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面试笔试简历简介

昆曲艺术论文

05月06日 编辑 fanwen51.com

[试论公共管理中的领导艺术论文]所谓领导,就是设定目标,率领和引导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时境以及其他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计划或方法实现该目标的行为过程。有分工协作必须要有领导。领导是一门艺术。虽然我们可以...+阅读

昆曲艺术论文【1】摘 要 昆曲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昆曲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今这门美轮美奂的戏曲艺术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传承,本论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将对昆曲的传播,产生,及历史沿革予以探讨,希其能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让美传承下去,以致千秋万代。关键词 昆曲传播 昆曲产生 历史变迁 艺术性

一、昆曲传播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的大型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此,《人民ri报》专门发表了一篇关于《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说起》的社论,充分肯定昆曲的艺术价值,周恩来,毛泽东等也特别关注。此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一大批表演艺术家重又回到昆曲表演舞台,昆曲重新得到人们的认识。2000年,在文化部直接领导下,江苏省昆山市等单位成功举办了“中国昆剧艺术节”。期间,各地昆剧院,团纷纷组织艺人“回娘家”交流演出。百位老艺术家和昆曲爱好者共度百年盛事,昆曲艺术进一步得到重视。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1年,在古镇周庄兴建昆曲博物馆和古戏台,用来展现昆曲漫长六百年历史,如今的周庄每天安排为过往游人免费表演昆曲,使其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2002年10月,昆山举行纪念昆曲入选文化遗产周年活动,爱川纪子发言说;“昆山创建了昆曲博物馆,并在古镇周庄每天为成千游人安排昆曲演出,对昆曲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随后,由江苏省苏州市政府投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与江苏电视总台专题部联合制作,历时近两年,成功摄制讲述中国昆曲历史与艺术成就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共八集)在央视播出,对昆曲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起到很好推动作用。2004年11月,北京保利剧院全本《长生殿》公演,经过大胆改革后的戏装一时成为人们的焦点。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携手两岸三地艺术家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2006年进演美国加州,连演十二场,场场爆满,昆曲艺术开始走向世界。白先生曾说:“昆曲就像一个精美飞瓷器,放在角落,时间长了,落满了灰尘,没有人知道它的美。把它擦拭干净,放在灯光下,它的透明的光泽会让你惊叹。”这个瓷器正在历史的尘埃中脱颖而出,绽放耀眼光彩。2006年3月,南京紫金剧场上演全本《1699桃花扇》十分成功。此后,白先勇携《牡丹亭》走进了北大、北师大、北京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几十所有名大学,所到之处掀起了昆曲热。2007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文化访谈录”节目中,人们看到连续七天播出的《于丹游园惊梦》。很快,根据于丹昆曲系列讲座为基础修改润色而成的新书《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出版,昆曲义工白先勇先生欣然为此书做序。白先生自己也撰书,演讲,参与排练昆曲等等,为昆曲的传播积极奔走。走进学术界,关于昆曲的著作也已是数量颇丰,朱栋霖,吴新雷《中国昆曲艺术》、纽骠《中国昆曲艺术》、周秦《苏州昆曲》、张允和《昆曲日记》、余秋雨《笛声何处》、白先勇《姹紫嫣红牡丹亭》《我的昆曲之旅》《白先勇说昆曲》《牡丹还魂》、刘静《幽兰飘香――昆曲之美》等等,给昆曲的研究和传播注入强大的力量。社会的大环境对昆曲的重视,作为一名爱好者,有必要对其一些知识进行探讨和梳理,希其能对目前关于它的研究有少许的添补。

