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些学校为了促进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定出很多评价教师的方案,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可能是用分数的形式来衡量教师工作的好与坏,把这种评价得出的结果当作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看上去可能是比较公平,可是在具体的操作中量化却是个很不容易的事情。比如说有些学校制定听一节课得一分,批改一次作业得一分等。
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有些教师为了能在期末的量化中取得高分,平日忙于应付量化中的规定,以致于真正放在教学教研上的时间被排挤。整天做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因而这种以分数形式来考核一个教师工作的成效的方法值得商榷。教育的本位是人,教育质量的本质是人的成长,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本性,古往今来的教育家和哲学家对教育本质已有清醒的认识,教师是知识的工作者,传播者,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这种劳动很不同于一般体力劳动,不能实行与体力劳动者一样的计件工资的管理模式来管理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教师的劳动大部分是内隐而非外显的,如对教育的教学问题思考动之于衷并不形之于外,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针对性的语言力量、真诚的爱和人格的魅力。
而这些只能用、并且仅仅只能用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的共鸣来衡量。而不能停留在物理量层面,这种工作的特点和性质决定其成效是不能用近期内得到多少由条文规定的量化分数来确定工作的好坏,把教师劳动成果类似等同于工厂工人生产出来产品多少来衡量,加以分数量化、形式化,这是个不懂教育规律的一种做法。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是一个综合、动态的过程,充满着人文气息和人本的特质,其核心是教育品质和教育共同体(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注重教育的结果,更应该注重于教育的过程,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劳动是培养人的特殊劳动,其成果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是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材。
因此具有着不同于社会劳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复杂性、创造性。这种复杂性集中体现在劳动对象是具有一定自学意识、理智情感、作为社会整体一员的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不同年龄特点和个性的青少年儿童。同时教师的劳动还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地制宜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教育有法而无定法、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创造。2连续性和广延性,教师的工作没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不像工人那样,一关电门便可中断生产过程,班上、班下、校内、校外都可以成为教师劳动的时间和空间。3长期性和间接性,这种劳动特点表现在劳动的目的上,培养人才是个长期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成长,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体现出来的,教师这种劳动成效是凝结在学生身上的知识、智慧、才能、品德。
由此可见,教育成就的相对隐性和长期性也决定了教师教学工作的长期性,也决定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评价模式是不能仿效工厂或其他单位的考核做法,应当依据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基本规律和学校基本情况而定,使评价不停留在表面的数字分数、量化分数。教学不是注重于量,而更应注重于质,那种热衷于即时效应唯量化使教学目标本质发生变味的评价,我们应当摈弃。
新时代的教学评价开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原则展开。应当从教育教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学生的反馈等方面去考虑。笔者认为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内容:一职业道德素养。是否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是否具有集体协作精神;是否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二知识素养。这包括几个内容:政治理论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能力方面主要有:组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我么思能力和自我学习与发展能力。四评价的方式可以分成自评、他评和舆论评价相结合(包括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同事之间的互评等)。基于以上的认识与分析,笔者认为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站在新时期新课改的理念上,给教师营造一个宽松、愉乐的氛围,进行人性化的管理。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量化分数的怪圈中解脱出来,才能立足教学前沿、主动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投身于当今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去,和谐校园的建设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