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笔记心得

山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

11月29日 编辑 fanwen51.com

[科学发展旱作农业普惠干旱山区群众]科学发展旱作农业 普惠干旱山区群众 **县全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 2008年6月18日,全国地膜玉米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现场会在**县召开,来自10个省区的70多名代表实地观摩了该县的全...+阅读

日前,国家实行义务教育新机制,对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用全免后,政府教育投资增大,如何优化山区农村教育资源?笔者结合**县的教育实际情况,就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简称“新机制改革资金”)的拨付、管理、使用情况及资源科学整合进行探讨。

一、农村教育现状令人堪忧,教育发展受限制**县

地处武陵山区腹部,是一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少数民族县。全县7乡2镇和一个副县级经济开发区,共计204个村,是一个富有民族传统教育的县。**县地处武陵山区腹部,是一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少数民族县,总人口22.02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70.9%。1983年被定为苏区县,1986年、1994年两轮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996年被定为湖北省12个特困县之一,2002年被定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首批星火西进科技示范县,是农业部8个定点扶贫县之一。近几年来,**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一主三化”方向和实施“六大一强”战略,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机遇,全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19亿元(2000年价),实现财政收入1.12亿元,人均gdp为7358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202元。**县是一个富有民族传统教育的县。全县103所中小学中,有农村寄宿制学校56所,其中,普通高中二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所,小学37所,初级中学7所,九年制学校9所(民办1所),约占全县农村中小学总数的54.4%;在全县33023名中小学生中,有寄读学生18492人,占全县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63%。全县教职工1906人,另有“资教”、“特岗”教师217人。目前全县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96.3%;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国家“普九”验收标准。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

(一)学校布局不合理,趋向城镇化。以前“普九”强化村级乡级学校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现“普九债务”新名词,造成目前各个学校举债办学,滞后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向城镇化发展,过去“普九”花钱建起的学校,现在很多村小成了管理区办公场所,有的学校是人去楼空,造成不少教育资源的浪费,由以前的“定点式学校”到“流动式学校”,由过去学生跟着学校走到现在学校跟着学生跑,造成少数孩子上学难。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计生观念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多子多福”到“独子培训”,有的乡村一年生育不到10例孩子,加之现代年轻人的生育观也发生改变,大多年轻人三十左右才要孩儿,随着大多农业人员进城镇务工,边远山区学校生源日趋减少,有的村一年生育不到3至5名学生,形成由以前的一村一所小学到现在的几个村供一个小学,还仍装不满教室,大量的农村生源进入城区,城镇学校由此长出了“超大班”,多的一个班80人至100人,少的有80人以上,造成师资力量和学科配套的配置难。**城区仅有1所高中1所初中、1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和3所幼儿园,规划扩大城区教学规模,以满足进城学生所需,又都存在现有周边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使得城区学校的搬迁扩展投入过大而无法实现。

(二)教育质量不高,优质教育资源大量外流。

1、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日趋老龄化,知识结构单一。教师队伍老化,青黄不接。从**教师队伍来看,平均年龄40岁以上,大多数教师是

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还有大部分教师是

六、七十年代民办教师到八十代年由民代转公,不少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59岁还站在讲台上。不少教师年老多病,无钱治疗,在乡下也只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有教师是“半边腿”,上课在教室,下课在田间,知识老化不全面,致使教育水平不高。

2、教师队伍素质不强,待遇偏低,激励机制不健全。新补充的教师、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从初中择优调入的教师短期内不能形成长为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现有教师的知识更新不及时,课堂与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与能力较差,无法适应新课程和当代学生的要求,课堂设计与教学安排基本上是面向整个班级,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缺乏研究,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同时由于教师待遇偏低,激励机制不灵活,致使不少年轻优师外流,**县每年要外流5到10名优秀教师,据统计近5年县内的骨干优秀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离开教师岗位的就有44名。另外受社会不良影响,少部分教师见利忘义,违规违纪,上课不认真讲课,放学后要求学生再补课,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学生不欢迎,家长不满意。这些因素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教育人才难进的恶性循环。

3、学科结构不合理,提高教育质12全文查看量难。据调查全县在计算机、理化生、科学、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至少缺乏专任教师158名,如“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燕子民族学校初中部14个班仅有5名英语教师、3名物理教师和2名生物教师,有的学校根本就无法开全所有学科,致使学生知识不全面,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三)保育寄宿制学校覆盖不全,条件不能满足学生所需。