二、昆曲的产生及历史变迁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提出一个观点:有一种“精神的” 气候,就是风俗习惯和时代精神,而“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习俗”。昆曲的故乡――昆山,这里自古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艺事丰富多彩,是它孕育世界文化遗产的戏剧幽兰――昆曲。元代初期,昆山地区人口稠密,商业发达,市井茶楼酒肆民间艺人卖场的场所,南词曲调得到流行并流传。元后期,昆曲始祖顾坚“精于南词,善作古赋”,与当时文人顾阿瑛,杨维祯等人来往甚密,经常一起咏唱,把流传在昆山一带的南词曲调进行加工,改进,整理成只有清唱的腔调,取名“昆山腔”。“昆山腔”一词从此成为昆曲另一代名词。明代曲家魏良辅曾“足迹不下楼者十年”专心研究戏剧音乐,将弋阳腔,海盐腔的音乐融入昆山腔,向北曲名家张野塘学习,并将自己的唯一女儿许配了他。使昆腔兼具有南曲的委婉清丽和北曲的深沉浑厚,再将昆腔语言改为上层社会通行的“中州韵”,并用江南丝竹,吹管和打击乐伴奏,建立起“水磨调”的昆腔体系,使昆山腔在众艺中迅速突出,达到美轮美奂的境界。嘉靖末年,曲家梁辰鱼,经过多年磨练,一部大型传奇《浣纱记》横空出世,将昆曲推向舞台,完成昆曲发展的最后形式。剧中讲述西施和范蠡的故事,成功塑造两个典型形象。梁辰鱼在编词度曲中基本遵循“水磨调”字正腔圆的原则,同时根据自己“转喉发响,声若金石”的优势,对唱腔进行曲折和精细。另外,创用“套曲”,南北套都用,大大丰富了昆曲的唱腔和组腔方式。一时间昆剧独领风骚,各地纷纷传唱,遂成“剧坛新盟主”。明末,昆曲入京,以宫廷演出,家班演出,职业戏班演出三种形式存在。明末清初的江南,经济文化发达,昆曲呈现繁荣景象,产生一大批优秀剧作家和经典剧目,如:“临川派”代表人物汤显祖,创作“临川四梦”,沈精通音律,制定戏剧音律规则,“南洪北孔”的洪和孔尚任,分别创作名作《长生殿》和《桃花扇》,被并题为明清传奇压卷之作。另外,高明《琵琶记》,《玉簪记》,《十五贯》,《红梅记》,《清忠谱》,《西厢记》等都为昆曲的上乘之作。至此,昆曲逐渐发展成熟,并达到鼎盛。明末元初,地方戏兴起,尤其是京剧进京,“阳春白雪”的昆曲被地方戏排挤和取代。至此昆曲开始衰落,沉寂达近百年。民国初年,国家动荡,社会混乱,民不聊生,昆曲发展举步为艰,面临生存危机,吴中一批有识之士自己出资和集资创办“昆曲传习所”艰难维系着昆曲延续的一脉香火。直至新中国成立,政府大力扶持戏剧事业,昆曲发展才出现重大命运转机,如今昆曲从“传”字辈,“世”字辈,“盛”字辈,“秀”字辈,“万”字辈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谓经历六百年沧桑,被称作“百戏之祖”的昆曲能依然坚强存在着,自有它不变的魅力和不朽的精神。

三、昆曲艺术性物质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精神需要在提高,昆曲这门中国古老而优雅艺术开始它新的发展征程。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昆曲代表作《春江花月夜》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公演,引起全世界的轰动,昆曲已俨然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如今,昆曲的舞台重现昔日的热闹场面。而本文也正是在阅读前人作品,观赏昆曲艺术的同时补充点关于昆曲的文化知识。告之读者,昆曲从元末产生到现在,已踉踉跄跄走过六百年漫长征程。在这期间,兴盛也好,衰落也罢都在无意间为昆曲增加历史厚度和质感。它的审美特点也在岁月的积淀中出落出独特魅力,戏词因才华出众的剧作家加盟,中国几千年文学发展积淀,经典而优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经典唱词层出不穷,传唱至今,每个爱好昆曲的人都会哼上几句。音乐因唱腔的改革,伴奏的改进尽显委婉动听,悠扬典雅,这种“水磨腔”被漫长岁月打磨的越发圆润,浑厚婉转。舞姿因婉转飘逸而诞生出这门艺术唯一的枝干艺术――昆舞,也现正活跃在各大舞台。表演程式经过若干年探索和总结,形成严格而正规的定式,让每个懂戏的人看到其中门道,也让学戏的人有门道可循。意境更是在中国文化这种天人合一的大背景下出神入化,化入“幻境”,让听戏者久久驻足,不可从凑泊中分离。尤其是意境美,值得以后作进一步的探讨。

