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107条]违约责任(合同法第107条释义) 《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条...+阅读
合同法解释一第19条【1】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
(一)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
(二)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
【释义】本条是对要约不得撤销的规定。
本条规定了不可撤销的两个例外,一是要约中有不可撤销的表示,二是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不可撤销并依其信赖行事。本条的规定与《国际商事通则》第2.4条第2款的规定是一致的,该款中规定:在下列情况下,要约不得撤销
:(a)要约写明承诺的期限,或以其他方式表明要约是不可撤销的;或(b)受要约人有理由信赖该项要约是不可撤销的,而且受要约人已依赖该要约行事。通则对此款作了解释,说明如下,可作为参考:
1,要约中不可撤销的表示不可撤销的意思表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作出,最直接和最清楚的方式是由要约人在要约中作一个有效的声明,如这是一个确定的要约、我们坚持我们的要约直到收到贵方的回复等。
另外,还可以从要约人的其他表示或者行为推断出来。对于要约中规定的承诺期限,通则认为,如果当事人所在的法系确定,规定了承诺期限的要约为不可撤销的要约,则可以推断该要约为不可撤销。如果当事人所在的法系确定,规定承诺期限不足以显示要约的不可撤销性,则可以推断该要约并不是不可撤销的。通则并举了两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个例子是,一家旅行社在其发送的小册子中通知游客将组织新年度假旅游,并敦促游客在通知后3天内预订,否则过期将可能没有多少剩余名额。这个声明本身不表示在这3天内该要约不可撤销。
第二个例子是,乙准备建楼,向甲发出要约,其中声明:9月1日后价格和其他条件将失效。如果甲与乙属于同一法系,如果该法系认为其声明表明了要约的不可撤销,则要约不可撤销;如果该法系认为其声明并不能表明要约不可撤销,则要约并不是不可以撤销。
但是,合同法本条第
(一)项的规定并不能作出通则那样的解释。按照本项的规定,要约中规定了承诺期限,则该要约就是不可撤销的。通则要适用于不同法系的不同国家,必须那样解释。
2.有理由认为要约不可撤销并依其信赖行事这种情况适用诚实信用和公平交易的原则,受要约人的信赖可源于要约人的行为,比如受要约人对要约人有所了解,或者以前在商业上就有来往等,因此相信要约人的要约不可撤销。
受要约人的信赖也可源于要约本身的性质,如对某一项要约的承诺需要受要约人进行广泛的、费用昂贵的调查,或者某一要约的发出意在允许受要约人继续向第三方发出要约。
受要约人基于对要约不可撤销的信赖所做的行为,可以包括为生产所做的准备、购买或者租用材料或者设备、负担费用等等。只要这些行为在有关的贸易中可被视为是正常的,或者应是要约人所预见或者知悉的行为。
通则也举了两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第一个例子是,甲是古董商,要求乙在3个月内修复10幅画,价格不超过一个具体金额。
乙告知甲,为了决定是否承诺,有必要先对一幅画进行修复,然后才能在5天内明确答复。甲同意。基于对甲的要约的信赖,乙开始工作,甲在5天内不得撤销要约。
第二个例子是,为合作参与一个项目的投标,乙向甲发出要约,在要约期限届满前,甲已投标,但乙通知甲,声称不愿意再遵守要约。因为甲在投标时信赖了乙的要约,因此该要约在期限届满前是不可撤销的。
合同法解释一第19条【2】
第十九条 对于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明显不合理的低价,人民法院应当以交易当地一般经营者的判断,并参考交易当时交易地的物价部门指导价或者市场交易价,结合其他相关因素综合考虑予以确认。
转让价格达不到交易时交易地的指导价或者市场交易价百分之七十的,一般可以视为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对转让价格高于当地指导价或者市场交易价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视为明显不合理的高价。
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收购他人财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参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予以撤销。
法律快车合同法频道为您整理合同订立、合同终止等合同法相关知识,分类齐全,欢迎浏览。如果还有其他疑问,请点击合同法首页查看,感谢您的访问。
【条文主旨】
本条是对《合同法》第74条关于债权人撤销权制度中有偿行为类型的目的性扩张解释以及相关判断基准。
【条文理解】
一、关于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的判断依据和判断标准
