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笔记心得

现代化与和谐社会

02月22日 编辑 fanwen51.com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文章标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阅读

**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走向现代化的试错史。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事件,都必须以这张大幕作为背景,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和谐”理念后,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近,胡锦涛同志又概括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单从文字本身来看,中国古代对“和”的涵义也有过多种解释,比如,

《广韵》的注解就流传较广。它把“和”解释为“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谥法》也说,“不刚不柔曰和”。如果比附到社会样态,有的学者列出上古三代、秦皇汉武、阴阳王道来佐证其源。但此和谐非彼和谐,现代化视野中的和谐究竟所为何物,或者,和谐社会应该定位于怎样的现代化。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指其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之下,以经济的巨大发展为基础,在历史的时空坐标上所实现的全面、深刻而连续的变革。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所谓现代化就是这样的一个流程:现代性因素的导入,促使传统社会的制度、结构和行为方式的解体和新的制度、社会结构、价值系统、生活方式的生成。因此,现代化所体现的是一种历史进步的发展观。也正以为如此,**世纪**年代至**年代首先诞生于美国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直到现在,当我们理性地审视西方现代化理论所强调的人的价值观、态度、和规范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甚至于浸透其中追求业绩的进取心和合理化的资本主义精神时,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基本事实:

(一)现代化理论这座摩天大厦的唯一也是最坚强的支柱——经济发展及其杠杆——资本或技术。正像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所指出的:需要注意的是,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的水平,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反映了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水平,他们都没有反映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事实上,政治和文化是难以定量评价的。所以,报告所界定的世界先进水平,实际上指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的世界现代化先进水平,不包括政治和文化等。这里所讲的综合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可以通过下图来说明:这就是说,**世纪工业革命后的工业化,为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只有这时,才能说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也只有在这时,才能说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已经开始。而**世纪**至**年代的知识经济及其技术革命,使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可能,只在这时,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证明。

(二)另外的情况是,就不同国家而言,通向现代化的路径、时间、实现的规模和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在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会因若干先天和人为因素在参与现代化的过程中而各各不同。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纽约在东北部的优势地位得益于欧洲当时较先进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而芝加哥在中西部的兴盛是以东北部工业化的延续为前提;至于加州的后来居上,则是由于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与服务业,而不必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更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显示:当今**个国家***个地区现代化的发展事实表明,在同一历史时刻,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经过对美国*个州***个县的现代化历程分析可以看出,在**至**世纪里,美国不同的一级经济地区和一级行政地区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从上述第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经典现代化还是第二次现代化,现代化不等同于现代化所带来的一切,换句话说,现代化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要被解放的生产力上,只要促使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因素不被释放出来,它的使命就没有完结。当知识取代一切有形的资本成为切实的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的边际效率发生逆转成为递增之后,现代化已经脱胎换骨,当丑小鸭成为白天鹅后,其固有的本性暴露无遗。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任何联系了。”它是时间一唯坐标上冰冷而孤寂的看客,它留给人类的是: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无根感,过分关注外在物质条件和人际竞争成就而造成普遍的异化感;现代科技所造成的高性能现代战争手段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生存威胁和不安全感。简而言之,现代化的工具性理性决定了现代化的工具性使命,它不是一首田园牧歌,更不是人类精神所能皈依的天堂。从第二点我们可以看出,差异或者说差别与现代化是相伴共生的,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解决旧的差异而又产生新的差异的过程。所谓解决旧的差异是指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冲突,比如,传统的大一统的观念与现代网络型社会结构的冲突;贵贱等级制度与平等原则的冲突;人治传统与法治原则的冲突;家长宗法观念与现代民主的冲突;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与个性全面发展的冲突;保守心理与创造要求的冲突;安于现状与竞争想上的冲突;伦理中心原则与物质利益原则的冲突;崇俭反奢的文化传统与社会消费需求的冲突等。所谓产生新的差异是指,不同国家和地 12全文查看区,高举理性的大旗从四面八方向现代化进军。有的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变迁;有的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有的还没有夯实经典现代化的基础;有的已经完全实现第二次现代化的顺利转型;就一个国家而言,国家选择国家现代化目标与地区选择地区现代化目标是不同的,发达地区的现代化目标选择与欠发达地区的目标选择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省份不同县市的目标选

