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计划总结工作总结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07月28日 编辑 fanwen51.com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目前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不适应市场的结构性...+阅读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加速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我市正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样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政府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协调好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为了保增长,国家开始制定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但现阶段这些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的产业,并不能完全满足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为了协调保增长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高度重视产业升级战略的实施。

一、我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努力和积极变化

“十一·五”三年以来,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和省委、省政府“开发皖江第一方阵”战略实施,市委、市政府及时从“追赶跨越”的高度,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工业振兴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中,及时研究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政策措施,激励广大企业通过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完善工艺流程,研制开发新产品,引入培养科技人才,积极推崇管理创新,从而加速了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集聚发展,也催生了诸如船舶制造、医药、电子等新兴产业的成长。使全市工业结构和效益呈现明显积极变化。

一是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逐年大幅增加。三年来,全市共完成工业投资414.85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237.4亿元,占57.23%。2006年完成工业投资89.02亿元,其中技术改造完成投资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4%、66.4%;2007年完成工业投资143.13亿元,其中技术改造完成投资8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63%;2008年完成工业投资202.3亿元,其中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13.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1.4%、38%。工业投资占当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逐年增长,分别达42%、43.9%、47%(今年一季度已超50%)。三年来我市工业投资列全省17个市第

四、五位。

二是技术创新项目实施情况良好。全市共实施技术创新项目近250项,完成技术创新投资33亿元,其中: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06项,截止2008年底共完成技术创新投资23亿元,2008年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51项,完成投资13亿元。创新项目逐年增加,使全市企业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得到快速提升,新产品产值率逐年提高到15%。

三是先进适用技术在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全市企业共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数1500项以上,其中多数达国内和省内先进水平,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华茂集团紧密纺技术,**环新集团活塞、缸套、活塞环系列技术,**船用柴油机厂中速柴油机技术,**曙光集团氰化物系列产品技术,**鸿庆精机公司自主开发的dany系统等。由于重点水泥企业普遍运用余热发电技术,机械、纺织企业普遍运用电机变频技术,确保全市200

7、2008连续两年要得省“节能目标完成奖”称号。

四是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步伐明显加快。2006至2008年共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在1220项,其中有12项产品被列入**省2008年企业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计划,产品涉及纺织、电子、机械、化工、医药等项目。**鸿润公司开发高档无菌圈圈绒和高档羽绒制品,**中磁高科公司用铁砂制备永磁铁氧体粘接磁材,**华业化工公司丁位内脂合成香料系列产品,南方实业公司激冷型连续铸球生产线及其智能控制系统产品等获得重大突破并形成规模化生产。全市有67项产品获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其中有6项产品获中国名牌。

五是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不断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联建技术研发机构,既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又推进高校技术成果转化,实现双赢。2008年全市共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20项,**安簧公司与**科技大学、**工程科技学院联合研发的重型车钢板弹簧刚度疲劳试验技术获多项国家专利,**丹凤集团与南京玻璃纤维设计院研究开发电子级玻纤布覆铜板,**盛运公司和合肥水泥设计院共同开发垃圾焚烧炉尾气干法处理系统技术设备,**和兴化工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全降解塑料等。使我市企业竞争能力和产品档次明显得到提升。

六是企业信息化得到广泛应用。不断加大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力度,每年推出一批作为我市企业信息化示范的重点企业,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信息化工作整体进程。如**恒昌机械公司将信息化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流程中,加速光机电一体化,并被省认定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大批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物流、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大幅提高工业效率。

七是企业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核心,截止2008年底全市有17家企业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多数企业普遍建有自己技术研发机构自主创新体系,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4家。

八是不断提升规模经济,工业产值得到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规模企业614户,2007年全市规模企业达916户,208年规模企业达1100户。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0亿元,2007年完成608亿元,2008年完成775.8亿元,2008年

比2005年底357亿元增长了1.57倍,在地方工业得到显著增强同时,促进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带动了一产、三产的发展。

二、我市优化调整工业结构的swot分析

(一)优势(superiority)

