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荐xxx同志报评市局宣传报道先进个人事迹材料]xxx同志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一线从事刑事侦查工作,于2002年4月调入刑侦大队综合科。他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廉洁自律,坚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始终战斗在一线、服务于一线,表现出优秀...+阅读
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的有效结合
————xxx县xxx镇水保生态建设事迹介绍
xxx镇位于白于山区贫困地带南麓,陕西省xxx县的北部。辖18个村委会,94个村民小组,9724人,土地总面积275平方公里。2000年以前,xxx镇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其它地区一样,山大沟深,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全镇水土流失面积
232.5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4%,沟壑密度3.4条/平方公里,侵蚀模数为1.3万吨/平方公里,年输沙量372.5万吨。据史书记载:历史上这里曾是林茂草丰之地,但由于人口增加,迫于粮食的压力,大肆毁林开荒,垦草种粮,广种薄收;加之超载过牧掠夺经营致使植被衰竭,形成了“愈穷愈垦,愈垦愈穷,愈荒愈牧,愈牧愈荒,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的恶性循环。
2000年6月,陕西省山川秀美办公室(省水土保持局)将xxx镇确定为全省山川秀美建设示范镇之后,xxx镇党委和政府在xxx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站在治黄致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全镇实际情况,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总目标,提出了“以草起步,综合治理,全面封禁,自然修复,培植产业”的科学发展思路,仅仅五年时间,全镇范围内植被得到快速恢复,林草覆盖率明显提高,水土流失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创造了一条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三赢”的好路子。截止2005年底,全镇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7.7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5%,较1999年提高53个百分点。种草12.8万亩,其中林草间套6.7万亩,造林15.9万亩,封禁自然恢复林地6.5万亩,林草覆盖率78%,较1999年提高58个百分点,年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0.58万吨/平方公里,较1999年下降56个百分点,年输沙量较1999年减少208.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248元,比1999年净增798元。这里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地是平的,人是富的。
xxx镇在5年的时间内,实现了植被的又快又好恢复,核心在于:
一、因地制宜,找准了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保生态建设的最有效方法──先封后治、封治结合。
二、以民为先,妥善地解决了农民要票子和国家要被子的矛盾。他们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转变“一个观念”,注重“两个创新”,坚持“三个原则”,实行“四个结合”,狠抓“五项措施”,最终实现“五增一减”。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到位:
一是封禁到位。封禁是xxx镇山川秀美建设工程启动后的第一项工作,在全镇275平方公里内实行全面封禁。封禁工作的落实主要是在“禁”字上。首先是禁牧,所有羊子和大家畜由放养全部改为舍施圈养,出台了《xxx镇林草管护办法》,成立了禁牧工作队,鼓励倡导全民禁牧,设立了举报奖,鼓励人人举报禁牧行为,接到举报,禁牧队立即执行,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金奖励,把禁牧工作落到了实处,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散牧行为。其次是管护,实施治理投资主体由国家向农民转移,产权由集体向个人转移机制,林地、草地、“四荒”地全部承包或者“拍卖”到户,谁建谁管谁受益,做到了地定权,人定心,农民建设有信心,也在根本上解决了管护难的问题。依靠自然功能修复生态植被,减少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实现了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
二是资金投入到位。近5年来,xxx镇累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投入1600万元。新修基本农田1.5万亩,累计基本农田面积2.1万亩,人均2.3亩。新打淤地坝41座,(其中骨干坝12座),淤地坝总数58座,其中骨干坝16座,大型淤地坝15座,小型淤地坝27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42平方公里。实施移民搬迁253户1378人;新修改造乡村道路78公里、生产道路20公里,绿化公路70里,公路到组率100%。新打机井24眼,铺设供水管网30公里,新建水窖620个,自来水到户7个村。建农村能源沼气池580个,沼气拥有户占全镇总户数的26%。
