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题:浅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30多年,韩国为解决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开展轰轰烈烈的新村运动,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的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这一运动早已跨出国界,受到联合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有130多
个国家先后前去访问、学习、考察和取经。分析和研究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韩国新村运动发起的背景韩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多山国家,人均耕地仅有0.6亩。上个世纪中叶,处于日本30年的殖民统治和3年朝鲜战争之后的韩国,千疮百孔,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广大农村尤其贫穷。“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顿饭”,是整个60年代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全国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1962年,韩国人均GDP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GDP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总人口的63。1962-1971年,韩国政府连续实施了两个经济发展的5年计划,确立了出口导向的战略,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然而却造成了工农、城乡发展严重失调的局面。这期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其中农业部门的年均增长率只有3.7,非农业部门则高达17.9。乡村部门的低就业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增长率,导致了城乡之间巨大收入差距的存在。1969年,韩国农户的家庭收入只是城市工薪阶层家庭收入的65,致使农村人口大批外流,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1970年开始,朴正熙领导的韩国政府启动了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新村运动的10年是以“三农”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后来逐渐扩展到全国各条战线。新村运动通过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思想素质,培养勤勉、自助、协同、奉献的新农民来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其发展历程和主要做法是:
起步阶段(1970年-1973年):1970年11月,韩国政府首先拨款20亿美元启动新村运动。1971年初中央政府免费向全国村庄发放水泥,平均每村335袋,每户4袋,每袋50斤,让各村自行决定如何用它们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政府提出了十大建议性项目,但不要求强制执行。第一年下来,有一半的村干得不错。政府又给他们加拨了500袋水泥、1吨钢筋,让他们做更多的事情。经过这样的引导,4年时间里韩国改善了乡村居民生活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换房顶、修院墙、绿化荒山、修整村中的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等。
全面发展阶段(1974年-1976年):这一阶段主要致力于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政府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新村教育;对农村提供贷款和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动员大学和科研院所到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文化知识。在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1974年韩国实现了大米自给,1975-1978年实现自给有余。畜牧业、渔业、林业也都有了较快发展。
充实提高阶段(1977年-198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调整结构,配套完善软件和硬件建设,对民众进行精神启蒙,以此全面提高和巩固运动成果,确保持续发展。随着新村运动的推进,城乡差距的缩小,地区经济的综合开发日益高涨,政府指导新村运动在加强区域合作、密切城乡工农关系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鼓励特色种植和种养并兴建农业和制造业相结合的工业园区,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团地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国民运动阶段(1981年-1988年):在这一阶段,政府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健全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并由其承担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政府通过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优惠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种植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环境,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等。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接近了城市水平。
新村内发阶段(1988年以后):1988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政府开始积极倡导全体公民投入到文明建设中去,开展文明家庭、美化环境、环保以及文明市民教育等活动,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并致力于国民意识改造、国民精神和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入21世纪,韩国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并计划在今后10年内投入119万亿韩元用于农村的建设发展事业,从而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的资金支持,确保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12全文查看
韩国通过实施新村运动,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到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是城市居民收入的95.5,每100户农户所拥有的彩电普及率为123.6,电冰箱105,煤气炉100.4,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4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
1:0.84,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韩国新村运动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新农村的理解和认识,他们的经验教训至少有以下五点值得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关注和借鉴。
政府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韩国新村运动是由当时的政治强人朴正熙总统亲自倡议、启动并热情支持的一场由上而下进行动员的综合性乡村发展运动。政府作为启动者、组织者和主要投资者,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领导体系。为了推动新村运动,政府从前期搞基础设施建设到后期搞村镇规划建设,都给予了不少资金、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有鉴于此,我国从中央到各级政府也需要象韩国新村运动那样,大力进行倡导、扶持、示范、带动,采取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和扎扎实实的措施,否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可能会流于空谈。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韩国的新村运动注意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入手,特别注意让农民得到实惠。首先是帮助农民安装电灯、自来水,然后是修路架桥、建立村公共澡堂、洗衣房等,之后转入发展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新村运动使往日破旧落后的农村焕然一新,全国村村通电、通汽车、通自来水,农户收入显著增加。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给农民以看得见的实惠,绝不能搞花架子,走过场,唯有如此,才能引导、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发展活力和潜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注重统筹区域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韩国新村运动中特别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同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而且农村的发展不仅不会延缓工业化进程,反而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大的市场和人力物力支持,进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因此,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必须统筹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不断创新农村机制体制。纵观韩国的新村运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必须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韩国政府实行的奖勤罚懒政策,对新村建设指导者和基层干部的激励政策,强化公务员对新村建设的责任制,实施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入手、先易后难的操作程序等等,都值得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借鉴,以改进我国过去实行的各项扶贫和支农政策。因此,我国有必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机构、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把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探讨。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不成熟,实践往往就会走弯路。韩国新村运动到了1980年以后,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时,第一条就是:理论研究滞后于社会实践,因此付出了一定代价。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给我们大致描绘了一个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和努力的方向。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应该怎样去建设,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哪里,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都还有待在理论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就在于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大胆的亲身实践。
