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学习方法学习技巧

留给学生探究空间,体验创新学习乐趣

11月10日 编辑 fanwen51.com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人类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在这样的社会中,谁能最终飞上高枝?回答是唯有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 社会发...+阅读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也给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与挑战,一问到底、一讲到底的旧模式以不能适应新课程,那么新理念下的教师要为学生留下什么,才能使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创新乐趣、得到全面发展呢?

一、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把自由表达机会留给学生。

《新课程》明确提出,转变学生“要我说”为“我要

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因此,教师先丢掉自己手中的那根指挥棒,充分让学生的表达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出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师出示例题“聪聪有5朵红花,黄花比红花多3朵,黄花有几朵”后,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的算法,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想办法解决这道题,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红花有5朵,我先摆5根,黄花比红花还多3朵,在下面先摆和红花同样多的5根,再摆出多出的3根,我一数小棒是8根,因此黄花就有8朵。

生2:黄花比红花多3朵,把黄花看作大数,红花看作小数,多3朵是相差数,求大数就用小数 相差数。列式为5 3=8

生3:我是用画线段方法解决的,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红花,然后再找关健句;黄花比红花多3朵,所以黄花这条线段长,因此用加法计算5 3=8,黄花就有8朵。

生4:我根据生2所理解的还明白了,如果知道了黄花和相差的数量,求红花它是小数,就用大数-相差数=小数,列式为8-3=5。

学生个个的精彩之处,使我顿悟了许多: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学生往往表达出教师可能表达不了的,感悟出教师感悟不到的东西,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把动手操作的自由留给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把数学教学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学生探讨研究的实践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感悟,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部分案例)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牙膏、鞋盒、足球、茶叶筒、烟盒、乒乓球、魔方……

(1)我先让小组去分一分,并让学生分别说说是怎样分的;

生1:我们组把牙膏、鞋盒、烟盒……放在一起;

生2:我们组把魔方和那些方方正正的盒子放在一起;

生3:我们组把球体放在一起;

……

(2)再让学生摸一摸,摸完后给老师说说感觉。

生1:摸到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相对的面一样大;

生2:茶叶筒上下面是圆的并一样大;

生3:球是光光的。

……

(3)最后让学生搭一搭,把桌子上的学具像搭积木一样搭一搭,看谁搭的最漂亮,最平稳,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球不能放在最下面,因为它容易滚;

生2:我发现牙膏盒或魔方放在下面搭得比较平稳;

生3:茶叶筒或易拉罐只能竖放在下面,如果横放也容易滚了

……

这样,通过分一分、摸一摸、搭一搭,让学生进一步实实在在

地区分这些物体的特征,感知了它的根本区别,为图形概念的建立做了坚实的铺垫。给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活而有趣。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把个性体验的空间留给学生。

《课标》中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提出了明确要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学生要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需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形成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切身体验。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时,我出示算式:23-7=?先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想办法,算出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内交流,总结算法。小组汇报如下:

一组:我们是用小棒一根一根地减。

二组:我们是通过思考得出的,13-7=6,所以23-6=16。

三组:我们组是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算出来的。因为23-7就是从23里去掉7个1。我先把计数器个位上3个1去掉。还要去掉4个1,我就从十位上拨出一个珠子换成个位上10个珠子,再从个位10个珠子里去掉4个,结果就算出了16。

四组;我们把23分成10和13,用10-7=3,再3 13=16。

五组:我们先用23-3=20,再把20分成两个10,用一个10-4=6,最后把6加上另外一个10就算出16了。

这样教学,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而主动思考与实验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实验就必然开放了课堂,形成张扬学生个性的氛围,才能展示出学生不同体验和困惑,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果教师强调统一的算法,学生能有这样丰富多彩的成功体验吗?

四、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把课外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

要让学生学好数学,12全文查看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空间,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如学习“长方体或正方体”这单元后,可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1)收集生活中常见的设计精美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包装盒,开一次展览会,

从中鉴赏几何形体及图案美;(2)找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食品盒,测量计算出它们贴一圈商标纸的面积;(3)找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分别测量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4)社会调查,收集人们生活中常用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数据信息,并记录下来;(5)用一块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制作一个高5厘米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请你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用图表示出来。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都是全员参与,时间充足的操作活动中完成的,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产生矛盾,产生体验,在动手实践和锐利的实验之后,还有必要让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吗?

