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计划总结工作总结

我国制鞋业现状分析

07月26日 编辑 fanwen51.com

第1章 绪 论

制鞋业作为外贸出口的重要产业,为我国出口创汇和增加就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与发达的制鞋国家相比,虽然我国是制鞋大国,却不是制鞋强国。目前国内外经济技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加入wto 后,给我国从鞋大国向制鞋强国的转变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制鞋业是综合塑料、橡胶、皮革、纺织、五金

及合成化学等多项制品而成的下游加工企业。由于其生产需要大量人工,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

我国制鞋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鞋类的出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制鞋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不论是增加国民收入、积累外汇及创造就业等方面都有相当的贡献。除了政府对制鞋业采取出口退税等政策奖励措施外,其能够快速发展并成为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特点。

a.我国制鞋的生产技术和国外的差距可通过购买设备来缩小

制鞋业中许多资本设备如缝制设备、裁断设备、定型设备、硫化设备等本身既是一种技术。由于制鞋机械可以从先进国家引进,因此,设备上的技术与先进国家水平的差距可缩小,故在工资成本比发达国家低的情况下,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较容易打入国际市场,从而推动了我国制鞋业的发展。

b.制鞋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而且其产品重量轻体积小,因此能充分的享受国际贸易中我国的低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第2章 我国制鞋业的现状

2.1 鞋类产量变化状况

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制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一度在轻工业部出口创汇中占据首位。现在我国鞋类的出口量占全国鞋类总产量的左右,鞋子的总产量和出口量连年攀升。

我国橡胶或塑料底布鞋类生产在1995年达到最大生产量。1995年,是我国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转折点。消费者开始根据自己的消费喜好选择产品。此类鞋类在市场竞争中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因此生产量也逐年降低。现在,此类产品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在我国,皮鞋正处在生命周期的成长期,而橡胶或塑料底布鞋类却处于生命周期的衰退期。

总结得出,应该更加扶持皮鞋类的制鞋业,因为皮鞋类正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扶持皮鞋产业,将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2.2 国内产业集群状况

由于历年鞋类出口业绩良好,厂商数量也增长迅猛。根据轻工业年鉴统计,1997年我国有鞋类生产厂家7692家,到2002年,我国制鞋业生产厂家达到2万多家(包括村办企业)。

同时我国的制鞋产业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

我国已经形成了福建、温州、广东、成都、重庆等制鞋业生产基地。皮鞋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山东,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橡胶或塑料底布鞋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河北,占全国总产量88.9%。

产业集群化有利于促进产业的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和劳动力市场的共享及知识的外溢。产业集群的形成将促进企业内部分工的专业化。

因此应该大力扶持和发展制鞋产业的企业集群,为集群提供有力的支持,创造好一个良好的条件,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制鞋业发展。

2.3 国内市场竞争分析

bain根据最大四家厂家市场占有率将市场分成以下几种:

类型: 最大四家厂家市场占有率

极端高度集中型 90%以上

高度集中型 80-90%

中高度集中型 70-60%

中度集中型 50-70%

中低度集中型 30-50%

低度集中型 10-30%

完全竞争型 10%以下

而2003年我国旅游鞋最大四家厂家市场占有率为46%,皮鞋最大四家厂家占有率为31%。我国的制鞋业的市场处于中低度集中型,竞争比较激烈。虽然我国己经初步形成了制鞋业生产集群和五大制鞋业生产基地,但我国单个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却难以与国际品牌抗衡。这对于我国制鞋业走出国门,创立国际品牌,是个极大的挑战。

因此,应该在我国众多的制鞋厂中培育几个大厂,才能使我国制鞋业更好的走出国门。

2.4 所需的生产要素分析4.1 提高研发设计能力

从世界制鞋行业来看,目前存在三种模式。

第一是以耐克(nike)、阿迪达斯(adidas)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它们已脱离传统生产销售模式,实行品牌运作。它们普遍拥有全球领先的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遍布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络,其能力甚至可以把握、控制行业变化节奏。

第二种是以英国克拉克(clarks),丹麦爱步(ecoo)、加拿大枫叶为代表的企业,它们拥有非常先进的设备,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以制造能力突出为特点。

第三种是以法国、意大利的高端企业为代表,它们拥有极强的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产品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引领世界时尚潮流。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像森达、康奈这样的领先企业,它们的制造水平可以说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齐肩,欠缺的只是产品设计能力,这也是中国制鞋企业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4.1.1 加强企业研发能力,提高产品挡次

州康奈集团副总经理陈增歆介绍说,目前欧洲一些先进企业,如意大利、法国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非常强,百人左右的企业年设计能力达到3000款。作为中国拥有“中国真皮领先鞋王”称号的龙头企业,康奈集团非常重视企业的研发能力,该企业日前与国际著名鞋类认证机构satra技术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世界级的鞋类设计研发中心,将研究开发世界最新鞋类技术、工艺,并争取参与制定国际鞋类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等。其中,satra技术研究中心负责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和认证,康奈集团负责投资1000万元建设该中心。目前康奈集团已拥有100多人的设计队伍,有6个设计室,年设计新产品能力已达5000个品种。

