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思想中的共同体精神]毕业论文怎么写?大家都在犯愁这个事,那么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下吧!论文摘要:本文在对儒家思想的仁礼和等概念梳理基础上,找到其和西方社会学概念共同体精神的共通之处,浅析...+阅读
儒家之人性论,根基于其仁义之道。儒家对于人性之论证与说明,目的在于要为其所张扬的仁义之道确立一根基与现实之出路。
作为儒学之开山始祖,孔子一生讲得最多的是仁。然孔子之论仁,主要局限于仁本身,即何为仁,为什么行仁的层面上。至于如何行仁,在孔子那里,还不是问题的重点。孔子只是简单地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在孔子看来,行仁完全是人的自觉的行为。至于为什么是人的自觉的行为,孔子并没有展开具体的论证。由此,孔子多言仁义,而很少论及人性。孔子论人性,只限一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何以相近,习何以相远?孔子未予明言,因为孔子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仁义本身,而非如何推行仁义之道。
孟子处处以孔子之继承者自居。孟学对于孔学之发展,主要即在于为仁之方方面的发展。孟子自觉地将孔子仁学的终点作为自己仁学的起点,并通过对为仁之方的论述,而建立了自己的心性论。
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之间是有相同性的: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人与动物相同的因素是人之性,但却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不是人性。人之性所表证的是人的先天性的因素,这种先天性的因素实际上亦是人的本能、人的本性,人的本能和本性在很大意义上是与动物相类、相通,以至相同的。人性所表证的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因素。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因为人与动物相类、相同,而是因为人与动物不同,与动物不同而为人之所专有者,才是人性。孟子认为,人异于动物之根本所在,正在于人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所谓的人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因此,人之本性就其本原意义而言,原本就是善的。这种本原的、先天性的善,正是人为仁向善之基础;人本身原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正是人为仁向善之发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以,儒家所宣扬的仁义礼智,并不是外在于人或强加于人的东西,而是根源于人性,并且是由其发育出来的东西,是人性中本有的东西: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为仁不过是使人性之中本有之善端得以发扬广大而已。孟子这种心性论的确立,就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之道,第一次寻找到了理论上的根据。
与孟子不同,荀子并不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为仁向善的倾向。为仁向善,在荀子看来,完全出于人之有意作为,即出于人之伪,特别是出于圣人之伪。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固生于人之性也;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虽然荀子也像孟子一样,认为人性是人秉受于天的,是先天的,是天赋的。但是与孟子不同,荀子将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好利恶害的自然本性,当作基本的人性。如果顺乎人的自然本性,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贼相残和社会的混乱。所以,在荀子看来,人之本性为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君子小人就其天性而言,并没有什么不同。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人之实际的不同,完全在于后天的力量,完全在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即在于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
孟子和荀子均承认人有好利恶害的本能,荀子将这一本能称为人之性,而这一人之性是人与动物相共的。孟子虽也承认人与动物这一相共的本能,他却不认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人异于动物之根本所在,在于人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所谓的人性。荀子论性,只承认人与动物相共的因素,承认人之性,而没有孟子之所谓人之所以为人者,亦即人性的概念。虽然荀子亦曾论及人与动物之区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人之有辨,是指人具有明辨是非然否的能力。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之有别于动物者,为人有义、有辨。但荀子并未将这一区别当作基本的人性。
孟子人性论的问题是:既然人性本善,恶从何而来?礼何由而生?礼发挥作用的基础又是什么?荀子人性论的问题是:既然人之性恶,善从何来?人又何以能改过从善?如果人类的希望只是因为圣人制礼作法,外在规则何以能化为人的自觉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习惯?
孟子之性善论突出人之先天因素,荀子之性恶论强调人之后天作为。人之为仁,既不能不根于先天,但亦不能忽视后天之努力。所以,《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性为天、为诚,强调的是人的先天性的因素;教为人、为明,强调的是人的后天性的因素。先天性的因素突出的是人的先天根据,亦即后儒之所谓本体;后天性因素突出的是人的后天的功夫。张载讲: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只强调先天,而不注重后天,只有根据而无功夫;只注重后天,而不承认先天,则只有功夫而无根据。
后代儒学发展之切实问题,正是如何将孟与荀结合起来,亦即将本体与功夫如何结合起来的问题。性三品说即是这样一种尝试。董仲舒曰: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扬雄曰: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王充曰:余固以为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若反经合道,则可以为教,尽性之理,则未也。韩愈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张载首先将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二程发挥了张载的观点,进一步以理、气论性。程颐曰: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朱熹进一发挥完善了二程的观点: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性非气质,则无所寄;气非天性,则无所成。
这一切努力之根本用意都是力图将本体与功夫结合起来。只有将本体与功夫结合起来,儒家的仁义之道不仅获得了先天的根据,也具有了可靠的基础和现实的出路。
儒家人性论的发展路向
延伸阅读:
儒家文化对创造力的影响毕业论文是检验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文档,如何写好毕业论文也成为每个即将毕业的学子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论文范文 摘要:儒家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代表,作...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下是关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的论文,欢迎有兴趣的同学借鉴哦!摘要:文学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概念,文学自起源起,就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和思维心理的重要反映。在历史的长河中,...
论儒家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已至,毕业论文是电大毕业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研究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
韩国影视中儒家思想对我国影视剧的启示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下面文书帮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论文范文,欢迎阅读与参考! [摘要]近年来韩国影视剧受到很多中国观众的青睐,原因之一是...
关于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大家对我国的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感兴趣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论文关键词:先秦儒家孝道思想 辩证分析 现代价值论文...
明清时期江南泰伯信仰的儒家化信仰儒家化是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中值得关注的一类特殊现象,它是指神灵在纳入国家祀典后,其形象被改造成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现象。小编整理了关于明清时期江南泰伯信仰的儒家化的...
简论先秦儒家哲学思想研究孔、孟、荀代表的先秦儒家,力倡修身为政、民为邦本、选贤使能、富民强国、礼主刑辅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这一儒家政治思想便成为...
论儒家“和”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理论渊源儒家文化,对我国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论儒家和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理论渊源,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和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既是一种理想境界或状...
论儒家自然哲学的“通”论儒家自然哲学的通是小编为各位哲学的同学准备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 要:通是儒家自然哲学究天人之际的重要概念,指两个或更多对象之间物质、能量、信息、情感、精神的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