1、

全县在国家国债项目的支持下,已建有农村寄宿制学校56所,按全县教育布局调整规划,至少还需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9所。----教育发展资金不足,顾此失彼事难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教育投资成本增大,虽然《教育义务法规定》政府财政5%优先发展教育,但教育资金还是严重不足。**县2007年度全县共安排新机制改革资金924万元,其中:中央579万元,省级183万元,县级财政配套的162万元,学校建设投入大、学校现代教育配置较多,几十上百万元的经费只能用于学校修修补补。如**县实验中学就负债高达300万元,全县负债高达1900余万元,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后,自身没有其它的收入来源,债务偿还没来源,教育发展更是纸上谈兵。----生源分配不合理,趋向城镇化。在知识与市场经济的社会今天,人们的计生观念发生彻底改变,由以前的“多子多福”到“独子培训”,有的乡村一年生育不到10例孩子,加之现代年轻人的生育观也发生改变,大多年轻人三十左右才要孩儿,随着大多农村人进城镇务工,造成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源极少,形成由以前的一村一所小学到现在的几个村供一个小学,还仍装不满教室,城镇学校就长出了“超大班”,多的一个班80人至100人,少的有70人以上。----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自然减少。以前“普九”强化村级乡级学校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现“普九债务”新名词,造成目前各个学校举债办学,滞后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向城镇化发展,过去“普九”花钱建起的学校,现在很多村小成了管理区办公场所,有的学校是人去楼空,不少教育资源浪费掉,由以前的“定点式学校”到“流动式学校”,由过去学生跟着学校走到现在学校跟着学生跑,造成少数孩子上学难。----资金杯水车薪,顾此失彼事难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教育投资成本增大,虽然《教育义务法规定》政府财政5%优先发展教育,但教育资金还是严重不足。学校建设投入大、学校配置多、教师福利高,几十上百万元的金费只能用于学校小敲小打。**县实验中学负债400万元,学校仅此一点办公经费,教师待遇难于落实,至使一些教师不专心教学,热心补课。资金投入成了学校发展最大障碍。如**县2007年度全县共安排新机制改革资金924万元,其中:中央579万元,省级183万元,县级财政配套的162万元,学校要用资金太多,县级财政政难于解决。----教师队伍老化,知识结构单一。教师队伍老化,青黄不接。从**教师队伍来看,平均年龄40岁以上,大多数教师是

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还有大部分教师是

六、七十年代民办教师到八十代年由民代转公,不少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59岁还站在讲台上。不少教师年老多病,无钱治疗,在乡下也只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有教师是“半边腿”,上课在教室,下课在田间。山区教师待低,劳酬不均,不少年轻优师外流,**县每年要外流5到10名优秀教师。加上社会不良影响,少部分教师见利忘义,违规违纪。教师再教育不够,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课堂与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与能力较差,无法适应新课程和当代学生的要求;课堂设计与教学安排基本上是面向整个班级,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缺乏研究,教学质量低下,学生不欢迎,家长不满意。