《合同法》第74条第1款后段规定: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该条规定,是对债权人撤销权制度中有偿行为的具体规定,将我国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对有偿行为的适用具体化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而所谓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在民法解释学上被称为不确定概念,其具体适用需要通过法律上的价值补充才能实现。
立法之所以规定不确定概念,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立法技术本身具有的抽象概括和普遍适用性所决定的。
法律要规范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行为,需要确立代表立法者意志并要求全社会一体遵循的法律关系指导原则和社会生活基本的价值指引,例如公平正义、诚实信用、等价有偿等。这些基本原则和价值指引内涵抽象,其外延具有不确定性,在适用具体法律关系时需要进行价值补充,以确定其具有可操作性的确切含义和判断标准。
因此可以说,法律条文中的不确定概念是立法者对于司法者的赋权行为,赋予从事司法审判工作的审判人员以自由裁量权。但司法上的自由裁量权应当如何行使才具有正当性,才能确保司法尺度和裁量标准的统一?
显然,完全交由个案审理当中个别化的司法自由裁量权,是难以做到司法尺度和裁量标准的统一的。为了确保法律适用的公平、公正,我国司法审判机关通常通过由最高审判机关即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释的形式,来确保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在裁判标准上的统一性和正当性。
本条规定,就是对如何才能被认定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确立判断的依据和标准而进行解释。
(一)作为判断依据的主体基准和时空基准
债务人转让财产的行为如系有偿行为,且系以相当的对价转让,债务人的积极财产将不因转让行为而减少。在此情况下,债务人的行为不构成诈害行为,即并未损及债权人的债权,无撤销权适用的余地。
但如果债务人是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其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因转让财产与其对价明显不具有相当性,导致债务人积极财产明显减少,陷于无资力即支付不能,且对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及其导致支付不能的事实债务人及受益人在主观上均认知,该转让行为就构成诈害行为,债权人可得行使撤销权。
对明显不合理的低价从裁判上进行判断,需要确立以下主体基准和时空基准:
(1)时空基准。包括时间基准和空间基准。根据本条规定,对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进行判断的时间基准为交易当时,即实施交易行为时。
该基准的合理性在于,对有偿行为行使撤销权须具备主观要件,即债务人与受让人主观上具有恶意,而恶意来自行为人对其行为的认知,即知有害于债权人而为转让,故只有以实施交易行为时作为判断基准才能彰显其恶意。
应当注意的是,此时间基准与本司法解释第18条释义中对诈害行为的判断基准时具有相同的法律意义:本条规定的时间基准并非单纯作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的判断基准,其实质仍是对作为客观要件的债务人的诈害行为进行判断的时间基准。
但在判断诈害行为是否成立时,应当遵循第18条规定中的原则即应符合双重标准:行为时标准和撤销权行使时标准。
权利行使时标准的意义在于确认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时诈害状态仍在持续中,就本条规定的有偿行为而言,意味着按权利行使时标准判断,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转让行为此时仍属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的诈害债权行为。
换言之,如果实施转让行为时虽符合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的标准,但在行使撤销权时因被转让财产的市价跌落,财产现值已与转让价一致甚至已低于当时的转让价,从而诈害行为因被时间熨平而消失,债权人即不得行使撤销权。因为撤销权行使的目的恢复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以保全债权在事实上已不能达到,行使撤销权已无实益而徒增纷扰。
对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进行判断的空间基准,本条规定为交易当地即交易行为地。此交易行为地应当解释为发生交易行为的哪一级行政区划所在地,本条未臻明确,实务中只能根据转让财产的性质、种类(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山珍海味、时令果蔬等动产),结合市场流通、交易惯例、关税区域等综合因素予以判定。