择肯定也是不同的。统而言之,整个现代化进程始终是一个充满矛盾、差异、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实证分析

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要不要实现现代化是一回事,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选择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异类文明传统的两个国家,就其参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加以比较,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以下两个基本事实。

(一)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历史进步发展观,就必然自觉不自觉地溶入现代化的历史洪流。众所周知,杰斐逊曾醉心于建立一个幽静的充满田园风光的农业社会,早在****——****年撰写的《弗吉尼亚记事》中他就已经提出把美国变成一个农业共和国的奇妙的构想。“我们对于农业的感情是如此深厚,对外国制造品是如此的爱好,以致不管明智与否,我们的人民将尽早回到原料品的栽培(农业)上来,并且用这些原料去交换比他们自己生产的更为精妙的制造品。

当我们有土地可耕的时候,让我们的工厂留在欧洲吧”。不仅如此,为了力图证明小土地所有制的合理性,他甚至到历史中去为这个土地所有制寻找根据。他说这种土地制度是“古已有之”的,美国人的远祖,英国人的祖先撒克逊人就曾在这个制度下度过他们的黄金时代。很显然,杰斐逊的这个农业共和国的幻想,是与现代化精神大相径庭的。小土地所有制是现代化的绊脚石,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严峻的现实和爱国主义情结使他迅速修正了自己的原则。****年他公开承认美国转到制造业是明智的。**世纪末同意发展工业,****年在其就职演说中,他已经以肯定的口气谈到“农业、制造业、商业及航运业是我们繁荣的四根柱了”(*)。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运动的一部分,**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在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中国各阶级各阶层的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着自强救国之策,自觉或不自觉的走上了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由国民党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尝试到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求,一批又一批有为之士,虽然对未来的国家前途并不都十分地清楚,但在实践上,除了有慷慨激昂的自觉,也存在着被迫和无奈,所谓,“落后就要挨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是彼时的真实写照。即使在建国后,有关数据显示如下:[I]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如果以建国为界,整个**世纪的中国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革命的现代化,二是改革的现代化。在****年以前,中国现代化的原初模式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模式,现代化努力到了遭受挫折和失败,****年完成了国家重建任务,从根本上抑制了衰败化和半边缘化的危机,使现代化有可能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主流趋势,特别是****年开始的改革,最终使中国走上了“创造性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型发展模式”的现代化道路。具体而言,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就提出革命胜利之后,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并且设想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将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经济、私营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年,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以前苏联为蓝本,实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推行,由政府投资兴起***项大型项目,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年新中国的经济体制又进行了大胆的试验,提出了三面红旗,在农村中推行人民公社运动,即一大二公,在工业中大搞群众运动(如大炼钢铁),其结果是出现三年困难时期,****年提出八字方针,又一次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对于这段历史,如果仅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应该说“很多事情不能说是成功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还没搞懂“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我们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生产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小平同志在八十年代初把发展生产力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理念的真实把握,中国参与现代化的进程也实现了从自觉到自为的深刻转变。至于****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断,都可以理解为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展开,在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

(二)人类的共同命运决定了现代化在人文意义上的同质。[当前第1页/共2页]

12全文查看

**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走向现代化的试错史。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事件,都必须以这张大幕作为背景,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和谐”理念后,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近,胡锦涛同志又概括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单从文字本身来看,中国古代对“和”的涵义也有过多种解释,比如,