1、人文历史优势。**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具有悠久的历史,素有“千年古城、百年省会”之称。**是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曲文化、桐城派文化的发祥地,形成浓郁的特色文化。**既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这种深厚的人文文化资源、人文影响力、构成城市核竞争力,为其招商引资、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倍增器的作用。

2、人力资源优势。历史上**就一直重文重教,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且人们勤劳、聪慧,故名人辈出。每年高考中被高等院校录取的占**全省人数的四分之一,进入全国重点大学学习的人数连年占到**的1/3。同时,各类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社会储备量较大。

3、资源优势。盛产优质粮、棉、油、茶、蔬菜、水产及蓄禽类产品,是长江中下游闻名的粮棉油、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境内的地表生物资源达到了两千余种,地下矿藏也比较丰富,且分布集中、品位较高,已探明有铜、铁、金、银、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金属和非金属矿有70多种;拥有247多公里岸线,占全省江岸线的61%,开发的潜力很大,其中深水码头的岸线资源有一百多公里;同时,人文旅游资源自然风光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4、区位优势。作为连接华东、华中两大经济板块和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交通枢纽,自古就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作为皖鄂赣三省交汇部位,也是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接合部,长江流经**联接东西,大桥横跨两岸沟通南北,加上周围半径150公里之内没有大城市,更凸显了**的特殊地理优势。

(二)劣势(weakness)

1、很强的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具有明显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农业大市”,共辖八县(市)三区,农村人口503万人,占总人口的83%,非农产业就业比偏低。2007年三次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为19.20:41.98:38.83,农业所占的比重与滁州市在沿江八市位中居前两位。由于城市经济薄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难以反哺农业,还不能迅速从超强二元经济结构社会中摆脱出来,在区域内由于“回波效应”,而不能实现“扩散效应”的情况下,部分农村就有可能陷入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较为突出。三次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且比例不合理,二产牵引带动能力不强,产业中低端居多,难以给跨越式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由于历史原因,**石化长期占居着**工业较大份额,加之其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虽在汽车配件、机械制造、轻纺、医药、建材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主导产业,但工业经济基础仍然薄弱。主要问题有: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严重滞后,经济发展呼应和配合能力较弱,产业层次较低,主导产业不强,牵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少,产业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进展缓慢,信息化水平不高。

3、缺乏科学、与时俱进制定的发展政策,成为制约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瓶颈”。首先,缺乏从区域空间战略眼光审视自身,及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出台系列发展政策,与周边比较政策滞后性较明显;其次,具体政策的可操作性、配套性较弱,差距最为明显的体现在具体的实施细则、各个环节的操作程序和办法方面,难以形成良好的政策支撑环境。再次,政策的执行与落实往往不到位,较大的挫伤市场主体信心。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靠打造功能完善的平台、非常之政策、优好环境来实现的。

(三)机会(opportunity)

1、“中部崛起”、新一轮开发皖江战略带来机遇。**位于沿江产业带的中心区域,应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在招商引资、行政审批、激励机制等方面积极创新。抢抓政策机遇,寻找区域发展新定位,充分发挥优势,完善市场体系、基础设施,通过政策、资金、平台三位一体的引进与嫁接,积极扩大工业的承载能力,使**市发展成为长三角和武汉经济圈重要的产业链接地。面对“中部崛起”、

“开发皖江”的政策机遇,大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更多的通过产业升级、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民的致富,加速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

2、金融危机蕴含着机遇。虽然危机也对我市实体经济冲击较大,但较之于发达地区,我市经济外向度较低,及时调整得当,伤害相对较小。危机加速国际国内产业大转移,给我市定会带来巨大商机,大批资本拥有者亟需寻找更加安全、升值的投资地。**必将以其优势成为吸引投资者关注的新兴市场。利用好这一难得的机遇,强化产业政策研究制定,大力打造功能完善的裁体,加强基础设施和工业服务建设,营造企业良好的生态服务环境,吸引国内外市场生产要素加速向我市流动,定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全新局面。

