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演讲发言笔记心得

弘扬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11月27日 编辑 fanwen51.com

[车间培育企业文化的思考]车间培育企业文化的思考 我看“企业文化” 电气车间共有73名职工,担负着为三套聚丙烯装置安全供电和设备维护的任务。2005年以来,为了提高供电和服务质量,稳定职工队伍,彻底改变...+阅读

弘扬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胡锦涛在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今时代,当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

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要实现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对先进文化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识。今天,就讲讲弘扬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问题。

一、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致的。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还正在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就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根据江泽民同志有关讲话精神,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应该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先进文化,能够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对于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有效抵制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侵蚀,牢固地坚守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具有重要意义。先进文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文化;先进文化是博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先进文化应当是服从和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先进文化应当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先进文化站在时代的前列,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因而它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先进文化应当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先进文化应当是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先进文化应当是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先进文化的特性:第一,它是引导人向上的。所谓“向上”,既有物质生活上的提高,也有精神上的逐步走向高尚与崇高,能够激励人,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第二,它需要适合自己的民族与国家,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第三,这种文化是人人能够享受到的。先进文化又分为三层,最表层的就是我们围绕着衣食住行所涉及到的一些文化,穿的衣服的样式、色彩、烹饪。这是物质,但是在物质上蕴含着一种人的精神,所以说它是文化。第二个层面,是借助着物质,更多的有意地体现一种理念、精神、追求等等,比如宗教、艺术、制度、法律等等。第三个层面,人是觉察不到的,人追求什么,以什么判断是否的标准,怎么理解人和人的关系,怎么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如何看待人生的和人类的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或者说是现实与未来的关系。表层的叫表层文化,也就叫物质文化。第二层是中层文化,或者称为是制度文化、艺术文化。第三层是哲学文化。这样三层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让人身体更健康、精神上更崇高还是相反。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在时间上没有中断过,在地域上有些封闭,在样式上丰富多彩,是文史一体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样式。文化是血脉,是动力,是支撑,是基石。中华传统文化简介。中华传统文化伴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虽然在近代历史中,传统文化几经考验,一再接受历史的批判与反思,但终究显示出其不朽的生命力,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滋润与营养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魂灵与底蕴。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得以继承、发展和光大,而且还在世界上产生着巨大的广泛的影响,许多发达的西方国家,比如美、英、法、日等国家,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数最多,占90%以上,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形成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也是战争不断的时期,有“春秋战国乱纷纷”的说法;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分合合,不太稳定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隋唐时期,也是俗称“鼎盛时期”;第四个时期是元朝蒙古族统治时期;第五个时期是清朝满族统治时期。后两个时期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也走过了光辉灿烂的历程,清朝晚年腐朽没12全文查看落,被中华民国所取代。这五个时期是中华民族在纷争中实现大融合,成为世界上的优秀民族的时期。随着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也不断形成了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成为世界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被许多国家的民族所尊崇。文化,是中国长期统

一、中央政令畅通和民风传承的重要工具,其中汉字就功不可没。这也是秦始皇对中国的最有功劳的贡献之一。

春秋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纷争,也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学术的发展与繁荣,形成了诸子百家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这些诸子就天道、人道、社会伦理、礼法制度等进行了探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当时最早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和道家。后来到了汉代,大概是在西汉末东汉初,印度的佛教传到了中国内地,融会到中国文化中来,又形成了佛教文化,称为释。经过历史的发展变化和沉淀,后来文化界、学术界商榷研讨后,有一个共同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家,也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这三家学说所代表的精神渗透于政治、宗教、艺术、哲学、民俗生活等诸多的文化领域。可以说儒释道精神构筑了中国人的“民族潜意识”。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圣贤文化,中国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圣贤人格的教育,这有别于西方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的教育类型。中国文化注重德行,注重人格的完整性,主张以德至诚,以诚配天,成圣。天人合一,圆满祥和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华传统文化是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干支学说和易经学说为理论基础的。这些理论是关于宇宙、自然和人道的学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传统文化之贡献:

1、儒家的仁学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包括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积极意义的资源;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思路。

2、道家自然无为思想是防止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一种智慧的学说;崇尚自然的思想对当今保护自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3、佛教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也被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特别是佛教是众生平等、救度众生的思想,对社会和人生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先进文化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段话,第一,界定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即先进文化是指社会主义文化;第二,指出了先进文化的特点,即它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先进文化的上述内涵,即它的性质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必然会发挥以下一些重要作用。

