选择了比较艰辛清苦的学问之路,而且就做《登科记考补正》这样一个资料性的冷僻枯燥的课题。一做就是7年,几乎每天都要拎一罐水,到图书馆善本室看那些古籍胶片。7年过去了书的出版了,并不可能轰动,才得了3万元,又用来买书送人了。以经济头脑来咂摸,这真是“赔本生意”,得不偿失。但孟二冬就这样“傻”,这样执着痴迷于学问。这就是学问中人。
学问中人是真正进入了治学境界的人,那种求知、求真、求实的状态,往往是不计功利的,虽然艰辛清苦,但一定很有乐趣,能获得特有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所以孟二冬老师在他的书的后记中透露了这样的心态:“在北大图书馆读书,是十分愉快的事情,虽不能偃仰啸歌,心亦陶然。”
我们要理解孟老师这种境界,宣传中千万不能把学问说成非常苦。对于学问中人,做学问的过程自然有许多精神愉悦和受惠。在当今一切都讲求经济效益的气氛中,孟二冬这种潜心学术的精神和扎实的学风显得比较另类,但这正是可贵之处,他让我们知道,扎实做学问也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可以提升自己也提升他人的功德。
此外,从孟二冬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学问中有一部分属于精神性、文化积累性的东西,并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可以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也是文化传承与建设的需要。人文学科看起来是无“实用价值”的,但有“无用之用”,乃“大用”也。所幸在当今一切似乎都讲“实用”的时代,还有一批读书种子在痴迷坚守,以学问为职志,这种潜心学术的精神非常可贵,社会对这些人应当给予更多关照。如果人们从孟二冬身上体味到这一点,就是重要的收获。
第二,孟二冬是有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的当代知识分子。
人们一谈到现在处于边缘化的文科,特别是传统学科,往往误认为那些学者就是一批书呆子,只知道钻故纸堆,不懂生活,没有乐趣,最后积劳成疾,等等。有些报道也喜欢把英雄描写成非常脱俗、甚至不近人情的人。但我看孟二冬老师不是这样的。他不太爱说话,比较内向,但非常阳光,有健全的人格。我曾对采访的记者说,“孟二冬是只穿运动鞋的教授”,他不是书呆子,平时非常喜欢体育,是中文系足球队的主力队员,还喜欢爬山。热爱生活,乐观进取,善待生命,这是孟老师的人生态度,人格气质。在孟二冬教授生命的底色里,充满着灿烂的阳光。正因为有这样健全的“底子”,所以他得知自己患了大病之后,并没有被击倒,而是很快[]接受现实,积极治疗,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他第一次动手术做了20个钟头,从死亡线上挣脱回来了,我们去看望他,见他丝毫没有绝望颓唐,甚至还显出某些幽默。第二次手术之后,他也明白病况的严重,但仍然坦然面对,照样读书、写字、练书法。记得上个学期学校开运动会,孟老师居然要求参加项目,后来大家劝阻,他就参加了开幕式的仪仗队。他在病中居然学会了
开车,拿到了驾照。不能说在重大的人生挫折面前没有半点沮丧,但孟二冬老师终究还是做到了坦然面对。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多大的毅力!这是多么阳光的人生态度!