谈到我国鞋产品的技术水平,青岛双星进出口公司负责人说,双星集团目前建有国家级的研发中心,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新产品、新材料,现已研究出包括纳米技术应用、防菌防臭新材料等新成果,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各类产品在国外大受欢迎。

4.1.2 强化技术人才的培养

我国制鞋业从业人员整体技术水平不高。而且鞋类院校也比较少。我国鞋类出口量和出口额己居世界第一位,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及培训体系,以便奠定坚实的培训基础。虽然我国也有许多相关的制鞋业培训中心、制鞋研究所,但其功能尚不健全,同时,鞋类专业培训学校也与我国整个庞大的制鞋产业不相匹配。

强化研究开发能力,充实制鞋业信息体系,并健全相应的资源配置。

4.1.3 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开发创新水平

今后要积极应用信息数字技术嫁接、改造行业传统工艺技术,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要加强设计理论研究,运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培育行业产品设计人员队伍,提高产品研制、开发水平,改变当前产品档次不高、以模仿为主、缺乏创新的行业发展“瓶颈”。积极研究鞋用新型、环保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制鞋专业设备国产化水平,以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

4.2 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中国的劳动成本比较低廉,中国产品在价格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但是,中国人的劳动也是劳动,为什么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消耗了大量的原材料,就不能卖个好价钱?

价格走低与成本对利润的挤压演绎着中国制鞋业的生存逻辑。如何才能走出这个怪圈?

4.2.1 将制造部分向西部转移

在东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商务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土地成本大大提高,东部制鞋业的制造优势正逐步消失。同时,近几年爆发的“民工荒”更将此问题凸现出来。

此时,将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商务成本,以及土地成本都远低于东部的西部,不但能带动西部的经济发展,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更能大大降低我国制鞋业的制造成本。

4.2.2 进行结构调整,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

日趋严重的民工荒其实是劳动力市场对超低廉工资作出的必然反应,是部分中小型、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走到尽头的一个信号,也是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产业升级前的必然表现。

中国制鞋业的出路是,以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要注重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从生产贸易型向品牌经营型产业发展。比如促使我国鞋类出口加工企业从oem形态向odm形态转变,以提高产品出口单价及竞争能力。由于我国鞋类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求所有加工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也不现实,因此可以凭借提升自行设计能力,来获得接单生产的主动权。

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以质取胜,力争以比较合理的价位对外出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信誉,增加利润。

4.2.3 出口结构向高附加值鞋类方向调整

鞋类向皮鞋方向调整,并且进一步提高皮鞋的附加值以提高单价。因为皮鞋正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

我国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其创造产品价值的能力在国际上己经处在较低的地位,由于其出口单价继续上升的可能性较低,以后通过提高鞋类产品的技术含量,如设计能力,服务等等提高我国鞋类的单价。

4.3 提升名牌形象

中国不仅需要应积极应对国际社会反倾销及贸易壁垒,更需要创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品牌,以品牌出口,在国际水平的平台上开拓品牌和参与竞争,在同一的国际贸易规则上参与竞争推动外贸。要打造中国自己的出口品牌的联合舰队,为制鞋业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总之,只有吹响“中国牌”的号角,才能蹚出一条“中国鞋”的畅通之路。

4.3.1 向世界推出本土品牌

如举办世界制鞋业论坛﹑国际名牌设计大赛、鞋秀、中国名牌鞋秀、国际鞋流行设计研讨会、最新鞋制造工艺讲座、国际创意鞋展示、中国潮流鞋靴设计大赛等等来提升我国制鞋业的品牌形象。

4.3.2 提高品牌意识,努力开拓市场

目前我国制鞋业大多数规模性企业产品质量已达标,但是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不高,面对与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明显处劣势。因此,我国制鞋业当务之急就是要把中国品牌产品做大做强,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比如康奈集团为了树中国自己的品牌,2001年在法国巴黎开出海外第一家品牌专卖店,此后,康奈先后在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10多个国家开设了70多家品牌专卖店和专柜,并争取到2005年达到150家。双星集团也已在美国、欧洲、香港、中东、南非等地开设了办事处,积极推广双星品牌产品,逐步树立双星品牌形象。

4.3.3 政府的政策性倾斜

政府给予我国鞋类的主要生产企业以政策性倾斜,鼓励其向品牌化、垄断性竞争方向发展,以增强我国鞋类与国外名牌鞋类产品的竞争能力。通过行业协会或制鞋研究所建立鞋类中小企业信息平台,以确保信息流动的通畅,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组建行业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从而充分发挥我国制鞋企业产业集群的优势。

4.4 多元化开拓市场

前文以提出,导致我国制鞋业出口价格偏低的原因还有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某一国家、地区同一类产品出口量太大,时间太集中。导致在一个市场内的竞争过于激烈,而影响了出口的价格。应该将目前瞄向于开拓非洲南美中东市场。同时我国的鞋类出口企业也要加强自律,不要恶性竞争、互相压价,而要团结起 来,一致对外,让与中国有关的贸易摩擦大大减少。同时,要加大非洲市场、南美市场、原中东地区的市场开发力度。