《广韵》的注解就流传较广。它把“和”解释为“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谥法》也说,“不刚不柔曰和”。如果比附到社会样态,有的学者列出上古三代、秦皇汉武、阴阳王道来佐证其源。但此和谐非彼和谐,现代化视野中的和谐究竟所为何物,或者,和谐社会应该定位于怎样的现代化。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指其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之下,以经济的巨大发展为基础,在历史的时空坐标上所实现的全面、深刻而连续的变革。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所谓现代化就是这样的一个流程:现代性因素的导入,促使传统社会的制度、结构和行为方式的解体和新的制度、社会结构、价值系统、生活方式的生成。因此,现代化所体现的是一种历史进步的发展观。也正以为如此,**世纪**年代至**年代首先诞生于美国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直到现在,当我们理性地审视西方现代化理论所强调的人的价值观、态度、和规范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甚至于浸透其中追求业绩的进取心和合理化的资本主义精神时,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基本事实:

(一)现代化理论这座摩天大厦的唯一也是最坚强的支柱——经济发展及其杠杆——资本或技术。正像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所指出的:需要注意的是,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的水平,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反映了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水平,他们都没有反映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事实上,政治和文化是难以定量评价的。所以,报告所界定的世界先进水平,实际上指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的世界现代化先进水平,不包括政治和文化等。这里所讲的综合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可以通过下图来说明:这就是说,**世纪工业革命后的工业化,为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只有这时,才能说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也只有在这时,才能说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已经开始。而**世纪**至**年代的知识经济及其技术革命,使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可能,只在这时,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证明。

(二)另外的情况是,就不同国家而言,通向现代化的路径、时间、实现的规模和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在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会因若干先天和人为因素在参与现代化的过程中而各各不同。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纽约在东北部的优势地位得益于欧洲当时较先进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而芝加哥在中西部的兴盛是以东北部工业化的延续为前提;至于加州的后来居上,则是由于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与服务业,而不必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更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显示:当今**个国家***个地区现代化的发展事实表明,在同一历史时刻,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经过对美国*个州***个县的现代化历程分析可以看出,在**至**世纪里,美国不同的一级经济地区和一级行政地区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从上述第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经典现代化还是第二次现代化,现代化不等同于现代化所带来的一切,换句话说,现代化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要被解放的生产力上,只要促使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因素不被释放出来,它的使命就没有完结。当知识取代一切有形的资本成为切实的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的边际效率发生逆转成为递增之后,现代化已经脱胎换骨,当丑小鸭成为白天鹅后,其固有的本性暴露无遗。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任何联系了。”它是时间一唯坐标上冰冷而孤寂的看客,它留给人类的是: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无根感,过分关注外在物质条件和人际竞争成就而造成普遍的异化感;现代科技所造成的高性能现代战争手段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生存威胁和不安全感。简而言之,现代化的工具性理性决定了现代化的工具性使命,它不是一首田园牧歌,更不是人类精神所能皈依的天堂。从第二点我们可以看出,差异或者说差别与现代化是相伴共生的,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解决旧的差异而又产生新的差异的过程。所谓解决旧的差异是指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冲突,比如,传统的大一统的观念与现代网络型社会结构的冲突;贵贱等级制度与平等原则的冲突;人治传统与法治原则的冲突;家长宗法观念与现代民主的冲突;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与个性全面发展的冲突;保守心理与创造要求的冲突;安于现状与竞争想上的冲突;伦理中心原则与物质利益原则的冲突;崇俭反奢的文化传统与社会消费需求的冲突等。所谓产生新的差异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高举理性的大旗从四面八方向现代化进军。有的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变迁;有的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有的还没有夯实经典现代化的基础;有的已经完全实现第二次现代化的顺利转型;就一个国家而言,国家选择国家现代化目标与地区选择地区现代化目标是不同的,发达地区的现代化目标选择与欠发达地区的目标选择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省份不同县市的目标选

择肯定也是不同的。统而言之,整个现代化进程始终是一个充满矛盾、差异、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二、实证分析