在这样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不要较多的占用课堂

时间,要给学生留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思考、探究中获得了新知识,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教师与学生交流平等、和谐,并且不断地给予鼓励和评价,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2全文查看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也给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与挑战,一问到底、一讲到底的旧模式以不能适应新课程,那么新理念下的教师要为学生留下什么,才能使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创新乐趣、得到全面发展呢?

一、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把自由表达机会留给学生。

《新课程》明确提出,转变学生“要我说”为“我要

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因此,教师先丢掉自己手中的那根指挥棒,充分让学生的表达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出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师出示例题“聪聪有5朵红花,黄花比红花多3朵,黄花有几朵”后,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的算法,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想办法解决这道题,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红花有5朵,我先摆5根,黄花比红花还多3朵,在下面先摆和红花同样多的5根,再摆出多出的3根,我一数小棒是8根,因此黄花就有8朵。

生2:黄花比红花多3朵,把黄花看作大数,红花看作小数,多3朵是相差数,求大数就用小数 相差数。列式为5 3=8

生3:我是用画线段方法解决的,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红花,然后再找关健句;黄花比红花多3朵,所以黄花这条线段长,因此用加法计算5 3=8,黄花就有8朵。

生4:我根据生2所理解的还明白了,如果知道了黄花和相差的数量,求红花它是小数,就用大数-相差数=小数,列式为8-3=5。

学生个个的精彩之处,使我顿悟了许多: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学生往往表达出教师可能表达不了的,感悟出教师感悟不到的东西,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把动手操作的自由留给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把数学教学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学生探讨研究的实践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感悟,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部分案例)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牙膏、鞋盒、足球、茶叶筒、烟盒、乒乓球、魔方……

(1)我先让小组去分一分,并让学生分别说说是怎样分的;

生1:我们组把牙膏、鞋盒、烟盒……放在一起;

生2:我们组把魔方和那些方方正正的盒子放在一起;

生3:我们组把球体放在一起;

……

(2)再让学生摸一摸,摸完后给老师说说感觉。

生1:摸到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相对的面一样大;

生2:茶叶筒上下面是圆的并一样大;

生3:球是光光的。

……

(3)最后让学生搭一搭,把桌子上的学具像搭积木一样搭一搭,看谁搭的最漂亮,最平稳,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球不能放在最下面,因为它容易滚;

生2:我发现牙膏盒或魔方放在下面搭得比较平稳;

生3:茶叶筒或易拉罐只能竖放在下面,如果横放也容易滚了

……

这样,通过分一分、摸一摸、搭一搭,让学生进一步实实在在

地区分这些物体的特征,感知了它的根本区别,为图形概念的建立做了坚实的铺垫。给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活而有趣。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把个性体验的空间留给学生。

《课标》中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提出了明确要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学生要想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需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形成自己对数学学习的切身体验。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时,我出示算式:23-7=?先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想办法,算出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内交流,总结算法。小组汇报如下:

一组:我们是用小棒一根一根地减。

二组:我们是通过思考得出的,13-7=6,所以23-6=16。

三组:我们组是在计数器上拨珠子算出来的。因为23-7就是从23里去掉7个1。我先把计数器个位上3个1去掉。还要去掉4个1,我就从十位上拨出一个珠子换成个位上10个珠子,再从个位10个珠子里去掉4个,结果就算出了16。

四组;我们把23分成10和13,用10-7=3,再3 13=16。

五组:我们先用23-3=20,再把20分成两个10,用一个10-4=6,最后把6加上另外一个10就算出16了。

这样教学,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而主动思考与实验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让学生主动思考与实验就必然开放了课堂,形成张扬学生个性的氛围,才能展示出学生不同体验和困惑,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果教师强调统一的算法,学生能有这样丰富多彩的成功体验吗?

四、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把课外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

要让学生学好数学,[]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空间,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如学习“长方体或正方体”这单元后,可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1)收集生活中常见的设计精美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包装盒,开一次展览会,

从中鉴赏几何形体及图案美;(2)找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食品盒,测量计算出它们贴一圈商标纸的面积;(3)找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分别测量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4)社会调查,收集人们生活中常用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数据信息,并记录下来;(5)用一块长20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制作一个高5厘米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请你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用图表示出来。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都是全员参与,时间充足的操作活动中完成的,学生在活动中不断产生矛盾,产生体验,在动手实践和锐利的实验之后,还有必要让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吗?

在这样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不要较多的占用课堂

时间,要给学生留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思考、探究中获得了新知识,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教师与学生交流平等、和谐,并且不断地给予鼓励和评价,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延伸阅读:

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探究性学习即研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课程。但课改与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性质及特点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或误区。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