三、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保证公平教育思考----合理布局学校,优化学校结构。本着“小学相对集中、初中形成规模、优化资源配置”的思路,按照“入学率不降低,辍学率不上升,农民负担不增加”的原则,根据乡镇(开发区)的人口规模、出生人口趋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每个乡镇建设好1所寄宿制初中、2到3所寄宿制完全小学;打破行政区划,以空间地域就近撤并边远农村小学,取消现有的教学点。规控城区学校建设用地,调整优化城区学校现有格局,每县建重点办好一所高中、城镇初中、小学,形成城乡一体学校布局。逐步实现中小学布局由数量型向规模质量型转变,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全面促进我州教育事业的快速稳步发展。----资金重点投放,培植重点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实行新机制后,实行校财局管,学校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办学经费单靠政府拨款尚有缺口,教师单靠上级指派难如人意,热点学校人满为患,薄弱学校生源不足……要求各级党政解放思想,用经营企业的理念经营学校。一是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资金的相关政策,做到在政策的有效执行不打折扣。二是加强对新机制改革资金的有效管理、分配和使用。在管理上建立健全了严格的内控制度,从而保证新机制改革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在资金使用上做到层层把关,严格审查,公示公开。三是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收费行为,严格执行各项收费政策和标准。特别是按国家政策规定从2007年秋季起我省农村中小学生免费使用国家教科书后,补助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费也已全部按标准补助到位,此举深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同时也体现了党的惠民政策在我县落到了实处。四是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拨付,足额发放,没有任何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保证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新机制改革资金得到了规范管理,有效使用,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就**县来说,农村税费改革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0%,主要用于弥补学校公用经费不足、改造中小学危房、 偿还“普九”债务等,每年预算专项经费6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设施的维修和更新及中小学理科实验室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每年预算专项经费30万元用于全县教师培训;足额征收“三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县财政继续按照中学生每年15元、小学生每年12元的标准,预算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每年预算专并全额拨付教育部门安排使用。县财政按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额的5%安排优先发展教育专项资金,解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高中教育多元投入体制。通过立项、对口支援、招商引资等办法筹措高中项目建设资金。县发改局、财政局、教育局要加大对高中教育项目、资金、政策的争取与支持力度,全力扶持高中学校发展。高中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财政资金、上级项目资金及学校自筹资金主要用于教学用房和设施配套;学生宿舍、食堂和其他服务设施以学校建设为主,适当吸纳民间资本辅助建设。积极鼓励和争取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对高中教育的捐赠,允许捐资人在校内冠名建筑,捐赠个人享受国家和省、州有关优惠政策。设立高考突出贡献奖,对高考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和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更新教师队伍,加强后续教育。根据有关政策,合理核定教师编制,及时补充中小学教师。县教育局要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按权限归口管理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和交流,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和校长聘任制,逐步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合理高效的用人机制。 编办、教育局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生源及学校布局变化等情况定期调整学校教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各类在编不在岗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完善城区学校编制管理办法,按照“有编则进、无编则出、优进劣出、末位淘汰”的原则,建立管理规范机制。采取“退一补一”的办法,每年补充一批中小学教师,逐步解决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科结构不配套等问题。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落实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实施“安居工程”,逐步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真情关心教师疾苦,建立教师定期体检制度;设立边远高寒地区教师津贴,对长期在边远高寒地区工作的教师每月给予100元至200元的生活补贴;鼓励重点大学毕业生到山区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实行重点大学毕业生到山区县高中任教每月发给500元的山区津贴,硕士研究生每月发给1000元津贴,教育硕士享受重点大学毕业生待遇的优惠政策,在一定时期内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实施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在落实相关教师待遇政策的基础上,对公办高中校长实行年薪加高考奖薪金制度,对公办中小学校长(含幼儿园园长)实行基本工资加岗位津贴制度,对重点中学校长用高薪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对高中一线教师和非教学人员实行学校绩效结构工资制度;分层次完善班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高学历和高学位人才津贴以及边远艰苦地区教师补贴制度,每年表彰一次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鼓励教师到农村任教,凡到农村边远学校任教的骨干教师给予特殊补贴;打破城乡学校职数界限,以县教育系统为单位落实好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完善教师工资发放及社会保障长效机制。坚持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由县统一管理、县财政统一发放的制度,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及时按月足额拨付到教师个人账户;教师住房公积金、医疗、社会保险按政策规定除个人负担部分外,其余部分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县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全县教育工作的统筹、决策和管理,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乡镇人民政府要切实肩负起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关爱贫困及留守学生,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师生合法权益及学校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筹措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等重要责任;县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乡镇教育教学业务指导与管理,促进基础教育稳定、协调、持续发展,逐步完善“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保育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体系,全面改善学校生活设施和教学设施,满足师生教学生活基本需要,学校建设和内部管理日臻完善,努力创建人民满意的教育。12全文查看日前,国家实行义务教育新机制,对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用全免后,政府教育投资增大,如何优化山区农村教育资源?笔者结合**县的教育实际情况,就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简称“新机制改革资金”)的拨付、管理、使用情况及资源科学整合进行探讨。

一、农村教育现状令人堪忧,教育发展受限制**县

地处武陵山区腹部,是一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少数民族县。全县7乡2镇和一个副县级经济开发区,共计204个村,是一个富有民族传统教育的县。**县地处武陵山区腹部,是一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少数民族县,总人口22.02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70.9%。1983年被定为苏区县,1986年、1994年两轮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996年被定为湖北省12个特困县之一,2002年被定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首批星火西进科技示范县,是农业部8个定点扶贫县之一。近几年来,**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一主三化”方向和实施“六大一强”战略,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机遇,全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2007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19亿元(2000年价),实现财政收入1.12亿元,人均dp为7358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202元。**县是一个富有民族传统教育的县。全县103所中小学中,有农村寄宿制学校56所,其中,普通高中二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所,小学37所,初级中学7所,九年制学校9所(民办1所),约占全县农村中小学总数的54.4%;在全县33023名中小学生中,有寄读学生18492人,占全县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的63%。全县教职工1906人,另有“资教”、“特岗”教师217人。目前全县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96.3%;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国家“普九”验收标准。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