一、方向导引作用。由于对外开放、经济、科技、信息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并存的局面。而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角度来看,这种多元并存的文化可以说包括着古今中外的文化。但具体说来,当代中国多元并存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文化存在,即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任何社会的文化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必然要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中国文化当然也不例外。而发展(前进),就有一个发展(前进)方向的问题。从当代中国上述四种文化存在来说,如果把健康有益文化看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补充的话,那么落后文化则属于旧的封建文化范畴;腐朽文化则属于资本主义文化中的腐朽部分。第一,从性质上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最进步的文化。它不再像过去历史上的某一先进文化那样有其历史局限性,即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先进性会逐渐丧失;而是获得了一种超越性,即它不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历史所否定,失去先进性,而只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愈是发展,愈是前进,就愈会使其自身被肯定。我们知道,强调某一事物的性质就是强调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在当今世界,之所以强调我们所说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就是因为还存在着非社会主义性质甚至反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所以,毫无疑问,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只有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才能起导引作用,才能居主导地位。也只有当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在整个中国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时,才能保证中国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第二,从特点上来说,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三个面向”的文化,即它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所谓面向现代化,是针对文化的现代转型来说的,即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彻底实现现代转型,必须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具有现代品格。所谓面向世界,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能够超越民族文化的域限,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吸纳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所谓面向未来,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永远向前看,必须不断地开拓、创新,永不停滞,生生不息,执着前行。事实上,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实具有上述三方面的品格。其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论怎样发展、变化、超越、创新,都始终具有民族性、民族的特点、民族的形式,从而区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民族性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所谓科学的,就是这一文化贯穿着科学的理性精神,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论、方法论等几个层面来说,都是科学的,正确的。所谓大众的,就是这一文化以人民大众为接受主体、服务主体、享受主体和创造主体,被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所认同,所肯定,所享受(即在人民大众中实现这一文化的自身价值),并被人民大众在实践中所创造。

二、思想道德支撑作用。任何文化,都有一定的思想道德作为精神内核为其起支撑作用。当代中国文化也不例外,也必须有一定的思想道德为其起支撑作用。而这种起支撑作用的思想道德不是任何其他文化所提供的,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提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思想”,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道德则是指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上述“三观”基础上的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必须把这三种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果发生矛盾,则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提倡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三、文化批判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文化批判”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新旧社会更替的时期,或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新的社会制度(主要是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批判都会进行得异常激烈。中国殷周交替时期尊“人”文化对尊“神”文化的批判;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基督教神学文化的批判,都是人类历史上进行得较激烈的文化批判。而在当代中国,文化批判同样不可能停止,而且其情况也更为复杂,任务也更为艰巨。而这种“批判的武器”(马克思语),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除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作为其补充的健康有益文化以外,还存在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这是因为:第一,一般说来,人类的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就是说,人类的精神文化虽然根源于一定的经济关系、经济生活,但它并不会随着某种经济关系和经济生活的改变而立即消失。第二,我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较长,所以封建社会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在现实社会还大量存在。这些文化典籍一方面其自身精华与糟粕并存;另一方面,后人对它们的理解(接受)由于主体自身的状况不同也会产生两种效应,即正效应(批判继承)和负效应(吸取糟粕,受其毒害)。第三,作为精神文化核心的思想道德文化与其他方面的精神文化相比,则具有更大的惰性。第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纳国家于伦理,合法律于道德,而以教化代政治(或政教合一)。自周孔二三千年,中国文化趋重在此”。第五,作为旧的落后的精神文化尤其是思想道德文化之所以在我国还继续存在,除了精神文化自身有相对独性以外,就是由于在我国产生这种精神文化的经济基础本身没有彻底破除。能够充当“批判武器”的,绝不能是别的文化,而只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说,只有我们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批判作用,才能保证当代中国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向前发展。

