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一样的掌声读后感]范文一: 在几天前,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山洪一样的掌声》。 这篇课文十分感人,让我们感受到了,怎样才是一个伟人,怎样才符合伟人的标准。这篇课文是一位名叫关汝松的作家...+阅读
范文一:在教学《山洪一样的掌声》一课中,我力求实现教师角色转变,让学生有主人翁感,有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熟读课文,读懂课文并思考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里;课堂上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实践、练习……中有所思、有所获。“永远没有完美的课堂”,从全局看,本节课基本上可以看做是较成功的一节家常课,学生在我的教学中感受到了总理的个人魅力,体会文章的基本内容,尤其是人物的对话,在老师的指导朗读下,理解较好,分角色朗读时,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但是,上完了这节课总有很多的遗憾。在提出大问题时,给孩子自己读文章的时间不够充分,很多孩子没有读出自己的理解,只是听与文章的字面;再提出大的问题之后,想给孩子主动,而形成了“被学生牵着走”,对于老师的课堂的主导在本课的最后才体现明显。《山洪一样的掌声》这篇课文是一片很感人的写周总理爱人民的课文。遗憾自己因被紧张和别学生所影响,没有引导孩子深入的体会文章背后的故事,没能让孩子深刻的震撼。
当然,在反思了这节课的不足之后,在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改动。引导学生感悟与朗读重点句段,抓重点词语,多种朗读方式的练习以及对周总理其他事迹的介绍,使得学生在朗读中有所体会,读完一段文字之后,往往出现安静的沉默。在课结束的时候,学生们很压抑。我想,这份压抑正是孩子们对总理的敬佩、惋惜、心疼和遗憾;是孩子们被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知道,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范文二:教学《山洪一样的掌声》一课,重点要让学生感受那种周总理关心群众,群众爱戴总理的鱼水深情。本文正面描写的地方较多,能找到许多感人的“点”供学生交流、体会,不过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教学时到底要抓哪些“点”来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呢?答案就是“兴趣点”。
教师要善于发掘那些既能激发学生思考欲望,又与教学中心息息相关的“点”。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就发掘了这样几个点,首先是课文的第11自然段,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尽管干冷砭骨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狂吹着,但他看不到一张脸庞——谁也没有背过脸来躲避风沙。前面作者极力渲染天气之恶劣,这里老乡们为了不让总理吹到风而主动坐到了迎风的一面。试想,迎风而坐,寒风又肆无忌惮地狂吹着,可是居然没有一个人背过脸来躲避风沙!这不是令人匪夷所思吗?上课时我便将这一点提了出来,让学生去揣摩隐藏在语言背后的老乡们的一片心意。
果然,这一点引起了孩子们的深层次思考,从中他们更深一层地体会到了老乡们那种纯朴又纯粹的心。其次是课文的第30自然段:总理令人感动的口令传到了每个角落,可是人么互相看了一下,立即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前文写到当总理看到老乡们迎风而坐时便下了一个“向后——转”的口令,他想让老乡们转到背风面去,此处我又发现了一个有价值的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向后——转”的口令,可为什么却说这是令人感动的口令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一些孩子表现出了明显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发言。
最后就是课文的第33自然段:总理站在临时找来的几只木箱上,凛冽的寒风不时地掀起他中山装的衣襟。总理面对群众迎风伫立,脸上闪现着无比激动的神情。总理迎风伫立,那寒风吹在脸上的滋味可不好受啊!况且风中还夹杂着雪粒和尘沙。如果这种风吹到脸上,你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呢?痛苦、难受······可是总理呢?他的脸上却闪现着无比激动的神情。
这不是不合乎情理吗?当我向学生提出这一点时,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发言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每个孩子都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掘那些能引发孩子思考兴趣的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或换一种说法提出,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