3、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举措提供机遇。象增值税转型及进口设备关税减免等政策,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及企业技术进步创造良好的契机,**作为欠发达地区,投资需求不足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近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资总增长较快,但于合、芜、马等工业发展快的城市相比差距仍在继续拉大,如何增添发展后劲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所在。2009年,中央对**新增投资3.7亿元,全市安排重点项目322个,计划完成投资160亿元;实施省“86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155个,计划完成投资75亿元。但相对周边及沿江城市的快速发展态势,亟待提升我市工业经济规模和提高运作质量,以工业经济的加速振兴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争先进位。

(四)威胁(threat)

1、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农业大市”,深度“文化积淀”的全面影响。向现代化城市迈进中,遭遇传统观念、社会心理、运作模式、体制机遇等诸多方面的强烈撞击,需要不断加大力度切不可以丝毫懈怠,科技创新相对退缓,造成一直以来,主要走的是资源依赖型、以量的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而在发展路径惯性的作用下,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向于“低端锁定”现象,这已经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羁绊。

2、与合、芜、马及其他发展较快的周边城市相比较,就其融入、对接周边经济圈而言,存有被“边缘化”的危机。虽从辖区面积和人口上,在沿江诸市中,**处在第一位,但综合各项经济指标,与先进地区差距明显,人均均居后位。从周边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的圈域半径看,很难进入上海、南京城市圈、武汉城市圈、合肥省会经济圈等任何一个城市经济圈。由于投入相对不足和缺乏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优势明显的产业和企业集群,难以融入中心城市并参与其产业分工。

3、实体经济基础和支撑力不强。在工业经济方面,虽然在石化汽车配件、机械制造、轻纺、建材、农副产品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主导产业,但综合竞争力不强,工业化的发展主要处于投资驱动阶段,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的协调、规划与合理布局,尚未形成合理产业集群,招商引资及全民创业的项目,多是以行政区划为界落户,区域(如城区)间的体制机制与行政壁垒,导致产业布局、权力和义务协调、区域联席协商交流机制缺失,产业趋同较为严重,易产生科学发展悖论。

三、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思想和方向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抢抓“中部崛起”和“皖江城市群产业转移示范区”历史机遇,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大力发展非公经济为突破口,以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为支撑,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选商择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通过加大改革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节约循环经济,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合、芜、马之后第四位。具体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正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个地区的整体经济表现并不完全依靠市场,也并不是完全依靠政府,这种结合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是有所不同。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如果依靠市场自发完成必然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在区域间竞争激烈,保增长压力剧增的时候,政府必须“有所作为”,通过规划、政策引导和平台搭建有效服务等办法,加快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尊重市场选择,明确干预方式。

2、工业转型升级应具有战略眼光。随着全球化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和产业转移,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必须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置于国家、区域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抓紧按“皖江城市群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要求,根据自身的特点完善工业经济的主体功能和转型方向,从而实现产业间联动转型与升级,以此提升经济整体可持续竞争力。

3、必须实行渐进式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必须因地制宜渐进式转型升级,以减缓工业结构快速转换造成的社会阵痛,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好

一、

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外向型经济与内向型经济、技术资金型和劳动密集型之间的关系,当前,应主动运用“组合拳”,引导企业积极走科技创新之路。

(二)调整方向: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围绕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加快用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主导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大力振兴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医疗、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生产型服务,大力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支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改善工业投资结构,力戒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

二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依据全市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结合现实产业基础与特色,实行差别化、错位发展。鼓励城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支持各县(市)大力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及特色产业,逐步使全市产业形成梯度,互补格局。鼓励各地从规划、功能、体制上全面加快、完善工业园区的建设,引导集聚发展。积极承接沿海及发达地区产业跨省复制,发展面向全国市场竞争的产业群。

三是提升企业组织结构。按《公司法》要求,鼓励优势企业增资扩股,优化重组,打造一批

“顶天立地”企业。大力支持全民创业,民营企业收购国有集体企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形成宏大的“铺天盖地”中小企业群。按社会化分工合作引导形成大中小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着力吸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外资企业,鼓励全市优势企业“走出去”,利用两种资源,开展两个市场,加快企业发展。

四是提高技术及产品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顺应国内外市场和客户需求,开发生产对路的产品,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品牌价值,提高经济效益。

五是推动工艺流程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技术,推动重大工业节能项目,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抓好相关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工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技术进步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重点

