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笔记心得

论语的读书笔记

03月07日 编辑 fanwen51.com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从孔子的这段话中,人们提炼出了一句流行的口头禅朽...+阅读

论语的读书笔记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

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平和。 茶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所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时候,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只是就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味罢了。

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倒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在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过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

“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读书笔记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在温习就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现实‘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酒后落叶的。” 子贡问到:“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第每章的读书笔记

学而第一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开篇讲学。即便《论语》一书并无体系可言,这第一章总也有讲究的,理应由大体可以提挈纲领的话语来担当。学在孔子的思想中是奠定一切德行的基础,他自己便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但学的目的不在其本身,而在用,在于实践。这就涉及“时习之”的“习”怎样理解的问题。对此历来有两种较为普遍的说法,一是复习,一是实践。孔门之学首重德行,时时实践之,自是应有之义。然而道德知识是否需要时时复习?我想也是需要的。对比西方思想范式开创者苏格拉底,我们发现其“德性即知识”的观点正是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一个人之所以做出不道德的事,仅仅因为他不具备道德知识,而一旦他获得了道德知识,就再也不会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的观点当然未必正确,我们知道现实中存在明知故犯的人,但苏格拉底至少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告诉人们道德知识的重要性,很多人确是由于无知或者认知不够牢固而走入歧途。在知识与实践这两个层面上,反复锤炼锻造,自然所学日深,德行无亏,光风霁月,心中坦荡,这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吗?现代人享受“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恐怕不少,每当故人相逢,都有孔子的这份“乐”。但现代人的乐,比孔子那时的乐,要打上一个不小的折扣。原因很简单,现代交通发达,即便相隔千里,也可瞬息即至。春秋时期若然两人相隔千里,那当真是千山万水,要见一面必然穷途跋涉,风尘仆仆。那种度尽关山而来的朋友相聚,才是莫大的人生乐事。两人暌别经年,鬓间或已各添风霜,今日相逢,抵足剪烛,共叙契阔,定要相顾喟然。

这等人生乐事,以我的阅历还不足亲身体悟,但打过现代折扣的别后相逢还是有的,以此揣度有朋远来的喜悦,不禁神往。这便是我对有朋远来句的理解。传统解读强调这远来的朋友是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或者慕名而来求学的弟子。我以为若做训诂探寻,传统解释当然更为合理,但孔子本重人情,今人将此句解读为朋友重聚时发乎真情的喜悦,也未为不可。据李泽厚《论语今读》(以下简称《今读》),本章开宗明义的三句,第一句讲人之本体,第二句讲此本体乃群居而非独存,第三句则是讲虽群居而不失个体尊严价值。由此看来,“人不知而不愠”,即是说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而烦恼怨恨,这是君子应有的修养。那么,别人不了解我什么呢?孔子口中的君子最难为普通人所了解的,当是他的道德。

《宪问第十四》当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即是说,古时的学者志在提升自己,今天的学者志在炫耀于人。孔子批评时人的沽名钓誉之学,主张的是“为己之学”,因而并不在意别人是否了解自己的道德文章。倘若是“为人之学”,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学问有多高妙,自然汲汲于出风头,否则便怫然不豫。然而要做到身外名誉不萦于怀,何其不易?自古圣贤皆寂寞,孔子本人,以及后世许多淡泊名利的贤者,虽难免几分寂寞,毕竟还是名留千古的。但历朝历代那些真正的隐士呢?后人丝毫不知有其人,连他们的只言片语也未曾见到,当真是一无所知。人生到此境界,也便不必说什么了。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章讲孝悌。孔子思想并无严密论证,这里仅仅由小及大推断,认为具备孝悌根本的人,便不会犯上,不会犯上的人,更不会作乱。这种推论与其“推爱”思想类似。我既在家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推父母兄长于上级领导,便同样不会冒犯对方。连上级领导都不去冒犯,那就更加不会叛邦乱国了。由此可见,人之根本最为重要,君子只要从根本出发,不愁不成就仁道。儒家历来注重家庭教养,从最细微的洒扫应对开始规训,首重立德。几千年来,人们从父母之爱中学到尊敬长上,从兄弟之情中学到亲爱朋友。由此扩展开来的一整套伦理规范,成为维系中国社会秩序的中流砥柱。 但社会变迁,传统家庭结构在当代发生了变化。

最明显的变化,是由以往的子女成群减少为“一家一个蛋”,即独生子女。尤其是近一二十年,独生子女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舆论反映独生子女自私、冷漠。实际情形是否如此我没有做调查,只想从孔子的“推爱”角度做一个分析。若说独生子女的确自私冷漠,那么其一,由于自小没有兄弟姐妹一同长大,不懂得相互之间照拂、爱护,因而不能将兄弟之爱推及朋友同学;其二,由于父母亲大多对唯一的孩子溺爱,使其过于放任,亲子之爱极不平衡,使他在敬爱长辈上也难以推爱。果真如此,则孝悌皆不足,若说自私冷漠,也是可以理解的了。然而有相反的观点。其一,爱是发自本心的,如若从小没有兄弟姐妹可爱,便自然而然将这种兄弟之爱泛化到朋友同学之中,因而独生子女并不自私冷漠;其二,真正溺爱的父母亲未必很多,就算溺爱,也不至于违背父子伦常,因而尊长之爱并不缺乏。

依我所见,身边独生子女并不冷漠自私,因而我更认同后一种观点。无论如何,孝悌作为伦理根本,至关重要。但也并...

求论语的读书笔记

《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延伸阅读:

少儿读物《论语》读书笔记孔夫子的《论语》语言艰深,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只知道《论语》是一本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其它的一概不知。即使人们常说:半部《论语》,行天下。但是以前我对它一点也不感兴趣...

论语读书笔记600字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

论语读书笔记3000字上了近一个学期的“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课,我觉得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并且真正发自内心的领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对任何一部古代佳作都很感兴趣,但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中我体...

论语读书笔记400论语读书笔记400(一) 有句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别说半部论语了,就单单几则论语就告诉了我做人与学习的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着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

论语读书笔记400字论语读书笔记400字(一) 近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学生忙者摘抄《论语》,交谈中还时不时说几句子曰、诗曰。究其原因,原来是教授《语言与文化》的姚丽华老师布置了作业全篇抄写《...

论语读书笔记500字论语读书笔记500字】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

论语的读书笔记300字论语的读书笔记300字】 《论语》是二千多年前孔子及其门徒们的言行被记录后编成的一本书。曾经在中国的私塾教诲史上施展过重要浸染,与《孟子》、《诗经》等一路为讲义,由私...

论语第每章的读书笔记学而第一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开篇讲学。即便《论语》一书并无体系可言,这第一章总也有讲究的,理应由大体可以提挈纲领的...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