三是政策落实到户。按照川道村人均2亩川水地,山岭村人均3亩基本农田或4亩坡地的“234”土地配置政策,在人均留足3亩田后,其余耕地全部退下,全镇共退耕11.9万亩,先后落实国家以粮代赈兑现面积106867.3亩,其中退耕地62438.3亩(还林26730.3亩,还草35708亩),荒山44429亩(造林37660亩,种草6789亩)。严格按照以粮代赈政策,不折不扣地向群众兑现粮食8946.76万公斤,管护费540.83万元,种苗费534.34万元。使退耕还林草工作做到了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
四是产业合理配置到位。按照建设“覆盖全镇的草畜业,川道发展的棚栽业,补充山岭的林果业,结合村情的种植业”的产业开发思路,完成人工种12全文查看草12.8万亩,其中优质草籽基地7000亩。全镇现有养牛户1335户,养牛6652头,养牛业总收入1600万元。累计建设日光室温棚727棚,高棚283棚,“两棚”总量1010棚。棚栽业收入600万元。建“两杏”园、苹果、梨等各种果园4.6万亩,林果业收入250万元。年小杂粮产量在4000吨以上,人均500公斤,收入500万元。牛、
棚、果、粮四大产业收入295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0%,走上了山川秀美人致富的良性循环轨道。
回眸xxx镇快速恢复植被的实践历程,我们不难看出,xxx镇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的新思路,新模式,是改变传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是能够使黄土高原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
12全文查看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的有效结合
————县镇水保生态建设事迹介绍
镇位于白于山区贫困地带南麓,陕西省县的北部。辖18个村委会,94个村民小组,9724人,土地总面积275平方公里。2000年以前,镇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其它地区一样,山大沟深,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全镇水土流失面积
232.5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4%,沟壑密度3.4条/平方公里,侵蚀模数为1.3万吨/平方公里,年输沙量372.5万吨。据史书记载:历史上这里曾是林茂草丰之地,但由于人口增加,迫于粮食的压力,大肆毁林开荒,垦草种粮,广种薄收;加之超载过牧掠夺经营致使植被衰竭,形成了“愈穷愈垦,愈垦愈穷,愈荒愈牧,愈牧愈荒,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的恶性循环。
2000年6月,陕西省山川秀美办公室(省水土保持局)将镇确定为全省山川秀美建设示范镇之后,镇党委和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站在治黄致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全镇实际情况,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总目标,提出了“以草起步,综合治理,全面封禁,自然修复,培植产业”的科学发展思路,仅仅五年时间,全镇范围内植被得到快速恢复,林草覆盖率明显提高,水土流失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创造了一条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三赢”的好路子。截止2005年底,全镇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7.7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5%,较1999年提高53个百分点。种草12.8万亩,其中林草间套6.7万亩,造林15.9万亩,封禁自然恢复林地6.5万亩,林草覆盖率78%,较1999年提高58个百分点,年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0.58万吨/平方公里,较1999年下降56个百分点,年输沙量较1999年减少208.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248元,比1999年净增798元。这里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地是平的,人是富的。
镇在5年的时间内,实现了植被的又快又好恢复,核心在于:
一、因地制宜,找准了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保生态建设的最有效方法──先封后治、封治结合。
二、以民为先,妥善地解决了农民要票子和国家要被子的矛盾。他们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转变“一个观念”,注重“两个创新”,坚持“三个原则”,实行“四个结合”,狠抓“五项措施”,最终实现“五增一减”。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到位:
一是封禁到位。封禁是镇山川秀美建设工程启动后的第一项工作,在全镇275平方公里内实行全面封禁。封禁工作的落实主要是在“禁”字上。首先是禁牧,所有羊子和大家畜由放养全部改为舍施圈养,出台了《镇林草管护办法》,成立了禁牧工作队,鼓励倡导全民禁牧,设立了举报奖,鼓励人人举报禁牧行为,接到举报,禁牧队立即执行,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金奖励,把禁牧工作落到了实处,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散牧行为。其次是管护,实施治理投资主体由国家向农民转移,产权由集体向个人转移机制,林地、草地、“四荒”地全部承包或者“拍卖”到户,谁建谁管谁受益,做到了地定权,人定心,农民建设有信心,也在根本上解决了管护难的问题。依靠自然功能修复生态植被,减少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实现了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