四、文化整合作用。文化整合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就当代中国文化来说,既然由于诸多原因而使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因此就必然存在着文化整合现象。所谓文化整合,就是以一种文化为主体,规范、改造、吸纳其他不同性质、不同形态、不同形式的文化,从而在主体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相互作用中实现文化整体的创新与发展。具体说来,在文化整合中,必须有一种文化作为主体文化(或主流文化),其他文化能够认同这种文化,依从这种文化;同时,这种主体文化为了自身和整体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必须分析、鉴别、诠释、改造、吸纳其他各种文化成分或因素。所以,文化整合并不是无主从、无秩序、无规律的文化混合,而是一种在充分发挥主体文化作用的情况下的一种主体文化与其他多种文化的有规律的双向互动过程。文化整合有以下几个关节点:第一,必须有一种文化作为主体或主流文化,它是当时历史的进步文化,它的前进方向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第二,必须充分肯定这种主体文化的主体地位(或主流地位),大力宏扬它所给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第三,必须分发挥这种主体文化的主动性、能动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对其他文化进行分析、鉴别、诠释、改造、吸纳,从而在这种主体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实现主体文化与整体文化的丰富、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文化整合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确立一种主体文化,即它是文化整合的主体;二是必须处理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问题;三是必须处理好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整合问题。不言而喻,在当代中国,能够作为文化整合主体的,只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实上,它也早已充当了这种文化整合的主体,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了成功的强有力的整合,从而才使中国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因为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除了那些封建性的糟粕以外,还有许多通过分析、鉴别、诠释、改造而能够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东西,因而应该吸纳。特别是那些能够构成民族精神的东西,更是当代中国文化整合的宝贵资源。总之,先进文化是放眼世界的望远镜,先进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导火索,先进文化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先进文化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

三、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文化源于民族,根植于民族土壤,体现并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艰难困苦环境中得以繁衍、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从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到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到雷锋的“做革命的螺丝钉”。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和引导。中华民族精神渊源久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一是团结统一。中华民族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辽阔富饶的中华大地居住着汉族和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唯有团结统一民族才能和谐乐业,国家才能发展强盛,在中国传统先进文化中,“贵”“和”思想很多。如:“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等,由于追求人和、政通和团结统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得以绵延不断,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得到维护,生产力得到不断发展。二是爱好和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进行了友好的合作与交流。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使中华民族具有宽阔的胸怀,大胆地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也努力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我们还十分注重与周边国家和民族和平友好相处,不侵略别国,不首先挑起战争,尽力与各国各民族建立和谐的关系,共同促进事业的发展。三是勤劳勇敢。中国人民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看作立身、立家、立国的根本。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将执政喻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倡导艰苦奋斗的作风。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将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提到一个新的境界。四是自强不息。中国民间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有大禹治水,走遍中原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还有三国著名人物诸葛亮,辅佐英主汉中称霸,一生奋斗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中国历史上正是这种为国为民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化的精华培养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既具有中国民族的风格,又顺应世界潮流,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人民群众思想,行为的价值取向,是我们全面推动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精神动力。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总有一些精神受到国民的普遍认同,并成为国民思想、行动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就是民族的基本精神,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贯穿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包括民族的理想、品格、意志、思维、个性、社会责任感、学习、发展事业、交际、合作、生活、保健等方面的精神。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思想和行为,渐渐地影响每一位国民及整个民族的发展。我们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从本质上讲,我们民族是优秀的民族,尽管我们在近代有过一百多年的屈辱,但这只是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片断而已。五千万华人在海外创业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都足以证明:我们民族是一个可塑造、可重造辉煌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民族之一。尽管我们的民族精神存在不少问题,但并没有改变我们做为优秀民族的本质。只要我们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教育,发扬优良的传统,改革不良的传统,一定可以实现民族复兴。就如一个原来体质很好的人,虽然由于不注意保健而滋生了不少疾病,但优良的体质还没有改变,只要注意保健及治疗,完全可以恢复强壮的体魄。自鸦片战争以来,在振兴中华的呐喊声中,无数仁人志士都在痛苦地反思民族精神。从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林语堂等等,都试图改变民族的种种不良传统及重建民族精神。梁启超先生第一个将我国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并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孙中山先生在多次演讲中,都慨叹“民族如一盘散沙”,“国人失去民族主义垂300年,太缺乏(或者没有)民族观念,只有家族观念和宗族观念,导致民族命运式微”。有鉴于此,他提出了“反省民族缺点”、“改造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等主张。鲁迅先生起初学医是为了给国民治病,后来弃医从文是因为感到“愚弱的国民,无论有怎样健全的体魄,怎样的长寿也是毫无意义的,我等的首要是改造国民的精神,我认为此为文艺的第一要务。”他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研究国民精神,以《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反映民族的某些弱点。林语堂在1925年作了《中国的国民性》的演讲,列举了我们民族种种优劣之处以后,将忍耐性、散漫性和老滑性归结为民族的三大弱点,吁请国人注意。在抗战前夕的危急年代,他专门出版了《吾国吾民》一书,在“中国人的性格”一章中,列举了“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等十条作为刻画描述。抗战期间,梁濑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罗列种种资料,将国人的特点列举为: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坚忍及残忍、韧性与弹性、圆熟老到等十点。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访华后认为,影响中国民族特性的是孔、老、释三家思想,孔老虽相对,但影响并无二致,使中国人知足安分、宽容和平、消极保守。英国哲学家罗素则在访华后写成的《中国问题》一书,列举了幽默、忍耐、谦让等特点后,更指出贪婪、怯懦、冷漠为阻止中国民族进步的三大缺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是一件关系民族千秋发展的大事,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个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基础,研究民族精神必先研究个人精神,并把个人精神与民族精神结合起来。一种精神只有广大国民接受了,才能成为民族精神。一种民族精神只有转化为广大国民的个人精神,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重建民族精神必须继承优良的传统,并注入大量的新精神。传统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传统的力量是很大的,继承优良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应该在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民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注入大量的新精神。三是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并且适度超前。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主发动机之一,应随民族发展及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如果民族精神落后于时代,就会阻碍民族的长远发展。如果民族精神过分超前,国民就难以接受,反而不利。随着民族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民族的传统精神不断得到更新,一些新的民族精神也正在逐渐形成。当前,重建民族精神既要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又要适应国情。四是重建民族精神必须考虑国际竞争及向其他民族学习。只有形成达到国际先进行列的民族精神,民族才可能真正实现富强。如果民族精神落后于发达民族过多,民族就很难发展。如果民族精神与发达民族的差距较小,还可能逐步追赶上来。我们要建立起与发达民族相近的民族精神,并力求超过他们。不论是发达民族还是落后的民族,都有一些优秀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以开放的态度,学习、引进一切有利于我们民族发展的优秀精神,使我们的民族精神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学习其他民族的精神,不是照抄照搬、赶时髦,而是把好的东西引进来,与我们的传统相结合,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五是民族精神必须明确化、具体化。重建优秀的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将我们已有的民族精神明确下来,让国民更好地认同与把握。模糊不清的民族精神难以成为全民的共识,也无法产生多大的作用。只有明确而具体的民族精神,才容易转化为每位国民的精神,才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及促进民族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隐含于传统文化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具体的理论,因而没有很好地植根到国民的潜意识,也就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易经》、《论语》、《大学》、《礼记》等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著作只是三言两语式的泛泛而论,既难以学习,也让人容易产生各种极为不同的理解,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及民族发展不利。六是民族精神必须系统化。一个民族的发达并不是靠一种或几种精神,而是靠许多优秀精神的最佳组合。如果民族精神的组合不好或不够好,对于民族发展都不利。例如,重权谋而轻科技,重感情而轻理性,就是组合不当。一个民族要想发达,除了要有“勤奋”、“进取”、“创新”的精神之外,还要有“忠于民族利益”、“开放”、“尚武”、“坚韧”、“终生高效学习”等多种精神,否则,就只是幻想。七是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必须依靠其它事业的发展。尽管重