《浅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12全文查看文章标题:浅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30多年,韩国为解决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开展轰轰烈烈的新村运动,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的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这一运动早已跨出国界,受到联合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有130多
个国家先后前去访问、学习、考察和取经。分析和研究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韩国新村运动发起的背景韩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多山国家,人均耕地仅有0.6亩。上个世纪中叶,处于日本30年的殖民统治和3年朝鲜战争之后的韩国,千疮百孔,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广大农村尤其贫穷。“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顿饭”,是整个60年代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全国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1962年,韩国人均GD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GD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总人口的63。1962-1971年,韩国政府连续实施了两个经济发展的5年计划,确立了出口导向的战略,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然而却造成了工农、城乡发展严重失调的局面。这期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其中农业部门的年均增长率只有3.7,非农业部门则高达17.9。乡村部门的低就业率、低劳动生产率、低增长率,导致了城乡之间巨大收入差距的存在。1969年,韩国农户的家庭收入只是城市工薪阶层家庭收入的65,致使农村人口大批外流,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1970年开始,朴正熙领导的韩国政府启动了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新村运动的10年是以“三农”问题为中心展开的,后来逐渐扩展到全国各条战线。新村运动通过改变农村面貌,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思想素质,培养勤勉、自助、协同、奉献的新农民来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其发展历程和主要做法是:
起步阶段(1970年-1973年):1970年11月,韩国政府首先拨款20亿美元启动新村运动。1971年初中央政府免费向全国村庄发放水泥,平均每村335袋,每户4袋,每袋50斤,让各村自行决定如何用它们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政府提出了十大建议性项目,但不要求强制执行。第一年下来,有一半的村干得不错。政府又给他们加拨了500袋水泥、1吨钢筋,让他们做更多的事情。经过这样的引导,4年时间里韩国改善了乡村居民生活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换房顶、修院墙、绿化荒山、修整村中的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等。
全面发展阶段(1974年-1976年):这一阶段主要致力于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政府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新村教育;对农村提供贷款和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动员大学和科研院所到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文化知识。在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1974年韩国实现了大米自给,1975-1978年实现自给有余。畜牧业、渔业、林业也都有了较快发展。
充实提高阶段(1977年-198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调整结构,配套完善软件和硬件建设,对民众进行精神启蒙,以此全面提高和巩固运动成果,确保持续发展。随着新村运动的推进,城乡差距的缩小,地区经济的综合开发日益高涨,政府指导新村运动在加强区域合作、密切城乡工农关系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鼓励特色种植和种养并兴建农业和制造业相结合的工业园区,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团地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国民运动阶段(1981年-1988年):在这一阶段,政府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健全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并由其承担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政府通过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优惠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种植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环境,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等。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接近了城市水平。
新村内发阶段(1988年以后):1988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政府开始积极倡导全体公民投入到文明建设中去,开展文明家庭、美化环境、环保以及文明市民教育等活动,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并致力于国民意识改造、国民精神和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入21世纪,韩国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并计划在今后10年内投入119万亿韩元用于农村的建设发展事业,从而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的资金支持,确保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韩国通过实施新村运动,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到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是城市居民收入的95.5,每100户农户所拥有的彩电普及率为123.6,电冰箱105,煤气炉100.4,电话99.9,汽车20.9,计算机6.7。到2004年,韩国人均GD已经达到14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
1:0.84,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韩国新村运动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新农村的理解和认识,他们的经验教训至少有以下五点值得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关注和借鉴。
政府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韩国新村运动是由当时的政治强人朴正熙总统亲自倡议、启动并热情支持的一场由上而下进行动员的综合性乡村发展运动。政府作为启动者、组织者和主要投资者,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领导体系。为了推动新村运动,政府从前期搞基础设施建设到后期搞村镇规划建设,都给予了不少资金、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有鉴于此,我国从中央到各级政府也需要象韩国新村运动那样,大力进行倡导、扶持、示范、带动,采取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和扎扎实实的措施,否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可能会流于空谈。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韩国的新村运动注意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入手,特别注意让农民得到实惠。首先是帮助农民安装电灯、自来水,然后是修路架桥、建立村公共澡堂、洗衣房等,之后转入发展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新村运动使往日破旧落后的农村焕然一新,全国村村通电、通汽车、通自来水,农户收入显著增加。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给农民以看得见的实惠,绝不能搞花架子,走过场,唯有如此,才能引导、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发展活力和潜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注重统筹区域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韩国新村运动中特别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同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而且农村的发展不仅不会延缓工业化进程,反而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大的市场和人力物力支持,进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因此,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必须统筹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不断创新农村机制体制。纵观韩国的新村运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必须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韩国政府实行的奖勤罚懒政策,对新村建设指导者和基层干部的激励政策,强化公务员对新村建设的责任制,实施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入手、先易后难的操作程序等等,都值得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借鉴,以改进我国过去实行的各项扶贫和支农政策。因此,我国有必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机构、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把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探讨。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不成熟,实践往往就会走弯路。韩国新村运动到了1980年以后,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时,第一条就是:理论研究滞后于社会实践,因此付出了一定代价。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给我们大致描绘了一个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和努力的方向。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应该怎样去建设,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哪里,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都还有待在理论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说,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就在于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大胆的亲身实践。
《浅论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