二是资金投入到位。近5年来,镇累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投入1600万元。新修基本农田1.5万亩,累计基本农田面积2.1万亩,人均2.3亩。新打淤地坝41座,(其中骨干坝12座),淤地坝总数58座,其中骨干坝16座,大型淤地坝15座,小型淤地坝27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42平方公里。实施移民搬迁253户1378人;新修改造乡村道路78公里、生产道路20公里,绿化公路70里,公路到组率100%。新打机井24眼,铺设供水管网30公里,新建水窖620个,自来水到户7个村。建农村能源沼气池580个,沼气拥有户占全镇总户数的26%。
三是政策落实到户。按照川道村人均2亩川水地,山岭村人均3亩基本农田或4亩坡地的“234”土地配置政策,在人均留足3亩田后,其余耕地全部退下,全镇共退耕11.9万亩,先后落实国家以粮代赈兑现面积106867.3亩,其中退耕地62438.3亩(还林26730.3亩,还草35708亩),荒山44429亩(造林37660亩,种草6789亩)。严格按照以粮代赈政策,不折不扣地向群众兑现粮食8946.76万公斤,管护费540.83万元,种苗费534.34万元。使退耕还林草工作做到了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
四是产业合理配置到位。按照建设“覆盖全镇的草畜业,川道发展的棚栽业,补充山岭的林果业,结合村情的种植业”的产业开发思路,完成人工种[]草12.8万亩,其中优质草籽基地7000亩。全镇现有养牛户1335户,养牛6652头,养牛业总收入1600万元。累计建设日光室温棚727棚,高棚283棚,“两棚”总量1010棚。棚栽业收入600万元。建“两杏”园、苹果、梨等各种果园4.6万亩,林果业收入250万元。年小杂粮产量在4000吨以上,人均500公斤,收入500万元。牛、
棚、果、粮四大产业收入295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0%,走上了山川秀美人致富的良性循环轨道。
回眸镇快速恢复植被的实践历程,我们不难看出,镇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的新思路,新模式,是改变传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是能够使黄土高原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之路。
延伸阅读:
优秀毕业生事迹材料获得奖励: 06-07获城市学院“优秀团员”; 06-07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07-08获城市学院“优秀科技实践生”; 08-09获城市学院“优秀科技实践生”; 自进入城市学院学习以来,xxx同学就对...
关于推荐某同志报评市局宣传报道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同志,男,1974年9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96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任**公安分局刑侦大队综合科科长。***同志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一线从事刑事侦查工作,于20xx年4月调入刑侦大队...
地税个人先进事迹介绍大家好。 共和国的大厦离不开税收事业的支撑,地税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纳税人的贡献,同样也离不开兢兢业业、默默无闻、聚沙成塔的地税人的辛劳。我们地税走过的十年是从无到...
成栋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高群同志事迹简介勤恳务实、廉洁奉公的党务工作热心人 ]——成栋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高群同志事迹简介 高群同志,男,汉族,1950年6月出生,教授级高级政工师,1987年入党,现任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执行...
小学生孝敬事迹介绍我是全家人的开心果 ——二(4)班陶晨瑜孝敬事迹介绍 大家好!我是陶晨瑜,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今年已8岁了,现在是华维文澜小学二(4)班的一员,我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但我觉得...
城市交通噪声分类及治理措施论文近年来,随着对城市工业污染源的综合整治,城市噪声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人身健康。城市噪声主要是指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其中交通噪声是一种非稳态、不连...
下岗职工创业事迹介绍她80年代毕业于省粮校,一直在我市粮食部门工作;她曾在广州一家私营企业任财务经理,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她回乡历尽艰辛成功创办蛋鸡养殖场,去年又投资20万元将规模做成全市...
县环保局先进事迹介绍xx县环保局先进事迹介绍 xx县与湖北毗邻,境内有x河、x河两个省控出境水断面,地理位置十分敏感,该县环保工作任务重,责任大。xx县环保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省下岗女职工再就业带头人先进事迹我叫**,今年45岁。现在**县农贸市场从事个体经营,主要经营海鲜调料类商品。自1998年在**县糖厂下岗至今,从最初的小规模经营,发展到目前拥有一座一百多平米的商品楼,固定资产4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