1、石油化工和化学工业。加强市厂合作,延长石化产品产业链,开发石化下游产品,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日用化工、生物化工,稳定发展农用化工。将石油和化工产业打造为千亿产业。扩大炼油规模,形成800-1000万吨“炼化一体化”加工能力。开发深加工系列化工和配套产品。加快实施**石化“四建、四改、四配套”项目。四建:10万吨/年乙苯/苯乙烯、10万吨/年聚丙烯、14万吨/年丁辛醇、200万吨/年

蜡油加氢脱硫;四改:第一套气体分馏40万吨/年扩能改造、重整异地改造为60万吨/年连续重整、第一套焦化100万吨/年更新改造、催化裂解100万吨/年扩能改造;四配套:辅助生产装置、公用工程、储运系统及环保设施配套。加快石化下游重点产品的开发,如80万吨/年superflex

lpg裂解项目、30万吨/年聚丙烯、25万吨/年乙二醇、20万吨/年mma、85万吨/年联合芳烃、60/80万吨/年pta、70万吨/年pet、10万吨/年苯酐、20万吨/年dop/dbp、40万吨/年abs、5万吨/年聚丙烯酰胺等项目。此外,打造全省及华东地区洗涤用品、香精、香料加工基地。

2、纺织服装工业。以发展高档纺织和服装为目标,应用高新技术加大对纺、织及印染后整理改造力度,加快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纺织原料和服装面料,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纺织、服装产业链,进一步巩固我市棉纺产业在全省行业中的支柱地位。做大做强华茂集团,尽快形成百万锭整体棉纺能力,并向下游延伸至服务加工。重点扶持鸿润集团、霞珍集团、天馨集团、天鹅集团、枞阳毛巾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上规模,扩大羽绒制品、毛巾、工艺被等产品生产出口能力,建成全国重要的家用纺织品生产出口基地。鼓励棉纺企业向棉花种植和加工延伸,形成棉纤维、纺纱、织布产品链,同时将纺织传统优势向下游生产延伸,积极发展品牌服装,中高档服装面料及装饰用料,大力拓展产业用纺织品。

3、装备制造工业。机械行业:重点发展内燃机产品,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以新型节能变压器、组合变压电器为代表的基地设施配套产品,扩大数控机床、数控铣床、专用机床、节能变压器等生产能力,重点发展各类加工配套中心,以及造船、船用设备、新型农用机械、环保机械、工程机械等。汽车零部件产业:积极融入全球采购体系、提高为一汽、奇瑞、江淮等国内汽车生产厂的配套能力,加快枞阳汽车零部件工业园以及桐城、潜山、岳西汽车零件配套企业建设,重点实施年产1万台多种车型的中重卡改装车项目,力争**(**)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环新集团,扩大活塞环、缸套、活塞等产品生产和出口规模,形成系统配套能力,建成世界最大的活塞环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汽油机缸套生产基地。积极抢抓政策、市场机遇,大力支持企业研发电动汽车,并促其集群发展。船舶制造行业:大力开发系列中速船用柴油机,推进枞阳、望江造船基地建设,形成每年20亿元的出口船舶生产规模。建设具有中小型现代造船总装厂模式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具有企业集聚效应的有特色的船舶配套业、船舶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具有综合性优势的船舶工业体系。通过对现有船舶工业的改造提升和新船舶基地的建设,到“十二五”末,发展成为具有年造船能力400万载重吨,修船坞坞容40万吨左右的船舶修造业基地。

