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迫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接踵而至,并且呈现出多发性、复杂性的特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正是人均国内生...+阅读
文章标题:国际关系: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领域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和延伸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国际关系的生成,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和延伸。[找文章到☆()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厂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被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在其《资本论》及其手稿和:口信中,蕴含着其观察国际资本主义的总观点。他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经济体系,是“具有国际的性质”(《资本论》第1卷第83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的国际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9页,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集》第18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是由两个互相联系的区域构成的,中心区是工业区是“资本主义的母国。”(《资本论》第l卷第56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外围区是农业区,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中心区通过征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8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与资本输出(《资本论》第3卷第653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等方式转移和派生出来的,是为中心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服务的。它带有依附性、从属性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8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这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不是平等互利的,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本质。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在这里所说的分工,并不是通常所说的以国家划分的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
我们认为,马克思这一中心区、外围区的理论同样适用于以国家划分的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无论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还是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无论是过去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关系,还是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都是如此。通常我们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时,多半是以一个国家内部的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其实,国际关系,这一人类社会生活的特殊领域,也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运动所支配的,不过其表现形态与一个国家内部的矛盾运动有所区别而已。
我们通过对国际关系这一特殊领域内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就可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从当时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最初是资本主义母国——宗主国)向外(向国际社会)扩张和延伸的,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资本主义大国的兴衰,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张的手法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际社会根源,可以了解全球化(主要是经济、金融,科技)的实质,可以了解在国际关系中大国政治框架的发展变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全球化这一发展经济的历史机遇,而又抵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中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摆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二、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领域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资产阶级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国际关系既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和延伸,那么,它必然将这一基本矛盾带人国际社会,不同的是它主要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表现形态。资本主义将其带入国际关系,其表现形态如何呢?
先看国际生产力。第一是生产力布局的不均衡。无论从过去的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看,前者占有先进的生产力(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而后者则生产力较落后(: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缺乏资金和技术、劳动者素质差);第二是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在这方面,过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者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又占有优势,而且这里还存在着商品、资金、技术的广大市场;第三是生产力加速度发展与“两个不均衡”的关系就直接表现为国际分工的矛盾,这就涉及国际生产关系。
再看国际生产关系。张闻天同志在1963年写的《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问题》中提出了生产关系包括两 12全文查看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直接表现为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即人们为了进行生产,依照生产技术状况和需要而形成的生产分工和协作关系,包括多个社会的商品交换关系,这类生产关系叫做一般的生产关系。它具有永久性(或继承性)和易变性(或灵活性)。二是特殊的生产关系,即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关系。具体表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中。这类
生产关系具有暂时性(历史性)和相对稳定性(保守性)(鲁从明:《马克思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学习张闻天同志{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经济日报》2000年8月29日版。L没有脱离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国际生产关系是由国际生产力决定的,这就包含生产关系两重性这两个方面。
生产社会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即直接表现为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它是世界各国依照生产技术状况和需要而形成的国际生产分工和协作关系。经济全球化,主要是通过世界市场资源(商品、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流动实现的。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不断加深,这体现为世界市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扩大。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从整体上、长远上看有着促进作用,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对国际分工提供了专业化的机会,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提供了国家之间传播现代工业技术和设备的机制,使得国际贸易、国际劳动分工、专业化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世界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它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给国家经济增长以巨大刺激,而该国经济增长,又通过对外国商品、资本、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数以万计的跨国公司以及纵横交错内外联系的经济渠道编织成一张全球性的巨网,世界各国、各地区都被网罗在内。世界经济真正成了一个不可分的全球性整体,各国经济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一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而且要依托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生产社会化带人国际关系的积极效应。这也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难得的机遇。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带入国际关系的另一方面——即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中,宗主国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在生产力布局中的优势以及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国际性等,通过不平等贸易和资本输出等手段,一方面为自己聚集大量财富,另一方面造成欠发达国家的贫困。这是由于:
①不合理分工体系的存在。发达国家垄断高科技工业生产,发展中国家则作为它们的原料、低级工业品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这样发达国家就获得了高科技垄断利润,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②不合理国际贸易体系的存在。在帝国主义时期,依靠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及殖民地,发达国家经济规模和科技实力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规模效益和科技的高附加值,使得国际贸易利润滚滚流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及利润则日趋萎缩。据统计,全世界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由20年前的0.8%—F降到0.4%。
③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存在。发达国家以高价资本对发展中国家低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得资本在和劳动力及原料的对抗中,占据越来越有利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劳动力价格则大幅下跌。同时,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巧取豪夺。由于马太效应,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愈来愈富,发展中国家愈来愈穷。这就是说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又是严峻的挑战。
三、由此生发的理论断想
生产关系是社会层次结构的重要层面,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中介。正如没有脱离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一样,同样,也没有脱离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国内的上层建筑,是资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入国际社会,不可避免地它也要将资产阶级政治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带人国际社会。这就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确切地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的扩张和延伸。