四、小结当今的昆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不已。也已开始走进大学的课堂,成为大学生的选修课,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苏州大学甚至开设昆曲研究的硕士点,纷纷为昆曲传播和传承努力。相信这门古老艺术会因我们的努力将展现更加非凡的魅力,保持它高雅的气质走下去。让每一个遇上她的人能永远记得她美丽舞姿,婉转歌喉,梦幻意境,悠远的音调。参考文献:[1]刘冀.江南幽兰,人间雅韵――昆曲漫谈[J].江苏地方志, 2003(2).[2]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3]朱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J].黄河之声, 2012(1).[4]记者常景.一个人的600年昆曲情节[J].人物, 2008,11(258).[5]杨瑞安.解读昆曲[J].民族音乐,2007(4).[6]郭串.探讨现代昆曲之美及重要地位[J].黄河之声,2013(4).[7]白先勇.白先勇说昆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昆曲艺术审美论文【2】摘 要:昆曲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2001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如今这种美妙绝伦的戏曲艺术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本课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对昆曲审美特点予以探讨,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关键词:审美特点;戏辞;音乐;表演程式;舞蹈;意境幻化“良辰美景三生梦,姹紫嫣红六百年”,昆曲之美,在于六百年沧桑岁月积攒的点滴。它孕育、诞生、兴盛到衰弱曲折迂回长达几百年。昆曲之美,在于岁月穿梭几百年留下不灭的记忆,它的美已经深入民族骨髓,成为一种不朽的印记,今天再聆听和观赏这种美妙艺术时依然能触摸到历史走过的温度和岁月充实的厚度。当代昆曲研究者周秦在《苏州昆曲》中说到:“昆曲艺术之所以雄踞中国戏曲最高典范的至尊地位,不仅是因为明中叶到清中叶的全盛期苏州戏班曾经盛行京都,风靡天下,也不仅是因为清中叶到近代的衰变期在全国络绎形成了众多的昆曲支派”。他把“而是……”留给了我们,于丹将昆曲之美归纳为:深情之美,梦幻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本文却从昆曲组成部分来分析它的审美特征,再来领略一次昆曲感人的魅力。

一、戏辞美从文学上看,戏剧文学应该属韵文学的延续。中国文学从《诗经》,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的沉积,历史大浪淘沙般将最精华的部分流进了元明的戏曲和传奇,昆曲借中国传统经典剧本将自己打扮得如此大家闺秀,戏剧凭借昆曲的演绎更是将尘封在线装书里古老唱词鲜活成人们美好而永恒的记忆,据焦《剧说》中记载,明代名伶商小玲因自己心有所属而事不得通,每演《牡丹亭》时投入感情太多,被里面唱词感染而不可自拔,终在一次演出唱到“诗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忽然之间,泪流满面,气绝而亡。这是故事经过精到的唱词表现,将感情夸大,把演员感染,产生强烈共鸣的结果。昆曲唱词里,有数不清的佳句广为后人传颂,汤显祖《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些或因化用前人诗句,或因表达剧中人感情有功,或因推动情节发展,或因服务人物塑造,但终因美,因包涵那道不清的幽怨,那淡淡却永恒的忧愁而感染了人,把人间情,世间情演绎得万分缠绵悱恻。《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一首戏剧版的《雨霖铃》,演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孤寂和悲凉。一出《送别》引的是宋人范仲淹《苏幕遮》中的句子,表的是崔莺莺那对恋人不舍的情怀。《长生殿》中李龟年的唱词“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抵多少凄凉满眼对江山!俺只待拨繁弦传幽怨……”。长歌当哭,唱的是历史的沧桑,国破家亡的沉重,人生无常岁月无情。《牡丹亭》每出结尾用了四句诗,一共用到二百二十首前人诗篇里的句子来总结剧情。这种包罗千万,驾驭材料的能力非一般文化修养之人能够办到。

延伸阅读:

从艺术学角度解读电影《画皮》艺术论大家看过电影《画皮》吗,是否为里面悲凉的爱情故事而感动,小编现在整理了一篇从艺术角度分析这部电影的论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应该由受众的评价和票房的收...

藏戏平民文化艺术论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藏戏平民文化的艺术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一、藏戏文化中的民间文化特征溯源要考察藏戏文化中的平民特征,就必须追溯藏民族社会结构中的民间文...

课程结构改革下的高校艺术论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课程结构改革下的高校艺术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一、课程结构的变革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的基础课教学过于强调描绘性的机械练习,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环境空间设计艺术论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艺术的概述和特征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空间意识的概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中实体和空间是构成环境两个彼此依赖的最为重要的方面,环境设计的主体首...

动画造型应用下的剪纸艺术论相信有很多人都喜欢剪纸吧,小编现在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动画造型应用下的剪纸艺术论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剪纸对动画造型的表现剪纸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发展出来的具有...

中国画语言的艺术意蕴艺术论摘 要: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有着迥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彰显出高远的人生追求和丰富的审美意蕴,在世界绘画中呈现出独特的面貌。从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语言的艺术意蕴两个方面探讨中国...

中国唐代雕塑艺术论中国唐代雕塑艺术论文【1】【内容摘要】唐代佛教雕塑从北魏风格到逐渐加入自己的风格,使之越来越民族化、世俗化。从丝绸之路的兴旺与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甚广,唐代雕塑的包容...

英美文学诗歌中的韵律与节奏艺术论英美文学诗歌中的韵律与节奏艺术论文【1】摘要 英美文学中的诗歌不仅仅是英语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在不同时期的英美文学中都出现过一些...

王羲之书法艺术论王羲之书法艺术论文 【摘要】魏晋时期中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时期,在此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各种书法体系相继出现发展,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其中,王羲之书法以其...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