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及管理策略思考]是否觉得公共管理论文很难写,其实一点都不难,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优秀公共管理毕业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和阅读。论文关键词:图书馆 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 知识共享论文摘要:基于...+阅读
流动儿童心理研究【1】
摘要: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流动儿童的适应、教育、心理及职业发展等问题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并进行了诸多研究,其中有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更是愈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的现状,本文将从概念界定,研究数量、内容、存在问题,研究展望几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年来有关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加以梳理。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市场需要大量劳动力,我国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不断增加,并逐渐由单身流动转为家庭流动,于是出现了大量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子女。
2005年全国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数量已经由2000年的1410万人增加到1834万人。
流动儿童这一社会群体的队伍越来越大,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年来流动儿童心理研究加以梳理。
一 概念界定
查阅文献发现,研究者很少专门给流动儿童下定义,有些即使给出了定义也基本相同。
比如直接引用《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里的定义,即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或在此基础上概括、延伸。
像余益兵等把流动儿童概括为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金灿灿等则界定为随父母离开家乡外出生活学习,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没有流入地户口的6~15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
所以,在流动儿童的概念界定上,学者们基本是达成一致的。
二 研究数量
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流动儿童,能搜到几千条记录,而且由题目可知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在日益丰富。
但关于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是怎样一个趋势呢?分别在中国知网和维普网上限定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时间限制为2000~2011年加以搜索,结果分别有48条和50条记录。
其中中国知网上涉及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数量为:
可见,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在近年来基本是呈现上升趋势,但显然也并未达到有些学者说的近两年有关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数量激增。
所以,对这一研究现状应该有清晰、客观的认识,既不能盲目乐观,更要积极开展有关研究。
三 研究内容
总结发现,近年来我国对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适应状况的调查分析。
目前,关于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主要是调查、测量其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状况,且多以各地方为例。
调查涉及多种心理维度,如心理幸福感、孤独感、抑郁等。
很多研究表明,整体上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自我评价低、抑郁和孤独感较强、自信心不足。
但也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等或以上水平,并未出现学习适应不良。
另外,还有研究发现,流动带来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变化对个体智力、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
2.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研究。
综合发现,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
王文忠等发现心理健康状况是家庭环境作用于流动儿童生活满意度和同伴关系的中介因素。
吕绍青等认为现实中的不平等造成的排斥、歧视[8],也可能使流动儿童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加重心理负担。
邹泓等发现,教育资源享有状况、师生关系、学业行为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
3.从其他视角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
还有些学者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去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比如唐咏,郭志巧分别从生态学和社会工作反歧视视角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健康。
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研究思路,丰富了该方面的内容,值得提倡。
四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关于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从简单的现象描述、浅显的理论分析、定性研究,到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机制的探索,量化研究,再到制定干预措施及实施、评价,经历了逐步深化、细化、系统化的过程,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
然而,暴露出的问题也应特别注意。
1.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工具混乱。
如果研究方法单
一、缺乏完善统一的研究工具会很大程度地限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当前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采用的方法基本是问卷调查、量表测量,个案研究和严谨的实验研究很少。
且问卷和量表的使用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很多时候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使得互相矛盾,缺乏可比性。
2.取样不平衡。
首先,大多研究都是选取某一个地方的流动儿童作为被试,从而使得研究结果的推广受到限制。
其次,取样多是小学和初中的流动儿童,忽略了更小年龄的学生以及不在学校的被试,这样就不能纵向、全面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
3.对流动儿童存在刻板印象。
大多是从弱势、问题方面开展流动儿童心理研究,忽视了流动儿童的积极面。
虽然流动儿童属于社会特殊群体,需要更多关爱与帮助,但不能因此就被贴上问题的标签。
其实有些研究已显示流动儿童没有适应、自卑等问题。
所以,还是需要更多积极的导向,更多地去挖掘、宣传流动儿童积极的方面。
五 研究展望
为了更好地了解流动儿童,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心理研究在今后可以作如下努力:首先,以积极的角度去看待流动儿童,创设一个和谐的研究氛围;其次,以更丰富的视角去研究,覆盖更多流动儿童,使得研究结果有可比性,推广性;再者,重视纵向研究,丰富研究方法,完善研究工具。
总之,流动儿童是随着中国改革和发展出现的一种特殊群体,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点。
所以,应该高度重视流动儿童问题,加强流动儿童心理研究,更好地为关爱流动儿童的各项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余益兵,邹泓.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