扩张是资本主义的本性,它是由资产阶级追求高额利润的贪欲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向外扩张,首先表现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征服和资本输出。即将炮舰政策、政治欺诈和经济侵略(应该说还有西方文化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等文化因素)的交替使用或结合使用来实现的。其表现形式为恃强凌弱、以富压贫、以大欺小。
去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要求,“坚持用全球战略眼光观察和谋划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矛盾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相互规定,全球化就象一个有着巨大吸力的时空隧道,将各民族国家的发展都囊括其中,换言之;每个国家的发展都不是脱离世界体系的孤立过程。比如,人民币升值问题,就不仅仅是中国内部的金融问题,在加入WTO背景下,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种种压力,金融背后是政治,是国家利益,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世界民族国家体制衍生于1648年确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一体系现在是否进入转型期,引发这一转型的根据在哪里?我们能否充分把握这一转型赋予中国的宝贵战略空间,在21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大有作为。
《国际关系: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领域》 12全文查看文章标题:国际关系: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领域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和延伸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国际关系的生成,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和延伸。[找文章到☆()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厂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被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在其《资本论》及其手稿和:口信中,蕴含着其观察国际资本主义的总观点。他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经济体系,是“具有国际的性质”(《资本论》第1卷第83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的国际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9页,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集》第18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是由两个互相联系的区域构成的,中心区是工业区是“资本主义的母国。”(《资本论》第l卷第56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外围区是农业区,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中心区通过征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8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与资本输出(《资本论》第3卷第653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等方式转移和派生出来的,是为中心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服务的。它带有依附性、从属性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8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这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不是平等互利的,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本质。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在这里所说的分工,并不是通常所说的以国家划分的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
我们认为,马克思这一中心区、外围区的理论同样适用于以国家划分的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无论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还是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无论是过去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关系,还是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都是如此。通常我们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时,多半是以一个国家内部的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其实,国际关系,这一人类社会生活的特殊领域,也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运动所支配的,不过其表现形态与一个国家内部的矛盾运动有所区别而已。
我们通过对国际关系这一特殊领域内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就可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从当时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最初是资本主义母国——宗主国)向外(向国际社会)扩张和延伸的,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资本主义大国的兴衰,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张的手法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际社会根源,可以了解全球化(主要是经济、金融,科技)的实质,可以了解在国际关系中大国政治框架的发展变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全球化这一发展经济的历史机遇,而又抵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中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摆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二、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领域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资产阶级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国际关系既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和延伸,那么,它必然将这一基本矛盾带人国际社会,不同的是它主要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表现形态。资本主义将其带入国际关系,其表现形态如何呢?
先看国际生产力。第一是生产力布局的不均衡。无论从过去的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看,前者占有先进的生产力(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而后者则生产力较落后(: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缺乏资金和技术、劳动者素质差);第二是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在这方面,过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者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又占有优势,而且这里还存在着商品、资金、技术的广大市场;第三是生产力加速度发展与“两个不均衡”的关系就直接表现为国际分工的矛盾,这就涉及国际生产关系。
再看国际生产关系。张闻天同志在1963年写的《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问题》中提出了生产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直接表现为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即人们为了进行生产,依照生产技术状况和需要而形成的生产分工和协作关系,包括多个社会的商品交换关系,这类生产关系叫做一般的生产关系。它具有永久性(或继承性)和易变性(或灵活性)。二是特殊的生产关系,即一定社会形态中的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关系。具体表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中。这类
生产关系具有暂时性(历史性)和相对稳定性(保守性)(鲁从明:《马克思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学习张闻天同志{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经济日报》2000年8月29日版。L没有脱离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国际生产关系是由国际生产力决定的,这就包含生产关系两重性这两个方面。
生产社会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即直接表现为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它是世界各国依照生产技术状况和需要而形成的国际生产分工和协作关系。经济全球化,主要是通过世界市场资源(商品、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流动实现的。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不断加深,这体现为世界市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扩大。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从整体上、长远上看有着促进作用,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对国际分工提供了专业化的机会,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提供了国家之间传播现代工业技术和设备的机制,使得国际贸易、国际劳动分工、专业化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世界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它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给国家经济增长以巨大刺激,而该国经济增长,又通过对外国商品、资本、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数以万计的跨国公司以及纵横交错内外联系的经济渠道编织成一张全球性的巨网,世界各国、各地区都被网罗在内。世界经济真正成了一个不可分的全球性整体,各国经济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的组成部分。在这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一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立足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而且要依托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生产社会化带人国际关系的积极效应。这也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难得的机遇。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带入国际关系的另一方面——即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中,宗主国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在生产力布局中的优势以及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国际性等,通过不平等贸易和资本输出等手段,一方面为自己聚集大量财富,另一方面造成欠发达国家的贫困。这是由于:
①不合理分工体系的存在。发达国家垄断高科技工业生产,发展中国家则作为它们的原料、低级工业品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这样发达国家就获得了高科技垄断利润,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②不合理国际贸易体系的存在。在帝国主义时期,依靠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及殖民地,发达国家经济规模和科技实力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规模效益和科技的高附加值,使得国际贸易利润滚滚流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及利润则日趋萎缩。据统计,全世界48个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由20年前的0.8%—F降到0.4%。
