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读后感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07月29日 编辑 fanwen51.com

[论语十二章中一章的感悟100字]是一章的感悟,还是一则的感悟?一章的感悟,一百来字恐怕说不完,这里同你说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段话的理解吧自! 这句话语言虽然很浅显,道理却很深刻。常人的学习都是...+阅读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400字左右谢谢

《论语》-读后感 800字

2009-03-23 | 分享

作业不会,学霸帮你立即下载

满意回答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说勤。的读后感250字

说勤读后感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说勤读后感.”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矗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坚持练习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读后感《说勤读后感》.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能读50个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但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读书很多,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义的.

要迷信“勤”

林有箴著文说“勤”,曰:勤出成果,勤出智慧.文中又说:“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燕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对此我表示怀疑.

“勤”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可生活中为什么又每每以事实向我们证明付出未必有相应的收获呢?我不知道作者在学生时代有没有注意到:班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学习极其勤奋刻苦,但他们永远是学习上的差生;又有另一部分人,他们整天都在玩,可考下试来拿到高分的却总是他们,就算他们有“落难”的时候,也总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离开“民间”,重回“庙堂”.这又怎么解释呢?

其实不管是科学界还是思想界,都已承认了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异,否认这一点而大谈勤奋和成功的关系,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径.古往今来,凡真正有大成就者,莫不是身怀异察者,纵使有些“傻相”,也必是大智若愚.就说作者用作例子的马克思和歌德吧,若没有超常的智力,他们真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当然,常人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勤奋,确实可能有所建树,但真要如德摩斯梯尼和陈正之,一个由口吃者变作雄辩的演说家,一个反应极其迟钝却终成饱学之士,我终不敢相信.要知道、生命是有限的,时间不会停滞,一个人一生学习的时间究竟有多少?据科学家考证,除去吃饭、睡觉等各种必需的时间,大约是一个人寿命的三分之一.那么,就算一个人活一百岁,他学习的时间也就是30年,30年,废寝忘食、心无旁鹜地学习30年,不知作者有没有计算过,一个“读书每次只读50个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的人,究竟能记住多少东西?―领悟就更不必说了.作者在说“勤”的时候,真是忘了“时间”了吗?

其实我相信作者不会真犯我以上所说的那些错误的,他说这么多“违心”的话不过是菩萨心肠,给读者一个鼓励罢了.而我之所以明知如此,还要进行反驳,也不过是认为善意的谎言固然不妨听听,但对人生有一个冷峻深刻的认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人类制造的历史总在有意无意地给人类自己以欺骗,难道我们真的软弱到没有勇气去面对真实了吗?也说勤

诸葛亮戒子立志读后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深得黄老之学,又通孔孟之道,可谓一生谨慎,为刘氏称雄立下汉马功劳,正应验了自己所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诸葛亮为政有德,正因为其功业巨大,而因此盖过了其在为学方面的光环。现存于世的除两篇《出师表》,其它都是些简短精小的文章,这好像他为人处事的风格,简单的几句话,却包含了大智慧,大道e68a84e79fa5e9819331333264626636理。 《戒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警戒,短短100字的小文章,却几乎包含了诸葛亮一生的个人修行,可谓是字字珠玑,一字千金。

文章可分成三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其余为第二部分,意境亦出亦入,既给人一种变幻莫测的玄妙之感,又让人深切体会修身治学的精义所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几乎是人人皆知至理名言,可是真正能达到这种修为的,却是寥寥可数,在我们看来,能做到认识上淡泊和心灵上宁静的,也只有那些尘世之外的高僧道长。这两句的提出,直接将文章的境界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意境豁然开阔。可以看得出来,这其间蕴含了道家飘逸的亦出亦入的处世风范,让人明显感觉出了一种道骨仙风。道家崇尚无为和自然,而守静则是修道的必由之路。接着笔锋一转,由修身养德谈到了治学养才,诸葛先生认为,君子不单单要修身养德,还要有所学,有所为,要服务社会,要贡献国家,励精图治,这是儒家“精进利生”思想的经典。

大家知道,道家和儒家有些基本观点是相对立的,道家不主张圣贤之说的,认为圣贤之说是世风败坏的根本,要顺其自然,让自然之道来统治社会,而儒家则提倡圣贤的仁义礼法,主张用圣贤的思想来统治社会。诸葛先生这里用用道家的心法来修身,而用儒家的讲义来处世,真可谓精妙绝伦。如果将文章的题目分解一下,这里的“戒”字应有两层意思,一是劝诫,另一是警戒。前两部分可以理解为是对儿子的劝诫,告诉他要怎么怎么样,二第三部分则是警戒了,告诉儿子人生苦短,应该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又何尝不是自己对壮志未酬力不从心的喟叹呢? 从今天看来,文章对我们也是有很好的警戒劝诫作用的,在短暂的一生中,不断追自我的完美,不断追事业的前进,这是一种十分积极的人生态度。

愿共勉之。

延伸阅读: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 400字左右谢谢 《论语》-读后感 800字 2009-03-23 | 分享 作业不会,学霸帮你立即下载 满意回答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

论语十二章三百字读后感两条本学期老师组织我们读《论语》。学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师一遍遍在课堂上讲解所谓何意,我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想不通这古人好好...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受200字读《论语》有感 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

读论语十二章第一则的读后感周记【感受】 “学而”这三句话,之所以成为论语的开篇之作,实际上概括了人生最重要的三件大事:学习,交友,修身! “学而时习之”,“习”字,有说是“复习”,孔子不是说了嘛,温故而知新;还有个...

论语十二章其中第九则的感悟100字【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来一定有我...

读论语十二章有感200字反醒自己这里就《论语》开篇第一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感觉孔子的这几句话的前面都应...

作文读论语十二章有感怎么写急!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

论语十二章第三章心得300字论语十二章第三章心得300字,格列佛游记第一卷第一章的感悟200字左右:【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读十二岁半有感700字左右: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