4.5 遵守国际规则和当地市场和谐发展

2004年3月12日,俄罗斯扣突袭检查了“花鸟市场”,扣留了我国价值1亿多元的鞋,便是怀疑我国的企业参与“灰色清关”;接连不断发生的暴力烧鞋事件更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企业不能与当地的制鞋业和谐存在,不能让利于当地的制鞋业。其实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如和当地企业合资等以避免当地人的愤怒情绪,从而实现在我国制鞋业他国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我国制鞋业只要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质量档次、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努力创立自己的名牌、注重拓展外销市场,比将可以,在不久的将来,由一个制鞋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鞋强国之一。

第5章 实例证明

近几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讲,产量大国的光环背后却是品牌弱国的窘境,世界前100名品牌中没有中国的品牌。中国制鞋业产量占世界51%,却没有一个能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

温州素有“中国鞋都”之称,但有些商家以次充好,严重破坏了温州鞋业的声誉。

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门火烧温州劣质皮鞋事件后,温州鞋业界遭到重创,康奈是第一个站出来为温州鞋正名的。

1991年康奈获得了“中国十大鞋业大王”称号,1996年成为“中国真皮鞋王”,1999年拿到了浙江鞋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康奈是国内皮鞋行业最早实施品牌战略的企业之一,要想打造国际品牌,不能只在家门口的地盘上打转转,必须走出去才能实现向国际品牌的跨越。为此,公司董事会于上世纪90年代就着手研究、制定这一系列计划。

1998年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提出“二次创业”的理念,中国皮鞋行业要用10到15年时间在国际上创出3到5个名牌。康奈更是响应了中央政府的号召,加快了走出国门创品牌的步伐,而过硬的质量则是康奈走出去的先决条件。

中国制造要实现“国际化”,应具备四个要素。一是国际标准。企业“走出去”,首先要使产品质量、技术、环保等达到国际标准。康奈在中国企业里率先展开与satra等国际组织的紧密合作,从而成为国际标准的参与者和制订者。这也是康奈国际化战略稳健推进的重要原因。二是国际市场。国际化的企业尤其要象康奈一样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康奈最令人佩服的,就是花了很大力量,在国外主流商圈设立200多家专卖店,并投巨资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建立经贸合作区,用管理和资本打造国际品牌。三是国际定价。中国企业的一个悖论,就是占有世界市场的巨大份额,却没有定价权。其原因就是相互内斗、不够团结。中国制造应加强联合,相信我们以占全球50%以上的产品,一定能获取国际定价权。四是国际品牌。企业最高标志就是具有全球的知名品牌。所谓国际品牌,就是全球说了算。康奈正在积极尝试让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等强国为自己贴牌生产,也正在从一个制造车间到一个具有国际品牌的车间,到最后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品牌企业。

康奈近几年的国际化步伐一直在不断稳步地进行。

2001年1月18日,康奈第一家海外专卖店在世界时尚之都——法国巴黎开业,这也是中国皮鞋在国外开设的首家专卖店。该店面积不大,但有一样东西很醒目:那就是昂首挺胸的康奈商标。一时间惊动当地媒体:中国狼来了,要警惕!

2001年6月17日,康奈第二家海外专卖店在世界又一繁华都市——美国纽约开业,每双皮鞋零售价超过60美金,一改往日“中国制造”低价位、低档次的“地摊货”形象。

2001年9月19日,康奈第三家海外专卖店在世界鞋都——意大利罗马隆重开业。康奈此举在意大利鞋业界引起强烈震动。

短短数年中,康奈在法、意、美等欧美主要国家开出海外专卖店柜100多家。

康奈在国际市场上正在努力创造国际品牌,走出去的时间比较早,步伐比较稳,也比较快,等到在海外成功开辟上千家专卖店时,离世界名牌就不遥远了。

中国的制鞋业是一个走向世界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目前我们还在走向世界的进程当中,我们还没有走向名牌,因此,中国皮革工业协会1998年提出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就是要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创造世界上三个世界知名品牌,以此使我们成就由鞋业大国到鞋业强国转化的目标。八年过去了,康奈集团确确实实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走在了前面,其成功之处值得借鉴。

第6章 结 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鞋业发展迅猛。尤其在90年代后,产量和出口量一路飚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鞋大国和鞋类出口大国。中国鞋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型的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几生产基地被概称为“三州一都”。这是中国最具规模、最集中的四大制鞋基地。按近几年的国内市场发展趋势,我国的鞋类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档次将不断提高。

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则成为中国制鞋业觉醒的又一标志。在品牌成为消费价值主要取向的今天,一些有实力、有眼光的制鞋企业把发展的重心投向了打造自主品牌、提升产品品质。他们以科技进步为先导,注重技改投入,引进高级人才和先进技术以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制鞋企业通过与国际知名公司在设计过程中的交流,迅速掌握了世界各国流行趋势,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使自身设计水平迅速跻身国际名企行列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