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范文学习范文大全

武钢的创建和三次腾飞

12月15日 编辑 fanwen51.com

[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腾飞吧,祖国》]腾飞吧,祖国 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六十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阅读

武钢的创建和三次腾飞2008年底,武钢建成投产50周年,累计产钢2.21亿吨。完成第一个“1亿吨”,武钢整整用了40年;待完成第二个“1亿吨”,则只用了9年;当今拥有年产钢3000万吨能力的武钢,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钢铁巨人之一。这一年,武钢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2008年中央企业十大典型”之一。2009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武钢硅钢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十里钢城”、“百里矿山”,曾是20世纪对武钢的美誉,今天这个荆楚大地的钢铁巨人的触角已经延展至祖国的南海之滨――兴建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

一、创建新钢都――定址江南流金瀑旧中国1949年,产钢15.8万吨。再向前追溯半个世纪,“洋务运动”催生的汉阳铁厂,经营31年累计产铁250万吨、钢54万吨。当共产党人接管武汉时,已是千疮百孔,奄奄一息。为了尽快医治战争的创伤,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世界反华势力对新中国的孤立,社会主义中国最初是寻求苏联的援助。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主席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月,经中苏两国领导人会谈商议,苏联政府同意帮助中国援建50个重点项目,其中包括兴建一座钢铁企业。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祖国的第二大钢都,将建在处?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决策者从战略和经济地理考虑,经政治局讨论,毛泽东主席决意:“钢铁要过关,钢铁要过江!”1952年5月,为兴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地处黄石市的华中钢铁公司成立“三一五厂筹备处”(工程代号),相继开展了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及选择厂址、收集资料、工业试验、设计、施工准备等一系列工作。经先后组织5次大的野外踏勘工作,前后选点23处,确定了3个候选厂址。1954年初,苏联选厂专家组来武汉,踏勘了武汉市近郊青山一带――这是一片超过7平方公里的理想之地,当时已被二汽定为厂址。苏方专家组于3月26日提出了《厂址选择意见书》。经中外专家合议后,认为青山更适合作钢厂的地址,让二汽易地重新选址。随后,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建设委员会于同年5月12日正式下文批准以武汉青山作为厂址。在国家批准以青山作为厂址时,苏联专家组提议,新厂以武汉地名命名为宜。中央采纳了这个建议。1954年9月,重工业部钢铁局在华钢经理会议上宣布,华中钢铁公司于1954年底更名为武汉钢铁公司。1955年1月,中国在莫斯科接受了苏联承担的武钢的设计方案。6月,国家正式批准了武钢第一期工程的初步设计。从此武钢建设进入了紧张的施工阶段。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投产庆典 1955年6月,大冶铁矿动工兴建,揭开了整个一期工程施工的序幕。1956年初,青山地区机修、动力、铁路、公路、仓库及辅助性设施相继施工。1957年6月5日,炼铁一号高炉动工兴建,主体工程建设从此揭开了序幕。炉容为1386立方米的一号高炉,将在1959年7月1日流出钢水。新华社电讯传遍四面八方,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英国的《泰晤士报》在转发这条消息时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并断言中国人吹牛皮,3年内不可能完工。武钢建设者以当家作主高昂的劳动激情,只用了15个月零8天即建成一号高炉。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主席亲临武钢一号高炉,观看了高炉首炉出铁。一号高炉投产,标志着新中国的钢铁长子――武钢从此诞生了。此后,大冶采矿和破碎系统、乌龙泉矿、焦作矿以及一号和二号焦炉相继建成投产。二号高炉,一号和二号平炉、三号和四号焦炉以及灵乡铁矿、金山店铁矿和程潮铁矿等工程也开始动工。武钢第一期工程建设以1958年一号高炉投产为标志,进入了生产、建设同时进行的新阶段。1959年是武钢第一期工程建设的高峰年。为了实现当年产铁120万吨的高指标,武钢调整原计划施工顺序。先施工建设二号高炉,同时进行炼钢主体工程建设。期间初轧、大型、轧板3个轧钢厂也相继动工。1959年下半年,二号高炉仅用4个多月工期于当年7月14日投入生产。四号焦炉,