③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存在。发达国家以高价资本对发展中国家低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得资本在和劳动力及原料的对抗中,占据越来越有利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劳动力价格则大幅下跌。同时,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巧取豪夺。由于马太效应,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愈来愈富,发展中国家愈来愈穷。这就是说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又是严峻的挑战。
三、由此生发的理论断想
生产关系是社会层次结构的重要层面,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中介。正如没有脱离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一样,同样,也没有脱离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国内的上层建筑,是资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入国际社会,不可避免地它也要将资产阶级政治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带人国际社会。这就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确切地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的扩张和延伸。
扩张是资本主义的本性,它是由资产阶级追求高额利润的贪欲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向外扩张,首先表现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征服和资本输出。即将炮舰政策、政治欺诈和经济侵略(应该说还有西方文化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等文化因素)的交替使用或结合使用来实现的。其表现形式为恃强凌弱、以富压贫、以大欺小。
去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要求,“坚持用全球战略眼光观察和谋划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矛盾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相互规定,全球化就象一个有着巨大吸力的时空隧道,将各民族国家的发展都囊括其中,换言之;每个国家的发展都不是脱离世界体系的孤立过程。比如,人民币升值问题,就不仅仅是中国内部的金融问题,在加入WTO背景下,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种种压力,金融背后是政治,是国家利益,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世界民族国家体制衍生于1648年确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一体系现在是否进入转型期,引发这一转型的根据在哪里?我们能否充分把握这一转型赋予中国的宝贵战略空间,在21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大有作为。
《国际关系: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领域》文章标题:国际关系: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领域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和延伸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国际关系的生成,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和延伸。[找文章到☆()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厂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被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在其《资本论》及其手稿和:口信中,蕴含着其观察国际资本主义的总观点。他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经济体系,是“具有国际的性质”(《资本论》第1卷第83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的国际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9页,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集》第18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是由两个互相联系的区域构成的,中心区是工业区是“资本主义的母国。”(《资本论》第l卷第56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外围区是农业区,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中心区通过征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8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与资本输出(《资本论》第3卷第653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等方式转移和派生出来的,是为中心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服务的。它带有依附性、从属性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8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这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不是平等互利的,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本质。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在这里所说的分工,并不是通常所说的以国家划分的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
我们认为,马克思这一中心区、外围区的理论同样适用于以国家划分的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无论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还是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无论是过去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关系,还是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都是如此。通常我们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时,多半是以一个国家内部的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其实,国际关系,这一人类社会生活的特殊领域,也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运动所支配的,不过其表现形态与一个国家内部的矛盾运动有所区别而已。
我们通过对国际关系这一特殊领域内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就可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从当时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最初是资本主义母国——宗主国)向外(向国际社会)扩张和延伸的,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资本主义大国的兴衰,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张的手法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际社会根源,可以了解全球化(主要是经济、金融,科技)的实质,可以了解在国际关系中大国政治框架的发展变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全球化这一发展经济的历史机遇,而又抵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中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摆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二、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领域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资产阶级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国际关系既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和延伸,那么,它必然将这一基本矛盾带人国际社会,不同的是它主要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表现形态。资本主义将其带入国际关系,其表现形态如何呢?
先看国际生产力。第一是生产力布局的不均衡。无论从过去的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看,前者占有先进的生产力(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而后者则生产力较落后(: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缺乏资金和技术、劳动者素质差);第二是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在这方面,过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者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又占有优势,而且这里还存在着商品、资金、技术的广大市场;第三是生产力加速度发展与“两个不均衡”的关系就直接表现为国际分工的矛盾,这就涉及国际生产关系。
再看国际生产关系。张闻天同志在1963年写的《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问题》中提出了生产关系包括两 12全文查看
延伸阅读:
小学班主任如何解决学生间的矛盾在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往往会因为某些小事引起学生之间的摩擦或者纠纷,造成关系紧张,加之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受到父母过度保护,个别家长对孩子不能进行...
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在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
《矛盾论》读书笔记一口气读完了毛主席的《矛盾论》。领略到了伟人的风范,感受了伟人的思想的深刻和缜密,也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文章深刻的介绍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
矛盾论读后感近段时间,我阅读了毛泽东主席所著的《矛盾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抗战极为艰苦的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错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
矛盾子夜读后感矛盾子夜读后感 (一) 《子夜》这部小说是茅盾为了驳斥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三种观点,他运用科学的理论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解与分析,驳斥了托派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
正确认识现实矛盾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切实有效地处理当前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着力化解一些不和谐因素。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
矛盾论读后感1500字我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时就接触到了矛盾这个主题的学习,再早一些,小学就学过《自相矛盾》这篇课文,前一段时间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初读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
矛盾论读后感2500字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来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
矛盾论读后感2000字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后来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