延伸阅读:

浅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文章标题:浅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精神 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提高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凝聚企业职工的向心力,以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力,...

县粮食局关于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工作的建议**县粮食局 关于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工作的建议 为整合**绿色粮油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粮油产业,推进工业资源大县向工业富县跨越,现就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

培育民族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一个凸现的社会问题。有的地方,因患方对诊断、治疗或死亡原因持有异议,演变为“医院暴力”,其形式往往是纠集大量人员封门堵路,打砸医院;限制医院相关人...

关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女农民的几点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参...

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文章标题: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 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和培育,贯穿于军用饮食供应工作正规化建设实践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军供文化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

弘扬五四精神学习体会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始终激励着中国青年,同时,中国青年运动又丰富和发展了五四精神。党领导全国人民的奋斗实践,使五四精神不断升华。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

浅谈弘扬国税文化创建和谐机关**县国税局积极推进以公道正派为核心的国税文化建设,着力把国税部门建设成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表率部门,建设成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和...

弘扬当代新长征精神”主题交流会引发思考移动用户“我原来写了一篇演讲稿,但走了这一段的长征路后,我觉得那些都已经不能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我想说的太多太多了……”这是昨天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弘扬当代新长征精神”主...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征文—弘扬长征精神追寻金色理想岁月悄然流逝,可是长征精神却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隐埋,却有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当她看到战士...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