一、

二、

三、四号烧结机,大冶铁矿选矿厂

一、

二、

三、四系列,金山店铁矿张伏山小井等相继投产。一号平炉的建设原计划工期18个月,结果只用了10个月零3天,于1959年9月30日建成投产。二号平炉于同年10月、三号平炉于同年12月相继建成投产。1960年,中苏关系日趋紧张、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给武钢的生产、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一年,武钢第一期工程建设以成材轧钢系统工程为中心。1959年6月,初轧厂破土动工,1960年3月基本建成,创造了快速施工纪录。当时由于从苏联进口的主电机未到,致使投产日期拖延至当年的7月。大型厂是中国自行设计、自己制造设备的第一个现代化大型轧钢厂,于1959年3月动工兴建,1960年10月开始试轧。从1955年矿山开始建设到1960年大型厂试轧止,基本上完成了年产钢150万吨规模设计包括的主要生产设施和相应的公用辅助设施的建设,同时还将属于第二期工程的部分项目提前到1960年建成投产。1961年,为了配合国民经济调整,武钢主要围绕年产150万吨钢配套进行充实调整工作。从1961年至1962年,武钢先后停建了火烧坪铁矿、官庄矽石矿、大冶铁矿铁门坎采场、灵乡铁矿、金山店铁矿、程潮铁矿、附属钢厂等项目。1963年武钢建设出现转机,4月间程潮铁矿广山露天采场恢复生产,11月间大型轧钢厂投入生产。当年武钢生产实现了扭亏为盈。武钢基本建设到1964年底共完成投资12.55亿元。1965年,武钢根据冶金部的指示,制定了《关于三年建成武钢产钢200万吨规模的规划》和《武汉钢铁公司200万吨的规模规划设计》,武钢进入到20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配套阶段,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武钢生产建设受到严重影响。1965―1966年,基本建设以抢建轧板和完善初轧、大型厂生产设施为重点。1966年的投资安排是第三个五年计划以来武钢建设的高峰。当时建设的重点是继续抢建轧板厂,续建、配套项目主要有初轧厂的均热炉和板坯库等。同年8月,轧板厂建成并投入生产。轧板厂竣工投产标志着武钢一期工程收尾结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6年全年建设计划仅完成87.8%。1967年至1968年,武钢基本建设处于低潮,只建成初轧均热炉和板坯库、大型厂主厂房及三号重轨加工线等少量配套工程。1969年至1971年,武钢基本建设投资水平有所回升。在此期间,完成3号高炉、程潮铁矿东采区、七号平炉、二烧结等项目的建设,还建成属于“双四百”配套项目的四号高炉、三烧一系列2台90平方米烧结机、80吨转炉及一炼钢主厂房的扩建等。至1971年底,武钢年产200万吨钢配套设计规模的主要项目已基本完成,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7.864亿元,其中包括四号高炉等“双400”万吨配套项目的投资7886.8万元。1969年,武钢承担了轧制坦赞铁路钢轨的生产任务,5年间总共供应钢轨20.223万吨,为这条横卧东非裂谷的“彩虹”贡献了力量。1970年5月,国务院业务组召集中央有关部委和武钢等单位负责人,研究了武钢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发展问题,并拟定了《关于武钢发展问题座谈纪要》。《纪要》决定武钢“四五”计划期间生产能力扩建规模为年产钢铁各400万吨(简称“双四百”)。根据国务院安排,1972年11月30日,冶金部下达了《批准武钢扩建初步设计审查纪要》,1973年1月27日,国家建委和冶金部联合下达《关于武汉钢铁公司扩建初步设计几个问题的批复》,除原则同意《武钢扩建初步设计审查纪要》外,还对扩建中对外协作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补充意见,作为武钢“双四百”扩建的主要依据。1972年,中央决定为“双四百”配套的国产1.7米轧机改为从国外引进。荆楚大地上,历史又一次为武钢留下注脚:新中国兴建的第一座大型钢铁企业,又将成为新中国引进西方技术投资最大的企业。

