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文章标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阅读
文章标题: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这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党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切实提高领导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
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要求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这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表述,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明确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显然,这是对“和谐社会”特征的总体概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内涵主要包括:这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物质财富相对宽裕;这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和矛盾得到有效调节,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得到有效整合;这是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通过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使有着不同利益和要求的群体和个人各得其所,和睦相处;这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利制度化、法律化,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这些要素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作出的思考,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定位,是党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科学决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处于起飞阶段。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特殊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期,充满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调整、冲撞,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凸显。党的领导必须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行业、阶层、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从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人际关系、资源配置、阶层结构的协调与冲突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目标提出来,并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这正是我们党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出的正确选择。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领导,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基础性工程,包括人的素质提高,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组织的协调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社会基础。党的领导是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以建设性的方式承担着发展经济、治理国家的责任,以赢得人民的信任。党的十六大庄严宣告:“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按照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目标,这是一个从小康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执政能力加以提出,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解决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公平正义、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呈现。构建社会主义和 12全文查看谐社会,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通过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并进而推
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党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切实提高领导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其一,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全面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基础性工程,党员干部队伍的个体素质及其能力架构,直接影响党的领导水平、领导能力。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首先,党员干部应该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两个务必”,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其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加强党的领导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良性机制。在当前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民主机制,通过公开选拔或投票表决,让优秀的、人民群众拥护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采取职务或级别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领导干部的发展空间,让更多的优秀领导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保证领导干部在一定时期内的任职、辞职或更换制度化。这些对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领导干部要增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青年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艺术等各种知识,使自己的视野不断开阔,思辨能力、洞察能力、分析能力不断增强,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
其二,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重点,切实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点和三大基本特征,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主体结构。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根本目标是完全统一的。党的领导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从治理国家来讲,政府是主导;从管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是主力。
为此,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透明的、廉洁的公共行政部门,依法治理,为全体公民提供高效率的服务,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二要大力扶持社会组织。通过发展完善社会组织,让公民、公民性的社会组织以主体姿态,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同时,也应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综合性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合力,以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创新。
其三,以确保社会公平和正义为要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一套全社会能够认同和接受的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准则,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当前,一要促进城乡结构的合理。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实施新世纪的减贫工程,并在“十一五”期间整合农村投入的资源,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框架。二要促进区域结构的合理。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在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政策上的倾斜,逐步扭转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三要促进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政府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调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四要促进就业结构的合理。注重城镇化建设和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的问题,力争把一部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以缓解就业难问题。
其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建设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先进的价值观体系。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为此,党的领导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设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先进的价值观体系。要进一步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用先进文化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进一步以发展先进文化为依托,培育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建立良好的诚信体系、道德体系。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综合运用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鼓励与惩罚结合起来,构建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先进的价值观体系。
其五,以教育优先为原则,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教育在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党的领导要以教育优先为原则,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一要加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要确立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二要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模式,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三要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大批各行业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人才的质量。四要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终身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永不衰竭的动力要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建设安居乐业、诚信互助、公平公正、法治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2全文查看文章标题: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这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党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切实提高领导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
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要求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这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表述,是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明确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显然,这是对“和谐社会”特征的总体概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内涵主要包括:这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物质财富相对宽裕;这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和矛盾得到有效调节,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得到有效整合;这是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通过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使有着不同利益和要求的群体和个人各得其所,和睦相处;这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利制度化、法律化,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这些要素标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作出的思考,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定位,是党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作出的科学决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处于起飞阶段。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特殊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期,充满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调整、冲撞,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凸显。党的领导必须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行业、阶层、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从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人际关系、资源配置、阶层结构的协调与冲突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目标提出来,并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这正是我们党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出的正确选择。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领导,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基础性工程,包括人的素质提高,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组织的协调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社会基础。党的领导是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以建设性的方式承担着发展经济、治理国家的责任,以赢得人民的信任。党的十六大庄严宣告:“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按照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目标,这是一个从小康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执政能力加以提出,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解决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公平正义、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呈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通过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并进而推
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党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切实提高领导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其一,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全面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构建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基础性工程,党员干部队伍的个体素质及其能力架构,直接影响党的领导水平、领导能力。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首先,党员干部应该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两个务必”,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其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加强党的领导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良性机制。在当前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民主机制,通过公开选拔或投票表决,让优秀的、人民群众拥护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采取职务或级别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领导干部的发展空间,让更多的优秀领导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保证领导干部在一定时期内的任职、辞职或更换制度化。这些对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领导干部要增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青年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艺术等各种知识,使自己的视野不断开阔,思辨能力、洞察能力、分析能力不断增强,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
其二,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重点,切实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点和三大基本特征,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主体结构。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根本目标是完全统一的。党的领导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从治理国家来讲,政府是主导;从管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是主力。
为此,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透明的、廉洁的公共行政部门,依法治理,为全体公民提供高效率的服务,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二要大力扶持社会组织。通过发展完善社会组织,让公民、公民性的社会组织以主体姿态,以自助、自治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同时,也应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综合性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合力,以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创新。
其三,以确保社会公平和正义为要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一套全社会能够认同和接受的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准则,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当前,一要促进城乡结构的合理。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实施新世纪的减贫工程,并在“十一五”期间整合农村投入的资源,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框架。二要促进区域结构的合理。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在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政策上的倾斜,逐步扭转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三要促进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政府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调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四要促进就业结构的合理。注重城镇化建设和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的问题,力争把一部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以缓解就业难问题。
其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建设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先进的价值观体系。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为此,党的领导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建设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先进的价值观体系。要进一步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用先进文化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进一步以发展先进文化为依托,培育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建立良好的诚信体系、道德体系。要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综合运用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鼓励与惩罚结合起来,构建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先进的价值观体系。
其五,以教育优先为原则,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教育在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党的领导要以教育优先为原则,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一要加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要确立农村教育是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二要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模式,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三要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培养大批各行业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人才的质量。四要加快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终身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永不衰竭的动力要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建设安居乐业、诚信互助、公平公正、法治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标题: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这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党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功能,切实提高领导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
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要求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这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
延伸阅读: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建设论文文章标题: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建设论文 □作者: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袁学武 内容摘要:我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希望通过制度创新设计解决发展问题,而和谐制度需要和...
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文章标题: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原始出发点。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深刻阐述了家庭建设对于国家和社会建设...
《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建设幸福中国》,读完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分六篇,从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共享发展成果、提高基本医疗保障、...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体会文章标题: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体会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体会和感受 党的十六大将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
创新人才工作新机制服务和谐社会构建文章标题:创新人才工作新机制服务和谐社会构建 /-找文章到 人事编制工作作为党委、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任务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体制保障。离...
浅议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和关系文章标题:浅议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和关系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家庭中,母亲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有三亿多母亲,然...
论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文章标题:论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1 寒假抽空去书店买了一本书,叫《丑陋的中国人》,是台湾作家柏杨写的。在此之前并不知道还有这个作家。书的名字一看就让人很敏感,“丑陋的中国人”,心想...
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文章标题: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