孟二冬老师既能专注学问,又很有生活热情,他爱运动,爱植物,爱孩子,有好奇心,有童心。他对妻子、女儿那种爱,那种融洽的家庭关系,令人羡慕。他的人格心理都是非常健全的,所以碰到困境才能超越出来,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大勇来面对任何困难。在孟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和健全人格。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值得学习值得彰杨的。
第三,孟二冬非常有爱心。
我们都知道孟二冬老师为人师表,克尽职守,教学中有高度的责任感。这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支持?是爱心,对学生的无比关爱之心。这是当教师的最可贵的品质。
2004年3月,孟二冬教授从日本教书回来不久,主动要求到石河子大学“支边”。到那里大约2个星期,就感到嗓子严重不适,平时他的嗓门很大,这时不得不使用麦克风了。后来医生要他“禁声”,但他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还是要坚持,每周10课时。他已经很痛苦了,但考虑的是到新疆一趟不容易,不能让学生拉下课。他的心始终放在学生身上!4月26日上午上完最后一节课,孟老师在学生的掌声中踉跄走下讲台,咳出血来了。诊断后让医生大吃一惊。孟老师为什么坚持?也不是知道得了癌症还不理会,大概他以为是比较严重的炎症,所以还是教学重要,坚持下来了。这主要是出于教师的责任感,里边又含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有对学生的关爱之心,才有这种高尚的责任感。他在石河子大学任教才2个月,但和学生的关系就非常融洽,报上登有学生对他的那种关切与爱戴,是对孟老师爱心的回报,很是感人。
其实孟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非常自然的,是一种人格的流露,并非简单的职业要求。他指导研究生的学习非常有耐心,每次给学生评阅论文,都会提出大量具体的修改意见。甚至指导本科学生做学年论文,也一丝不苟,认真辅导,连一条注释也要推敲,甚至还亲自为学生找资料。更感人的是,就在他第二次手术的前一天,还把新入学的研究生叫来,在病床上为他们上课。这些尽责敬业的行为行为,都体现着一种难得的爱心,一种对学生的无比关爱之心。
现在有的教师太忙,学生又多,根本没有多少精力关照学生,“放羊”现象严重。相比之下,孟老师这种克尽职守、为人师表的精神以及支撑这些行为的爱心就特别可贵,也特别值得提倡和学习。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各种各样物质产品都在不断增加,但爱心似乎在减少。我们有鲜花、有美酒,有汽车、房子等等,如果缺少爱心,就如同生活在无味的沙漠中。爱心是那样宝贵,现在又有短缺的趋势,所以孟二冬显得可贵,他的确是我们的楷模。
我所看到和理解的孟二冬就是这样一位有爱心、有责任感、有学术尊严,同时又非常热爱生活、非常阳光的当代知识分子。他的身上体现了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有一批像孟二冬这样有品格的老师,北大就能保持她的精神的魅力,就有了主心骨,就能更有效地抵制低俗浮华的空气,就仍然称得上是一块学术净土,也就能为中华文化转型与重建做出不可替代的成绩。
延伸阅读:
学习何小川事迹心得体会学习何小川事迹心得体会 何小川同志生前任三门县亭旁镇挂帘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主任。2007年被确诊患前列腺癌后,他仍然恪尽职守,忘我工作。期间,由于病情加重多次入院治疗,后...
学习洪战辉事迹心得体会2005年,有一个人的名字感动了中国,他就是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人处患难之境,如香草之受压榨到芬芳愈烈”(西培尼士)。纯朴的洪战辉坚忍而平静地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谈不上惊...
洪战辉事迹感想洪战辉一再表示,他是一个普通人。在小不点的眼中,“哥哥并不特别”。而在长沙的一位受访者看来,洪同学身上那种令无数人为之唏嘘、称羡的道德力量,却是源于他“透彻的淳朴”。...
学习洪战辉事迹感想面对洪战辉,我们该做些什么? 焦点访谈12月13日报道了湖南怀化学院大学生洪战辉的事迹,他的经历的确感动了许多人。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一副稚嫩的肩膀,当别的孩子还在父母面前...
学习林学敏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林学敏同志先进事迹,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林学敏同志的事迹对我们质监事业提出了时代的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
王瑛事迹心得体会2009年的新年钟声还未来得及敲响,一个美丽的生命悄然逝去。四川省南江县原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瑛的先进事迹,恰似春风细雨,传遍大江南北,荡涤着党员干部的心田,温暖着老百姓的心...
学习何祥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学习何祥美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何祥美事迹告诉我们,现实中有很多许三多式的人物。何祥美的故事就是现实版的《士兵突击》。 何祥美给我的最大体会是,打好基本功,做好每件事。...
学习郑培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通过学习郑培民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深深被郑培民同志的先进事迹所打动。深刻认识到,向郑培民同志学习,对于当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永葆共产党员...
学习陈刚毅事迹材料心得体会什么是交通精神呢?对此,原交通部部长张春贤作了精辟的阐述:交通精神是交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交通行业的具体体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