二、钢铁巨人的三次腾飞第一次腾飞――打破坚冰开先河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达20余年的敌对状态。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陆续跟多个欧洲国家建交。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开始向西方国家微微开启国门。中央决定在三五年内引进一批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其中包括13套大型化肥设备、4套大型化纤设备、3套石油化工设备、1.7米轧机等,共计外汇43亿美元,所以称为“43”方案。其中,1.7米轧机身价最高,不计国内配套设施,引进费用6亿美元,约合40亿元人民币。经党中央、国务院权衡再三,1972年8月16日决定武钢原“双400万”配套的国产1.7米轧机工程改由从国外引进。1973年3月,邓小平副总理恢复工作后,十分关心武钢引进1.7米轧机,并于同年12月到武钢视察。1.7米轧机工程于1974年9月破土动工,到1978年9―12月各主体厂工程载负荷试车成功,1981年12月经国家验收正式交付生产,总投资40.52亿元,系20世纪70年代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武钢热轧带钢厂、冷轧薄板厂、冷轧硅钢片厂和第二炼钢厂连铸车间。打破坚冰开先河,当1978年中国步于改革开放元年时,武钢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方面已捷足先登。机遇与挑战并存,新中国兴建的这座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从设备到工艺保留着50年代初苏联钢铁行业的特点,现在又引进现代西方技术的1.7米轧机,对此,武钢能驾驭自如吗?当1.7米轧机建成投产后,由于原有装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不能适应要求,导致投产后很长时间生产不正常,事故较多,不能达到设计能力。为了保证1.7米轧机正常生产,从1982年开始,武钢对1.7米轧机系统的外貌、性能、精度和自动化程度进行了“四恢复”,到1985年6月,共完成技术革新与改造1021项,其中重大攻关项目21项。通过“四恢复”,整个设备系统运转正常,设备的日作业率、有效作业率、机时产量逐年提高,能耗逐年降低,产品合格率和成材率逐年上升,为1.7米轧机达到和超过设计能力创造了条件。1984年7月至1985年6月,武钢对冶炼系统老厂进行了改造。包括对炼铁四号高炉、一炼钢厂三号平炉、烧结厂三烧二系列、二号烧结机和焦化厂五号焦炉同步进行大修改造,简称“四同步”改造。被武钢人称为“淮海战役”的“四同步”改造大会战,共投入来自各方面的施工人员14000余人,投资达1.4亿元。“四同步”改造后,冶炼系统设备能力、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同时,还相继对供电系统、煤气系统、供水系统等老厂能源介质和转炉、热轧等前工序进行技术改造和开发。到1985年底,武钢已能生产1.7米轧机系统所需要的全部钢种,钢铁日产量平均达到“双超万吨”的水平,钢铁年产量达到“双400”万吨水平,第二炼钢厂于1985年3月在中国首次实现全连铸。1.7米轧机达到核定的设计能力。为了提升武钢的整体发展实力,在“七五”、“八五”期间,实施了“双500”、“双700”万吨技术改造扩建。“双700”万吨扩建改造的最大特点,是企业直接成为投资主体。这一时期,进行了8大重点改扩建技术工程,分别是五号高炉工程(即新三号高炉易地大修工程)、矿石场技术改造工程、七号焦炉系统工程、碎铁1500吨打包机工程、热轧四号加热炉工程、二号RH真空处理装置、冷轧原板轧机工程和武东机车车辆修理库工程。其中五号高炉工程,是武钢自1.7米轧机系统工程之后,自行设计建设的大型高炉,设计能力为年产224万吨。有效容积3200立方米,分别采用了卢森堡、德国、美国、日本、前苏联、荷兰、瑞典和法国等8个国家的先进技术,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老高炉改造闯出了一条新路。1992年,武钢年产钢铁达到“双500”万吨。为提升1.7米轧机总体装备和工艺水平,武钢坚持科技强企发展战略,在掌握231项专利和217项技术诀窍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开发新产品,到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时,“1.7米”开发创新的新技术项目达197项,其中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先进水平的有47项。从1984年开始,武钢先后自行开发了高牌号硅钢连铸、异钢种连浇等1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从1985年起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全连铸,武钢连铸生产技术由此跃入20世纪80年代国际同行业先进行列。