(一)学校布局不合理,趋向城镇化。以前“普九”强化村级乡级学校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现“普九债务”新名词,造成目前各个学校举债办学,滞后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向城镇化发展,过去“普九”花钱建起的学校,现在很多村小成了管理区办公场所,有的学校是人去楼空,造成不少教育资源的浪费,由以前的“定点式学校”到“流动式学校”,由过去学生跟着学校走到现在学校跟着学生跑,造成少数孩子上学难。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计生观念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多子多福”到“独子培训”,有的乡村一年生育不到10例孩子,加之现代年轻人的生育观也发生改变,大多年轻人三十左右才要孩儿,随着大多农业人员进城镇务工,边远山区学校生源日趋减少,有的村一年生育不到3至5名学生,形成由以前的一村一所小学到现在的几个村供一个小学,还仍装不满教室,大量的农村生源进入城区,城镇学校由此长出了“超大班”,多的一个班80人至100人,少的有80人以上,造成师资力量和学科配套的配置难。**城区仅有1所高中1所初中、1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和3所幼儿园,规划扩大城区教学规模,以满足进城学生所需,又都存在现有周边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使得城区学校的搬迁扩展投入过大而无法实现。

(二)教育质量不高,优质教育资源大量外流。

1、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日趋老龄化,知识结构单一。教师队伍老化,青黄不接。从**教师队伍来看,平均年龄40岁以上,大多数教师是

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还有大部分教师是

六、七十年代民办教师到八十代年由民代转公,不少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59岁还站在讲台上。不少教师年老多病,无钱治疗,在乡下也只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有教师是“半边腿”,上课在教室,下课在田间,知识老化不全面,致使教育水平不高。

2、教师队伍素质不强,待遇偏低,激励机制不健全。新补充的教师、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从初中择优调入的教师短期内不能形成长为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现有教师的知识更新不及时,课堂与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与能力较差,无法适应新课程和当代学生的要求,课堂设计与教学安排基本上是面向整个班级,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缺乏研究,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同时由于教师待遇偏低,激励机制不灵活,致使不少年轻优师外流,**县每年要外流5到10名优秀教师,据统计近5年县内的骨干优秀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离开教师岗位的就有44名。另外受社会不良影响,少部分教师见利忘义,违规违纪,上课不认真讲课,放学后要求学生再补课,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学生不欢迎,家长不满意。这些因素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教育人才难进的恶性循环。

3、学科结构不合理,提高教育质[]量难。据调查全县在计算机、理化生、科学、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至少缺乏专任教师158名,如“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燕子民族学校初中部14个班仅有5名英语教师、3名物理教师和2名生物教师,有的学校根本就无法开全所有学科,致使学生知识不全面,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三)保育寄宿制学校覆盖不全,条件不能满足学生所需。

1、

全县在国家国债项目的支持下,已建有农村寄宿制学校56所,按全县教育布局调整规划,至少还需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9所。----教育发展资金不足,顾此失彼事难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教育投资成本增大,虽然《教育义务法规定》政府财政5%优先发展教育,但教育资金还是严重不足。**县2007年度全县共安排新机制改革资金924万元,其中:中央579万元,省级183万元,县级财政配套的162万元,学校建设投入大、学校现代教育配置较多,几十上百万元的经费只能用于学校修修补补。如**县实验中学就负债高达300万元,全县负债高达1900余万元,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后,自身没有其它的收入来源,债务偿还没来源,教育发展更是纸上谈兵。----生源分配不合理,趋向城镇化。在知识与市场经济的社会今天,人们的计生观念发生彻底改变,由以前的“多子多福”到“独子培训”,有的乡村一年生育不到10例孩子,加之现代年轻人的生育观也发生改变,大多年轻人三十左右才要孩儿,随着大多农村人进城镇务工,造成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源极少,形成由以前的一村一所小学到现在的几个村供一个小学,还仍装不满教室,城镇学校就长出了“超大班”,多的一个班80人至100人,少的有70人以上。----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自然减少。以前“普九”强化村级乡级学校建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出现“普九债务”新名词,造成目前各个学校举债办学,滞后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向城镇化发展,过去“普九”花钱建起的学校,现在很多村小成了管理区办公场所,有的学校是人去楼空,不少教育资源浪费掉,由以前的“定点式学校”到“流动式学校”,由过去学生跟着学校走到现在学校跟着学生跑,造成少数孩子上学难。----资金杯水车薪,顾此失彼事难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教育投资成本增大,虽然《教育义务法规定》政府财政5%优先发展教育,但教育资金还是严重不足。学校建设投入大、学校配置多、教师福利高,几十上百万元的金费只能用于学校小敲小打。**县实验中学负债400万元,学校仅此一点办公经费,教师待遇难于落实,至使一些教师不专心教学,热心补课。资金投入成了学校发展最大障碍。如**县2007年度全县共安排新机制改革资金924万元,其中:中央579万元,省级183万元,县级财政配套的162万元,学校要用资金太多,县级财政政难于解决。----教师队伍老化,知识结构单一。教师队伍老化,青黄不接。从**教师队伍来看,平均年龄40岁以上,大多数教师是