4、新型建材工业。以节能降耗、环保达标为重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为龙头,带动新型建材(新墙材、化学建材)、人造板、非金属矿开采及制品等的发展。优化水泥工业生产力布局,禁止建设日产2000吨以下新型干法及其它水泥生产线,重点支持海螺集团等大企业集团发展日产5000吨及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加快枞阳海螺四期、五期日产2万吨新型干法水泥建设项目进度,到2010年枞阳、怀宁水泥熟料生产规模达到2000万吨,成为全国重要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扩大白水泥生产规模,产能达到30-40万吨/年,成为亚洲重要的白水泥生产基地。加快岳西花岗岩、宿松汉白玉、枞阳玄武岩、太湖石英矿等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建成全省最大的非金属矿及其制品生产基地。扩大非金属纤维及制品、涂塑窗纱、pvc建筑用管材、管件、塑钢型材、纳米宽幅pvc阻燃地板、水泥复膜包装袋等化学建材产品生产规模,对桐城丹凤工业园、宿松召立山建筑陶瓷等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形成建材工业新的支柱。围绕建筑、石化、汽车、机电、环保等产业的需要,发展石灰石、方解石、硅灰石、脉石英、滑石、石膏等矿产品超细材料、改性材料和特种用途料的生产。

5、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以培育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为突破口,走农副产品初级加工区域化,精深加工集约化,贸工农一体化路子,尽快将农副产品加工的重心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移,由低级技术向高级技术转移。以基地建设为中心,着力发展为城市市场服务的优质粮、无公害蔬菜、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的优质棉、原料林、中药材生产基地。通过吸引投资建成棉业系列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和集生产、贮藏、保鲜、加工、营销于一体的淡水养殖产业链,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围绕大宗农产品资源,培植和扶持稼仙米业集团、胡玉美酝造食品、大旺食品公司等一批资源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扶持骨干酿酒企业的发展,白酒突出低度、纯净、健康理念,啤酒向高档化、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促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积极发展天然绿色营养保健食品,加大特色农产品开发力度,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商品率。

6、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扶持基础较好、优势比较明显,市场前景好的新能源、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战略性突破,带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与我市签订长期产学研合作协议的高等院校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二期工程”和市留学生创业园工程,发展壮大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专”的科技创新企业。

五、政策措施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我市导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继续大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抓好项目引进和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一)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

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工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一是加速淘汰现有工艺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二是按照我市工业布局规划要求,加强管理,分类指导,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和培育具有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的新兴产业和能发挥本地优势的传统产业,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项目储备;四是抓住国家中部崛起和国内外产业递度转移的机遇,承接和引进先进的技术、产品和企业,弥补缺失的产业及环节,完善和延伸我市产业链,提高产业协作和配套能力。

(二)全力推进重大牵动性强产业化项目

举全市之力加快“炼化一体化”、“林纸一体化”项目的发展,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招大商,引强资,促进产业化、系列化发展。建设一批如船用柴油机、卫生专用设备、叉车等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拉动相关产业和上下游企业发展,加快产业聚集。

(三)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确保在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等方面逐年有新的突破,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建新型信息产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步伐,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和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以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立足现有和引入新增重点企业,以项目为支撑,加快技术升级和换代,筛选确定一批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税收贡献大、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手段扶优扶强,分类指导,全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专业化协作的社会化分工体系。

(五)大力推进工业集聚集约发展

按照工业发展布局规划要求,通过规划引导、强化统筹、政策支持等系列措施,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提升工业园区的水平和档次,推进工业向园区聚集。运用市场化的机

延伸阅读:

法院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调解机制步伐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法院院长**带领院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成员,部分党员共12人组成调研组,就“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大调解机制”,于4月8日—9日,分两组深入喀尔交...

践行科学发展观提升气象业务保障能力按照省局党组统一部署,大探中心党支部积极组织各项学习活动并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认真组织了学习,进行了交流座谈,近期开展了学习专题调研,以问卷形式征求了中心各科室的意见和...

反贪工作中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好、快发展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检察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检察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自觉地为大局服务,为科学发...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商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工商行政管理虽然是经济监管执法工作,但有很强的政治性。打...

城建局践行科学发展观多措并举推动城市迅速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通过理论学习,对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体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调研活动,对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结合城建职能与分管工作,应...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服务理念指导服务工作多年来,中国电信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到“用户至上,用心服务”这一服务理念,并在发展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结合中国电信“诚信服务放心消费年”实践,我认为,规范...

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机关后勤管理工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当前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即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

公路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经济全面发展交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先行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关系到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到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

邮政落实科学发展观找准问题发展综合实力**邮政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省公司党组成员分别带队到各地调研,通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邮政发展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速度慢,后劲不足...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