薄板生产中的跑偏断带问题,是一项世界性技术难题,“七五”期间,武钢自行研制成功的APC带材纠偏装置技术,不仅解决了这一难题,而且具有行业推广价值,1992年被纳入《“八五”国家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计划》,并向日本新日铁公司转让4套这项装置。武钢自行研制开发的冷轧带钢生产线防塌卷技术,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题,1993年又一次将该项技术转让给日本。1993年开发出的铁磁性微粉电磁净化装置,使硅钢表面质量明显提高,设备磨损和材料消耗大幅度降低,此项国际首创的高科技成果,在1995年“中国专利10年成就展”上获银牌奖,引起国内外相关行业的高度关注,国内厂家争相购买。武钢在“1.7米”的技术创新中,造就了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实力,具备了大规模全套自动化控制技术输出、承担冷轧热轧机的改造、生产调试投产、连铸生产等技术服务能力,延伸了武钢的产业链,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7米轧机系统原产品大纲规定生产8类共70个规格牌号的产品,武钢在掌握其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发挥技术创新优势,按国际标准进行新产品开发。“六五”期间开发新产品52项,“七五”期间开发89项,“八五”期间开发38个系列、98个新品种,从而使武钢形成了以“冷、热、薄、专”为特色的板材研制开发基地。武钢开发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双高”新产品,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产品,而且质量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武钢开发生产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片,用于制造中国30万千瓦和最大的6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开发的电磁开关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性能达到国际领先的日本HMS材料的水平;开发的优质特种硅钢片,在1986年和1993年,先后用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等国内国际尖端科技工程:开发的耐候钢、稀土钢系列化产品,已成为我国铁路车辆、桥梁建设、集装箱生产和中西部管线工程建设等更新换代产品。在1989以后国内钢材市场所经历的几次疲软期中,武钢1.7米轧机系统生产的产品却紧俏畅销,满足了国内外用户生产建设的需求。国家钢铁主力军,武钢腾飞的羽翼日趋丰满。第二次腾飞――彰显质量创效益199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号召学习武钢走质量效益型道路……”人们听到这条消息,感到武钢走在先进企业的前边,受到了国家的表扬,但也有人投以疑惑的目光。1978年1.7米轧机投产后的相当一段时期里,前工序与生产的初、中级产品与1.7米轧机生产要求不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钢锭成坯率、合格率低,甚至有的钢种废品率高达50%以上,成材率也只有80%。日本专家曾扬言:“中国人驾驭不了1.7米这匹洋马,当国外专家离开后,生产曲线就会大幅下降……”面对这种被动局面,武钢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并在质量管理上寻求突破。1978年,武#from 本文来自九象.9xwang.,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钢借鉴日本全面质量管理经验,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并结合武钢实际,创新和发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从此,武钢开始了从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管理方式的转变。武钢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经历了从学习推行、强化提高和深化发展的探索历程。1978年至1985年,武钢实施从领导干部到岗位职工的全员TQC教育培训,普及全面质量管理知识。1981年成立了企业管理办公室,并进行了TQC试点工作。武钢在普及TQC知识和进行TQC试点时,围绕适应1.7米生产需要,紧密结合企业整顿,把降低废品作为年度重要方针目标,于198