[2] 郭志巧.社会工作反歧视视角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中的运用[J].江南大学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3] 金灿灿,屈智勇,王晓华.留守与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0
[4] 周皓.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与发展--基于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跟踪调查的数据分析[J].人口研究,2010
[5] 邱达明,曹东云,杨慧文.南昌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
[6] 王瑞敏,邹泓.北京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
[7] 王文忠,徐莎莎,刘正奎等.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
[8] 吕绍青,张守礼.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J].战略与管理,2000
[9] 邹泓,刘艳,李晓魏.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8
[10]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幸福感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
[11] 辜美惜,郑雪,邱龙虎.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2010
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2】
【摘 要】近年来流动儿童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也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心理弹性作为积极心理的代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在,本文试图讨论将两者相结合的效果。
【关键词】流动儿童 心理弹性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发展。
现阶段的农民工更倾向于以家庭形式的整体迁移,这也就促成了另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儿童的出现。
由于户籍因素的影响,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由此也滋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这种处境不利的儿童一直备受心理学家的关注,近年来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为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一 流动与流动儿童
1.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少年是6~14周岁(或7~15周岁),随父母双方或一方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他们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没有所在城市的户籍。
流动儿童根据流动途径分为三种:(1)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儿童;(2)从一个城市流向另一个城市的儿童;(3)从一个乡镇流向另一个乡镇的儿童。
目前,第一种情况的流动儿童所占比例最多,另两种则比较少见,第三种尤为少见。
2.流动给儿童带来的影响
流动给流动儿童带来了生活环境的巨大转变,而在儿童人格发展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流动儿童的身心状况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目前,国内的许多研究表明,流动给流动儿童带来的影响有这样几方面:
首先,多数研究表明流动给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
由于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生活条件、家庭教养、社交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两者在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成绩等方面出现比较明显差异。
他们对城市有着明显的疏离和隔阂,人际交往圈狭窄,受到歧视和排斥较多,社会支持较少,学校满意度低,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
他们的自我评价、自我发展和自尊水平都偏低,人格健康水平也偏低。
由于其父母多忙于生计,容易忽略家庭教育,导致流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突出。
然而,并不是说流动儿童都会变质,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农村来说,流动儿童的自豪感比较强。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家庭的困难,使得流动儿童更早地习得坚强、独立。
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到城市学校学习,家庭经济状况和教育环境得到改善,扩展了流动儿童的学识、眼界乃至价值观,这就促进了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
二 心理弹性与流动儿童
1.心理弹性
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目前心理学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目前人们普遍能接受的是指心理功能未受到曾经历的或正在经历的严重压力/逆境损伤性影响,甚或愈挫弥坚的心理发展现象。
2.心理弹性与流动儿童的关系
心理弹性是由resilience译过来,很多人把它翻译成复原力或者是心理韧性。
心理弹性通常指三种情况:(1)曾生活于高度不利环境的儿童,战胜了逆境,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结果;(2)儿童虽然仍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但能力不受损害;(3)指儿童能够从灾难性事件中成功地恢复过来。
所以,心理弹性这个概念应该是就儿童而言的。
Luthar等人认为心理弹性包含了各种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危险因素是那些预示着极高消极后果可能性的因素,如贫穷、家庭暴力等。
保护性因素是能减轻处境不利儿童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儿童良好发展的因素。
目前,研究者发现保护性因素主要有三种:儿童自身的积极倾向即人格倾向性、家庭环境、外支持系统。
心理弹性泛指人们在遭遇困难环境后受到的影响很小,或者是发展得很好的现象。
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在困境或者是不利条件下才能够有心理弹性这一特性的出现。
而流动儿童所处的环境到处充满了不利条件,这也就意味着流动儿童中存在心理弹性者的可能性最大。
那么,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如何、怎样才能激发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则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
三 关于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对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还比较少,现阶段关于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弹性与歧视知觉以及适应方面。
在歧视知觉与心理适应方面,胡芳芳经调查研究发现,近一半以上的流动儿童都有中等程度的歧视体验,流动儿童多数适应情况较其他同龄儿童要差些。
心理弹性与歧视知觉之间无显著相关,与心理适应成负相关。
心理弹性对歧视知觉和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王中会和蔺秀云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对其城市适应有积极影响;在依恋方面,毛向军和王中会的研究发现尽管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因素对其心理韧性有预测作用,但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对其心理韧性有更强的预测性;对于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内部结构研究,杨柳发现了心理弹性的八个维度:自我效能、自我认知、心理控制感、目标感、问题解决能力、情绪稳定性、助人和参与感、人际支持。
