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面试笔试简历简介

埃兹拉庞德的介绍

01月30日 编辑 fanwen51.com

名人姓名:埃兹拉·庞德 出生年代:1885-1972 名人职称:诗人、评论家。 名人国家:美国 埃兹拉·庞德在英美现代诗坛和评坛上无可非议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现代文学运动的一代青年有着巨大的影响,几乎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庞德生于爱达荷洲,早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与威廉斯是心心相印的同窗好友。毕业时他不但精通英文文法和文学,而且掌握了九种外语,22岁时在印第安纳的一所大学任教授。

由于他生活放荡不羁,不久被解职,开始漂流他乡。1908年来到伦敦并结识了著名爱尔兰诗人W.B.叶芝。1912年他同几位青年诗人发起了意象主义运动,成为英美新诗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作为一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他不但推动传播意象技巧的新发明,而且还在探索盎格鲁-撒克逊,普罗旺斯,汉语,日语及拉丁语诗歌并不断充实创新,他的大多数杰作实际上是这些古老传统诗的编译或再创作。

除写作外他还担任《诗歌》《小论坛》等杂志的国外版编辑。他以各种方式无私的帮助那些未露锋芒的青年作家,整理出版他们的早期作品,如乔伊斯,艾略特,弗罗斯特,威廉斯,卡明斯,海明威与里安·莫尔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战后的危机和西方文明的毁灭深深地影响了庞德。1920年他又移居巴黎,1924年定居意大利,继续创作《诗章》,研究音乐并写出大量的译著和文学评论。

在30年代西方经济危机中,热衷于对历史与经济的研究,成为墨索里尼的支持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意大利法西斯做反美宣传,战后于1945年被美军逮捕押回美国,以叛国罪受审,1946年因被认定为精神病而终止审查,送进华盛顿精神病院治疗,直到1958年获释,在这12年进而庞德翻译了大量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文学作品。1949年在押待审的庞德因《比萨诗章》而获首届波林根诗歌奖,引起政界,文学界极大反响。

获释后他重返第二故乡意大利,余年又续写出《诗章》的后一部分和其它译著。庞德诗歌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可简要概括为凝聚的压缩。他的意象主义原则和对汉语意象文字的论述是对此最好的例证。他说?quot;作诗就是浓缩"。1912年他同希尔达 杜立特尔、理杰德·奥尔丁顿等人制定出意象主义三条基本原则:第一,直接处理:对诗歌主题必须尽可能地彩类似或直接的方法来表达,用简单的词语造成一种使读者一目了然的意象。

字字必须十分确切;第二,浓缩表达:绝不用无关于意象表达的词语,语言必须浓缩精练,不要总结或解释。第三,节奏:彩音乐语句短语取代正式的韵律。前两条提出的是浓缩,后一条提倡自由体诗;这三条所反对的就是仅为形式而按固定模式罗列充填格律的滥用。庞德意象诗的代表作《地铁站上》由最初30行而浓缩至现在的双行诗就是对此的典范例证,庞德长期热衷于中国历史,哲学,和古典诗歌,很早就开始研究改译中国诗。

《诗章》中充满了中国的风土人情,也常引用中国典故,有时还用汉字表达。他对汉字的兴趣是一种相关物简化的嗜好,他认为汉字有助于简明,尤其上因为每一个符号都是它所含意义的一幅风格图案,于是他提倡诗歌应根植于意象之中,他将这种诗推荐给叶芝,艾略特,威廉斯等人,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一点启发。艾略特将自己的《荒原》的手稿给了庞德,据艾略特自己讲,该诗物稿被减缩掉一半。

威廉斯在《佩特森》中一直铭记庞德的忠告:"要事物,不要思想"。庞德对压缩,意象,具体形式中的思想等观点,在他诗中显而易见。如同艾略特的"客观联想"之类学说那样常常构成"博学诗",时而又是含蓄的隐喻或典故。在《诗章》的后部发,他越来越多地运用一种诗歌速记,诗行引证,旧式对白,历史片断等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庞德一生中创作了70多部作品并为别人编辑了70多部诗集,此外还写下了1500多篇有关创作理论,诗歌评论的文章。《地铁站上》是他的意象诗代表作。诗人仅用两行诗句便将鲜明的视觉意象与引申含义有机地融为一体。地铁站在张张面孔暗示城市生活中的人格化,而匆忙紊乱暗示出人类生活本身的绝妙片刻。《休赛尔温 莫伯利》是由18节短诗构成的长诗,这些诗的含意是对庞德自己诗歌信仰的讽剌性自卫,是对拒绝严肃艺术家的社会嘲讽的攻击。

同庞德一样,莫伯利赞赏古代,中古代的古典文学,如弗洛伯特,他身居在一个松驰,实利的社会,迫使他为一种象征而献身。同时并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消耗葬送了很多有为青年。《诗章》是庞德的主要诗歌杰作。该诗内容庞杂,学识广泛,至今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该持描绘出东,西方帝国的兴衰,贪婪和实利主义导致的毁灭。诗中出现了许多中国画面,也常引用中国典故,该诗语言也同样庞杂,搀杂了各种文字,庞德称此?quot;意象"诗,在许多章节中采用了汉语意象文字。

由于《诗章》摆脱了传统结构,加之庞杂的语言,它比其它现代诗更加令人费解,常使人感到莫名其妙。叶芝读了全诗,也迷惑不解,使他多年来对此诗一直持有反感。庞德的本意同艾略特《荒原》相似;想通过一些社会现代画面与过去景象相映对照来谴责社会。如孔夫子与杰佛杰的独特言行是对过去非高利剥削...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