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文章标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阅读
文章标题: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前不久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2005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进程中的这一全新认识,并把它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在古代贤哲描绘的和谐社会蓝图中,人与人之间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具有财产公有、共同努力、舍弃自我、人人平等、安宁、和谐、祥顺的社会风气……但是,由于阶级压迫和剥削是当时的经济政治基础,在“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社会里,种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现实条件。
这种和谐社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才渐渐向我们走来。自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党的利益。我们党在8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生涯中,一直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向世人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思想,而且克服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把人民群众当作工具的历史局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我们党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写进党的正式文件,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与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想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
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
我们今天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与社会的产物。所以,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三是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利之所在,天下趋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而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四是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国家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的有机整体。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之间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首先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之间的和谐,即要通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和需要,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其次是国内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也属于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之间和谐的范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 12全文查看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劳动群众的历史。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自觉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等一脉相承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
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更加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和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摆脱并超越了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局限,突出了人自身发展的地位,凸现了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特征。“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式向依靠知识、技能和创造的集约式的根本转变,才能推进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在内的各种关系和存在方式的全面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和统筹兼顾,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和各阶层之间关系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要摒弃重物质资源,轻人力资源;重物质产品,轻人才培养使用的观念。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通过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将人口大国逐步转化为人才强国。
三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牢牢树立依法执政的观念。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依法惩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刚性手段,而以德治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柔性手段,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和谐。
四要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同时要注重研究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尤其要研究探索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形成规律和化解办法。
五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妥善运用说服教育、分类指导、典型示范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到既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又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真正起到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的作用,从而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12全文查看文章标题: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前不久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2005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进程中的这一全新认识,并把它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在古代贤哲描绘的和谐社会蓝图中,人与人之间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具有财产公有、共同努力、舍弃自我、人人平等、安宁、和谐、祥顺的社会风气……但是,由于阶级压迫和剥削是当时的经济政治基础,在“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社会里,种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现实条件。
这种和谐社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才渐渐向我们走来。自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党的利益。我们党在8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生涯中,一直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向世人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思想,而且克服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把人民群众当作工具的历史局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我们党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写进党的正式文件,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与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想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
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
我们今天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与社会的产物。所以,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三是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利之所在,天下趋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而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四是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国家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的有机整体。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之间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首先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之间的和谐,即要通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和需要,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其次是国内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也属于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之间和谐的范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史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即劳动群众的历史。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自觉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等一脉相承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
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我们更加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和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摆脱并超越了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局限,突出了人自身发展的地位,凸现了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特征。“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式向依靠知识、技能和创造的集约式的根本转变,才能推进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在内的各种关系和存在方式的全面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和统筹兼顾,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和各阶层之间关系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要摒弃重物质资源,轻人力资源;重物质产品,轻人才培养使用的观念。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通过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将人口大国逐步转化为人才强国。
三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牢牢树立依法执政的观念。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依法惩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刚性手段,而以德治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柔性手段,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和谐。
四要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同时要注重研究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尤其要研究探索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形成规律和化解办法。
五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妥善运用说服教育、分类指导、典型示范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到既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又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真正起到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的作用,从而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文章标题: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前不久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2005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在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进程中的这一全新认识,并把它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在古代贤哲描绘的和谐社会蓝图中,人与人之间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具有财产公有、共同努力、舍弃自我、人人平等、安宁、和谐、祥顺的社会风气……但是,由于阶级压迫和剥削是当时的经济政治基础,在“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社会里,种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现实条件。
这种和谐社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才渐渐向我们走来。自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党的利益。我们党在8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生涯中,一直强调: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向世人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思想,而且克服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把人民群众当作工具的历史局限,是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崇高目标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我们党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写进党的正式文件,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与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想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
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
我们今天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与社会的产物。所以,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三是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利之所在,天下趋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而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四是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国家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的有机整体。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之间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首先是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之间的和谐,即要通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和需要,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其次是国内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也属于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之间和谐的范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 12全文查看
延伸阅读: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建设论文文章标题: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建设论文 □作者: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袁学武 内容摘要:我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希望通过制度创新设计解决发展问题,而和谐制度需要和...
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文章标题:建设和谐家庭构建和谐社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原始出发点。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深刻阐述了家庭建设对于国家和社会建设...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体会文章标题: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体会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体会和感受 党的十六大将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
创新人才工作新机制服务和谐社会构建文章标题:创新人才工作新机制服务和谐社会构建 /-找文章到 人事编制工作作为党委、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任务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体制保障。离...
浅议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和关系文章标题:浅议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和关系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细胞,在家庭中,母亲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有三亿多母亲,然...
论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文章标题:论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
为建设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倡议书文章标题:为建设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倡议书 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倡议书 全市非公有制企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
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文章标题: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
试论道德信仰危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挑战与对策文章标题:试论道德信仰危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突出表现,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