3、198

4、1985年分别开展了“废品减半”、“废品再减三分之一”和“废品再减3万吨”的攻关活动,使目标如期实现。1983年成立了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实施全面质量管理。1984年建立了质量调度系统,加强工序质量的调度指挥。1985年,建立了以11项优质产品为龙头的“一条龙”质量保证体系,使质量管理渗透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质量指标得到提高,“1.7米”优势得到显现。1986年至1988年,武钢面对企业内部质量仍然不够稳定与国内外钢材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挑战,把全面质量管理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位置加以强化,以此推进质量升级,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1986年,武钢成立了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各二级单位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形成了武钢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网络。三年里,武钢狠抓“一条龙”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促进质量升级;狠抓标准化建设以及岗位标准化操作大练兵,克服经验主义和习惯性作业;加强现场管理和定置管理,推行以质量为中心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强化质量管理责任;为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推行“三全一化”管理,即全面质量管理、全员设备管理、全员安全管理和标准化作业及标准化管理。同时,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逐步覆盖到各专业管理中,使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经济效益都上了新台阶。1988年,武钢钢锭综合成材率达86.56%,工业产品优质率达69.96%,按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生产的钢材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85.68%和73.93%,被冶金部授予全面质量管理奖,成为全国大型联合企业中唯一获得部级质量管理奖的先进单位。1989年至1992年,武钢将全面质量管理逐步引向深入。在全面总结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于1989年明确提出了“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提出了创国家质量管理奖的奋斗目标。经过三年艰苦努力,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工作得到深化,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1990年年初,冶金部提出全国冶金企业学习武钢的倡议。1991年10月,武钢荣获国家质量管理奖。1992年,武钢按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生产的钢材产量的比例比1988年有大幅度提高,实现利税达19.6亿元,比1989年增长13.48%。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武钢应用系统工程原理,不断理顺各单位管理职能,强化管理责任,大量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建立起从生产到销售的以质量为核心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实现产品的质量目标发挥整体优化功能。1982年引进方针目标管理,1985年起开始普遍推行方针目标管理。经过不断整改和完善,到1989年,基本形成了具有武钢特色的方针目标管理模式。从1985年开始推行的以产品为龙头的“一条龙”质量管理,1989年已延伸到矿山。1987年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一条龙”质量管理实行闭环管理。同时以建立“质量管理点”的方式,加强对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分布面扩展到辅助系统,基本形成了从原料、燃材料进厂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质量保证体系。仅1992年,武钢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就达24种,创经济效益上千万元。从1978年开始,武钢每年开展一次“质量月”活动。1990年和1992年,在“全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中,武钢结合“质量万里行在武钢”活动,把“质量月”活动上升为“质量季”活动。“质量月”活动的开展,不断强化“质量第一”的观念,促进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化与提高。此外,武钢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自主管理(QC小组)活动。通过分公司、厂级、车间级ABC三级管理、按照PDCA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开展活动与成果发布,不仅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群众参与管理的热情,而且在提高工作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节能降耗、提高设备作业率、确保安全生产、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职工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党中央指出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即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武钢在全国国有特大型企业中率先提出和实践“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的改革举措,积极推进辅业改制,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使7万多人脱离母体,不吃钢铁“大锅饭”。之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武钢完成了主业的整体上市和股权分置改革,实施了相关专业的集中管理,推广总厂制模式。实行集团机构和人员“新三定”改革,形成了以岗薪制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职工收入与岗位、贡献和企业效益密切挂钩、按月考核的分配机制。第三次腾飞――战略重组展宏图2005年以来,武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积极制定和推进中西南发展战略,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打造精品名牌生产基地,加速推进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生产经营与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2005年7月,我国首部《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发布,提出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为适应这种钢铁发展的态势和国家产业政策,武钢提出了中西南发展战略,即通过推进中西南部以及周边地区的地方骨干钢铁企业进行战略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在沿海异地改扩建(新建),构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市场控制力的世界一流钢铁企业集团。大力实施“十一五”规划。武钢按照科学发展观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结合钢铁行业发展趋势和武钢的实际,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在“十一五”期末,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行列,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钢铁行业前10名,规模和效益居国内钢铁行业前3名,成为国际最具竞争力的冷轧硅钢片、国内高档汽车板和高性能工程结构钢的重要生产基地。2005年以来,根据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申报情况及规划的内容,武钢新建和改扩建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00多亿元。先后完成了二冷轧、二硅钢工程、武钢江北钢材加工配送工程、鄂钢1500冷轧工程、二炼钢厂易地改造及1580热连轧等工程。2005年技改工程项目有:工业港8号和9号码头改造工程,1号和2号码头改造工程,焦化公司9号焦炉工程,1号和2号焦炉干熄焦工程,三炼钢3号转炉工程,二炼钢1号连铸机改造工程,炼铁厂煤粉喷吹二期工程,节水示范工程(厂区生活水系统及计量装置改造),运输部原料到发站改造工程,二硅钢CA