另外父母投入对心理弹性有显著正向影响,缺乏监督对心理弹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四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
1.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前文所提到的第一类流动儿童,也就是从乡镇流动到城市的流动儿童。
然而,另外两类的流动儿童则被普遍的忽视。
再者关于流动儿童,大多研究的关注焦点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小学阶段的在读流动儿童,而更小的幼儿以及更大的未读书的流动儿童却基本上无人问津。
第二,目前的研究中,关注的负面因素太多,容易给社会大众一种刻板印象,容易引起对流动儿童的歧视。
关注光明面的太少。
第三,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本身就存在很多争议,很多内容都还不明确。
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弹性可能会引起更多的争议。
第四,目前的研究方法还不够成熟,大多数都是采取问卷量表形式,但是目前还没有公认有效的量表。
目前人们所使用的量表的信效度都有待研究。
第五,我国目前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的研究比较少,但是对其干预的研究更是少见。
改善流动儿童现状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其心理弹性水平进行干预,因此对干预的关注与研究应该更多一些。
2.展望
第一,关于流动儿童的研究,我们可以尝试更多的研究方法,使对流动儿童的研究更加完善,更加全面。
此外,就目前使用的量表测量法而言,尽快地使用一套公认的、信效度能够得到认可的量表才能减少许多疑虑。
第二,对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等相关研究,我们目前所做的基本上都是横断研究。
然而对于一个个体的成长过程,只用横断研究是不严谨的。
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多地去对流动儿童进行追踪研究,更客观地了解他们成长的每一个过程。
对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方面的研究,目前的关注面还太少。
分析其风险和保护因素,应该关注的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进行干预研究,进一步探索呵护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方法。
第三,就目前研究而言,我们缺少大规模的取样。
未来,我们需要做大规模的取样,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取样。
五 结束语
流动儿童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流动。
所以,减少流动,就能缓解流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而加速农村发展,则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对于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研究。
相信不远的一天,我们能够真实地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干预,呵护我国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2]谢文标.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基于CNKI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1-2011年)的分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2)
[3]席居哲、左志宏.心理韧性者甄别诸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9(6)
[4]章超.近二十年来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8)
[5]辜美惜、郑雪、邱龙虎.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2010(4)
[6]路晓倩、麻彦坤.心理弹性研究回顾与展望[J].天中学刊,2011(1)
[7]胡芳芳.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8]王中会、蔺秀云.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2(12)
[9]毛向军、王中会.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及对其心理韧性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3(3)
[10]杨柳.外来工子女初中生心理弹性结构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大学,2009
[11]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延伸阅读:
试析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研究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是,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
公司流动性与价值评估研究企业流动性概念,从狭义角度来看,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企业资产在价值不损失情况下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变现能力是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它取决于可以在近期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
浅析地方普通高校教师流动管理对策探析论文撰写是毕业生们毕业所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那么,毕业论文怎么写才能顺利通过答辩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范文,欢迎阅读! 论文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教师管理;合理流动 论文...
儿童心理特征的文学修养教育理念儿童心理特征的文学修养教育理念是小编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特征的文学修养教育理念【1】 摘 要: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角度出发,通过适...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困境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困境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到你。 摘 要:中国自城镇化以来,大量农村人口走出了农村,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及其配套政...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发展现状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发展现状 摘要: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 它在中国还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学科课程...
农村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1】 [摘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 健康又有身体健康和心...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听觉障碍儿童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是特殊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 文献查询结果表明,研究较为集中在听觉障碍儿童人格特征的研究方面...
儿童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中心是围绕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展开,包括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儿童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借鉴。 一、研究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