理论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要不要实现现代化是一回事,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选择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异类文明传统的两个国家,就其参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加以比较,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以下两个基本事实。

(一)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历史进步发展观,就必然自觉不自觉地溶入现代化的历史洪流。众所周知,杰斐逊曾醉心于建立一个幽静的充满田园风光的农业社会,早在****——****年撰写的《弗吉尼亚记事》中他就已经提出把美国变成一个农业共和国的奇妙的构想。“我们对于农业的感情是如此深厚,对外国制造品是如此的爱好,以致不管明智与否,我们的人民将尽早回到原料品的栽培(农业)上来,并且用这些原料去交换比他们自己生产的更为精妙的制造品。

当我们有土地可耕的时候,让我们的工厂留在欧洲吧”。不仅如此,为了力图证明小土地所有制的合理性,他甚至到历史中去为这个土地所有制寻找根据。他说这种土地制度是“古已有之”的,美国人的远祖,英国人的祖先撒克逊人就曾在这个制度下度过他们的黄金时代。很显然,杰斐逊的这个农业共和国的幻想,是与现代化精神大相径庭的。小土地所有制是现代化的绊脚石,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严峻的现实和爱国主义情结使他迅速修正了自己的原则。****年他公开承认美国转到制造业是明智的。**世纪末同意发展工业,****年在其就职演说中,他已经以肯定的口气谈到“农业、制造业、商业及航运业是我们繁荣的四根柱了”(*)。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运动的一部分,**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在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中国各阶级各阶层的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着自强救国之策,自觉或不自觉的走上了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由国民党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尝试到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求,一批又一批有为之士,虽然对未来的国家前途并不都十分地清楚,但在实践上,除了有慷慨激昂的自觉,也存在着被迫和无奈,所谓,“落后就要挨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就是彼时的真实写照。即使在建国后,有关数据显示如下:[I]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如果以建国为界,整个**世纪的中国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革命的现代化,二是改革的现代化。在****年以前,中国现代化的原初模式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模式,现代化努力到了遭受挫折和失败,****年完成了国家重建任务,从根本上抑制了衰败化和半边缘化的危机,使现代化有可能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主流趋势,特别是****年开始的改革,最终使中国走上了“创造性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型发展模式”的现代化道路。具体而言,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就提出革命胜利之后,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并且设想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将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经济、私营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年,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以前苏联为蓝本,实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推行,由政府投资兴起***项大型项目,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年新中国的经济体制又进行了大胆的试验,提出了三面红旗,在农村中推行人民公社运动,即一大二公,在工业中大搞群众运动(如大炼钢铁),其结果是出现三年困难时期,****年提出八字方针,又一次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对于这段历史,如果仅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应该说“很多事情不能说是成功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还没搞懂“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我们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生产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小平同志在八十年代初把发展生产力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理念的真实把握,中国参与现代化的进程也实现了从自觉到自为的深刻转变。至于****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断,都可以理解为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展开,在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

(二)人类的共同命运决定了现代化在人文意义上的同质。[当前第1页/共2页]

**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走向现代化的试错史。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事件,都必须以这张大幕作为背景,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和谐”理念后,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近,胡锦涛同志又概括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单从文字本身来看,中国古代对“和”的涵义也有过多种解释,比如,

《广韵》的注解就流传较广。它把“和”解释为“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谥法》也说,“不刚不柔曰和”。如果比附到社会样态,有的学者列出上古三代、秦皇汉武、阴阳王道来佐证其源。但此和谐非彼和谐,现代化视野中的和谐究竟所为何物,或者,和谐社会应该定位于怎样的现代化。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指其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之下,以经济的巨大发展为基础,在历史的时空坐标上所实现的全面、深刻而连续的变革。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所谓现代化就是这样的一个流程:现代性因素的导入,促使传统社会的制度、结构和行为方式的解体和新的制度、社会结构、价值系统、生活方式的生成。因此,现代化所体现的是一种历史进步的发展观。也正以为如此,**世纪**年代至**年代首先诞生于美国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对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直到现在,当我们理性地审视西方现代化理论所强调的人的价值观、态度、和规范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甚至于浸透其中追求业绩的进取心和合理化的资本主义精神时,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基本事实:

(一)现代化理论这座摩天大厦的唯一也是最坚强的支柱——经济发展及其杠杆——资本或技术。正像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所指出的:需要注意的是,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的水平,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反映了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水平,他们都没有反映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事实上,政治和文化是难以定量评价的。所以,报告所界定的世界先进水平,实际上指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的世界现代化先进水平,不包括政治和文化等。这里所讲的综合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指数可以通过下图来说明:这就是说,**世纪工业革命后的工业化,为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只有这时,才能说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也只有在这时,才能说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已经开始。而**世纪**至**年代的知识经济及其技术革命,使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可能,只在这时,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证明。

(二)另外的情况是,就不同国家而言,通向现代化的路径、时间、实现的规模和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在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会因若干先天和人为因素在参与现代化的过程中而各各不同。从美国的历史来看,纽约在东北部的优势地位得益于欧洲当时较先进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而芝加哥在中西部的兴盛是以东北部工业化的延续为前提;至于加州的后来居上,则是由于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与服务业,而不必依赖于自然资源的开发。更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显示:当今**个国家***个地区现代化的发展事实表明,在同一历史时刻,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经过对美国*个州***个县的现代化历程分析可以看出,在**至**世纪里,美国不同的一级经济地区和一级行政地区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从上述第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经典现代化还是第二次现代化,现代化不等同于现代化所带来的一切,换句话说,现代化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要被解放的生产力上,只要促使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因素不被释放出来,它的使命就没有完结。当知识取代一切有形的资本成为切实的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的边际效率发生逆转成为递增之后,现代化已经脱胎换骨,当丑小鸭成为白天鹅后,其固有的本性暴露无遗。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任何联系了。”它是时间一唯坐标上冰冷而孤寂的看客,它留给人类的是: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无根感,过分关注外在物质条件和人际竞争成就而造成普遍的异化感;现代科技所造成的高性能现代战争手段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生存威胁和不安全感。简而言之,现代化的工具性理性决定了现代化的工具性使命,它不是一首田园牧歌,更不是人类精神所能皈依的天堂。从第二点我们可以看出,差异或者说差别与现代化是相伴共生的,现代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解决旧的差异而又产生新的差异的过程。所谓解决旧的差异是指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冲突,比如,传统的大一统的观念与现代网络型社会结构的冲突;贵贱等级制度与平等原则的冲突;人治传统与法治原则的冲突;家长宗法观念与现代民主的冲突;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与个性全面发展的冲突;保守心理与创造要求的冲突;安于现状与竞争想上的冲突;伦理中心原则与物质利益原则的冲突;崇俭反奢的文化传统与社会消费需求的冲突等。所谓产生新的差异是指,不同国家和地 12全文查看

延伸阅读:

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建设论文文章标题: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建设论文 □作者: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袁学武 内容摘要:我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希望通过制度创新设计解决发展问题,而和谐制度需要和...

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文章标题: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原始出发点。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深刻阐述了家庭建设对于国家和社会建设...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体会文章标题: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体会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体会和感受 党的十六大将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

创新人才工作新机制服务和谐社会构建文章标题:创新人才工作新机制服务和谐社会构建 /-找文章到 人事编制工作作为党委、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任务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体制保障。离...

浅议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和关系文章标题:浅议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和关系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家庭中,母亲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有三亿多母亲,然...

论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文章标题:论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

为建设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倡议书文章标题:为建设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倡议书 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倡议书 全市非公有制企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

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文章标题: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

试论道德信仰危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挑战与对策文章标题:试论道德信仰危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突出表现,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