7、CA8工程。这些技改工程项目的投产,解决了炼铁、炼钢系统生产工艺的一些矛盾。2006年武钢投资125.538亿元,实施1号焦炉大修改造工程,3号和4号码头改造工程,氧气公司六大氧改造工程,大型厂高速线材生产线改造工程,轧板厂石油储罐钢生产线改造工程,7号高炉工程,一炼钢厂新增2号钢包炉工程,一烧易地改造工程,三炼钢厂2号RH真空处理装置安装,兴建科技大厦,以及二冷轧、二硅钢目标工程等整体竣工。2006年开工建设三硅钢工程、新建七大氧工程、一炼钢2号LF炉工程、一炼钢新建3号大方坯连铸机工程、三炼钢2号RH真空处理装置、三炼钢2号LF炉、二炼钢厂易地改造、1580热连轧工程等14项。2007年,4号高炉和5号高炉大修工程、鄂钢冷轧厂工程、第二炼钢厂易地改造工程及1.580热连轧工程建成投产。2008年3月18日,世界上最先进的特大型7.63米焦炉正式进入试生产,并于6月底达产。到2008年底,武钢“十一五”发展规划基本实现,武汉青山本部已形成1800万吨钢生产能力。积极推进跨地区企业重组。一是与鄂钢重组。2005年1月19日,武钢与鄂钢联合重组协议正式签订。4月,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湖北省国资委保留49%的产权,将鄂钢51%的产权无偿划拨给武钢。鄂钢成为武钢旗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控股子公司。武钢与鄂钢联合重组完成后,武钢加大了对鄂钢的技改步伐。2005年,附加值较高的1500mm冷轧薄板项目开工建设。2006年底,总投资近30亿元的宽厚板项目也在鄂钢开建。鄂钢的改革有序推进,两级机构由55个减少到47个,处级干部由206人减少到166人,鄂钢管理人员由723人减少到628人,专业化管理和辅业改制举措继而分步实施。重组后的鄂钢生产经营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实现利润1亿元,2006年实现利润1.5亿元,2007年实现利润2亿元,2008年上半年实现利润2.41亿元。二是与柳钢重组。2005年5月24日,武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签署了武钢与柳钢联合重组意向书。2005年12月19日,武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签署了《武钢与柳钢联合重组协议书》,成立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重组后的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27.5亿元,柳钢以全部净资产出资,武钢出资65亿元并控股。这是国家颁布钢铁产业新政策以来,首先实现的跨地域钢铁企业重组,对于提高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实现企业优势互补,促进武钢沿海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三是与昆钢股份重组。2007年8月1日,武钢与云南省政府签署了战略重组昆钢股份的框架协议。武钢以现金入股,成为昆钢股份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8.41%,昆钢集团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7.41%。根据重组的整体计划,昆钢将实施搬迁改造,产品结构由现在的7大类扩展到14大类,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占钢材总量的比例达到60%以上。加快实施防城港钢铁项目。武钢结合与柳钢重组和淘汰广西地区落后产能,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申报防城港钢铁项目。2008年3月17日,国家发改委核准防城港钢铁项目前期工作。目前,该项目围堰填海、陆域形成、护岸工程等全面开工。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是按照世界一流水平规划设计,由武钢和柳钢联合建设的特大型钢铁项目,一期建设年产钢材1000万吨,工程

延伸阅读:

回首改革开放,喜看中华腾飞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做推动腾飞发展的先锋模范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总是与我们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紧密相联。当前,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要落实“三个代表”,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全体共产党员...

腾飞经典语录腾飞经典语录 1、知道法国工人半年休假,剩下半年干什么吗?罢工!半年休假,半年罢工,多悠闲的日子啊!你上那吹鼓暴动造反,你有病啊?! 2、人人都有罢工的权利!知道人家谁罢工吗?消防队罢...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