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阅读
摘 要:余秋雨的散文带着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在《文化苦旅》中重点指向中国文化人的文化灵魂。中国传统文人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形成了他们复杂的人生观,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别具特色。本文将重点对余秋雨《文化苦旅》中传统文化人形象进行解析。
关键词:《文化苦旅》 传统文人 形象解析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重点指向中国文化人的文化灵魂。中国传统文人受儒、道、释三家影响,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执着,也有道家无为而治的飘逸,更有佛教超然物外的洒脱,形成了他们复杂的人生观,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别具特色。因此,余秋雨关注的并不是各处的风景名胜,而是风景之中蕴藏的文人精神。正是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切关注,才使得他在寻找着散落在各地历史山水间的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勾画出一系列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人形象。
一、忧国忧民型
古代文人自小就被培养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民族忧患意识。中国的文人学士,是历朝历代所有阶层中最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身体羸弱,手无缚鸡之力,却有钢铁般的意志,一身的傲骨,不管是面对外族的侵逼,还是权奸的挤迫,始终坚守着一种特定的文化精神,保持着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百姓的关怀之情。翻开中国历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到,自中国第一朝夏朝开始,就出现了许多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民族脊梁,远有商纣时期的比干丞相,剖心求谏;近有清朝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他们在灾难、痛苦乃至死亡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大勇大智,无不是出于自觉承担的神圣使命感。这可以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印记,也是每一个浸染于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学士抹不去的烙痕。《文化苦旅》中《道士塔》、《莫高窟》等作品正是此类精神的代表作。
二、自我价值型
中国文人历来追求学而优则仕。当官,是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最终途径,而中国文人的自我价值并不只有这单一的路可以走。《柳侯祠》中主角柳宗元,作为一位贬官,而且是已在永州呆了10年的贬官,日子孤寂而荒凉,他的人生价值何以体现?正是在这些荒凉的日子里,他作为官员的一面隐退了,露出他最朴质的文人这一面,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在再次贬到柳州后,为当地挖井、办学、种树、修庙、放奴婢,按照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实践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算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的贬官文化。柳宗元或许可以说是他无奈之余的对策,而《都江堰》中的李冰则是另外一种境况,但他们追求的是同样一种精神。秦始皇筑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而都江堰只是个纯粹的水利工程,却在几千年后仍然水淋淋的流动着。
三、坚韧不折型
先秦儒家强调道德人格的培养,以及人格尊严的不可侵犯,他们提倡松柏气节,主张当仁不让,舍生取义,中国传统文人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这种传统道德教育。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也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势单力孤,被社会不公正的礼俗压抑着,却不甘这压抑,他们坚持着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志向,用生命发出自己弱小却坚定的声音。《牌坊》中住在小乡间的庙宇里几个外地女教师,在她们读诗的声音中,在占了整个尼姑庵的四分之一的大花圃里,在屋梁上藏着的一叠绣品中,传出的振聋发聩呐喊。如果说《牌坊》里的抗争只是一圈小小的涟漪,那么《西湖梦》中白娘子的抗争,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了。白娘娘只有一个平凡而灿烂的理想: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
四、梅妻鹤子型
中国传统文化成因复杂,传统文人胸怀天下的时候,最不忘的是那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存哲学。所不同的是,在文化地位中占主流的儒家侧重于前半句,讲求入世,道、释两家则重后半句,道家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佛教讲求四大皆空、超然物外的境界。于是,中国文人在济天下的主流之外出现了一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隐士一族。
如《白发苏州》中提到的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再如《西湖梦》中的林和靖,素有梅妻鹤子之称,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咏梅,几乎成了千古绝唱,隐居于孤山20余年,达到了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这类文人身上显示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清新自然,超脱了沉重的文化负累,也留给了后人才高八斗,风流倜傥的形象。中国传统文人的隐士情结,在现代文人身上仍有鲜明的体现,这类学者沉潜于书斋,不闻窗外之事,从事纯学问研究,为学问而学问,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以求忘乎外物,独善其身,所幸这类学者数量并不多,而余秋雨更是以一个学者的身分,整理好行囊,推开书斋的门走向寻找中国文化精髓之路,给这类隐士学者们闯开了通往世间的大门。
综上所述,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中刻画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以及对中华大地文化内涵的挖掘,使得他的散文带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沧桑感,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同时,他深具思辩色彩的语言,感性而丰富的联想,别具一格的见解,常常让读者在被他的睿智激活的同时,对中国文化产生一种深沉的焦灼感,感受到他所说的呼唤着远离商业文化的另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文化回归。翻开他的散文,人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智者在低首沉吟,在吟叹长歌。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版.
余秋雨《文化苦旅》中传统文人形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