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还有大部分教师是

六、七十年代民办教师到八十代年由民代转公,不少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59岁还站在讲台上。不少教师年老多病,无钱治疗,在乡下也只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有教师是“半边腿”,上课在教室,下课在田间。山区教师待低,劳酬不均,不少年轻优师外流,**县每年要外流5到10名优秀教师。加上社会不良影响,少部分教师见利忘义,违规违纪。教师再教育不够,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课堂与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与能力较差,无法适应新课程和当代学生的要求;课堂设计与教学安排基本上是面向整个班级,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缺乏研究,教学质量低下,学生不欢迎,家长不满意。

三、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保证公平教育思考----合理布局学校,优化学校结构。本着“小学相对集中、初中形成规模、优化资源配置”的思路,按照“入学率不降低,辍学率不上升,农民负担不增加”的原则,根据乡镇(开发区)的人口规模、出生人口趋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每个乡镇建设好1所寄宿制初中、2到3所寄宿制完全小学;打破行政区划,以空间地域就近撤并边远农村小学,取消现有的教学点。规控城区学校建设用地,调整优化城区学校现有格局,每县建重点办好一所高中、城镇初中、小学,形成城乡一体学校布局。逐步实现中小学布局由数量型向规模质量型转变,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全面促进我州教育事业的快速稳步发展。----资金重点投放,培植重点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实行新机制后,实行校财局管,学校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办学经费单靠政府拨款尚有缺口,教师单靠上级指派难如人意,热点学校人满为患,薄弱学校生源不足……要求各级党政解放思想,用经营企业的理念经营学校。一是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资金的相关政策,做到在政策的有效执行不打折扣。二是加强对新机制改革资金的有效管理、分配和使用。在管理上建立健全了严格的内控制度,从而保证新机制改革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在资金使用上做到层层把关,严格审查,公示公开。三是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收费行为,严格执行各项收费政策和标准。特别是按国家政策规定从2007年秋季起我省农村中小学生免费使用国家教科书后,补助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补助费

延伸阅读:

建设山区现代文明法院的思考建设山区现代文明法院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了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有机统一体。司法文明作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司法领域的存在方式,...

山区农业县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山区县如何充分利用国家的良好政策...

山区贫困县人才流失原因人才流失原因何在?经济落后,发展速度缓慢,是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县属山区贫困县,经济发展滞后,缺乏育才、引才的实力和舞台,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致使人才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

浅谈山区群众性舞蹈活动中的“喜”与“忧”浅谈山区群众性舞蹈活动中的“喜”与“忧” 舞蹈,是人们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一种以美化的人体动作为手段,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活动,抒发人的内心感情,表达人...

山区县实施人才资源开发建议一、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新理念。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资源当作是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资源,将吸引人、培养人、用好人作为第一要务,营造...

只有大力解放思想,山区才有发展!时不待我,只争朝夕!在过去近30年经济发展中,我们梅州的经济发展走得比较缓慢,与珠江三角洲相比,已经落后了一大截。今天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与鼓舞下,我们梅州人将解放思想、...

山区县人才引进难成因一、现状堪忧 XX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全县人口48.87万,面积5110平方公里,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属国家级贫困山区县。近几年来XX县县委、县政府逐步认识到人才对发展山区经济、促进...

大学生山区助教心得体会我对山区的认识是从贺家坡乡的杨家凹开始的。为了支持我们的活动,县里专门派车接送我们,协助我们的工作。对我来说,两个月前玩过山车时游客们的尖叫声还回荡在耳边,今天我们就坐...

视家长为教育资源每一位家长都可能是一本阅历丰富的书,家长具有不同的职业、经历、爱好、特长、视点,这就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学年开始的时候,教师就要询问家长是否愿意成为孩子们...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