(2)主体基准。对是否是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本条规定不采主观标准而采客观标准,即以交易当地一般经营者的判断为基准。何为一般经营者的判断?理解上仍有疑义。
如按反向排除的方法,则一般经营者首先应排除非经营者,故在二手车交易市场上转让自有机动车的车主个人,应非属此之所谓一般经营者。其次,采取客观标准的意义,就在于排除个别性、偶然性,故违反常识、市场行情和公众认知的个别判断、个性化判断,不属此之一般经营者的判断。
(二)一般判断标准
本条第2款对明显不合理的低价提出了一个一般的参考示范标准:转让价格达不到交易时交易地的指导价或者市场交易价百分之七十的,一般可以视为明显不合理的低价。
何以认为该一般判断标准只是一个一般的参考示范标准呢?这是因为转让财产的行为和转让财产的性质具有复杂性,很难用一个标准予以衡量。
季节性产品和易腐烂变质的时令果蔬在临近换季或者保质期将届满时,为回笼资金大幅甩卖,转让价格可能低于市价的70%,不能一概认为其明显不合理。在市场疲软、有价无市、资金占用利息损失巨大的情况下,低于市价的70%转让财产有利于挽回经营损失时,也不能一概认为其明显不合理。
反之,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即使以市价的70%甚至80%、90%转让财产,如果造成债务超过以致支付不能,且债务人与受让人对此均有认知,亦未必不能认定其构成诈害行为,而任由债权人行使撤销权。
有鉴于此,本条规定转让价格达不到交易时交易地的指导价或者市场交易价70%的,一般可以视为明显不合理的低价,一般意味着排除特殊情形,如前述的换季或保质期前回笼资金的甩卖;可以意味着应视具体情形而定,不作刚性约束;视为是立法上使用的法律拟制用语,债务人、受让人可以提出相反事实和证据予以推翻。
审判实务中,对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原则上仍应按照本条规定的判断基准和基本方法综合进行分析,并予以个案确认,即人民法院应当以交易当地一般经营者的判断,并参考交易当时交易地的物价部门指导价或者市场交易价,结合其他相关因素综合考虑予以确认。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此类问题最为妥当的方法。对转让价格高于当地指导价或者市场交易价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视为明显不合理的高价,是就有偿行为的补充类型如何认定其构成诈害行为所作类推规定,可参照前述原则予以适用。
二、有偿行为适用债权人撤销权的补充类型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收购他人财产
债权人撤销权的适用范围,民法理论上一般区分为无偿行为和有偿行为,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也作了相应规定,以贯彻债权保全制度的目的。《合同法》第74条的规定,从要件构成的角度进行区分,也包括无偿行为和有偿行为两种类型。
无偿行为类型在本司法解释第18条的理解与适用中已作阐述,本条规定专就有偿行为类型进行解释,从《合同法》规定的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的有偿行为类型作目的性扩张解释,补充规定了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收购他人财产的关联类型。
如前所述,转让财产的行为如系有偿行为,且以相当的对价进行,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不会因转让行为而减少,因此不发生撤销权的适用问题。但债务人如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其财产,对价与其财产价值明显不相当,.则在事实上导致了责任财产的流失。
如果因此而发生债务超过,导致支付不能,损及债权人债权,客观上即成立诈害行为。而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收购他人财产,同样存在购人财产的价值与支付的对价明显不相当,导致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不当流失的问题。转让与收购,行为的指向相反,行为的效果却是一致的,都导致债务人减少其积极财产,从而损及债权。
《合同法》第74条仅就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作出规定,逻辑上不够周延,导致对恶意高价收购他人财产损害债权的行为失却规范,存在法律漏洞。本条规定即据审判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对此予以补充。
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收购他人财产应由以下要件构成:
(一)客观要件
债权人撤销权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乃无偿行为和有偿行为共同具备的要件。简言之,须债务人实施了损害债权人的诈害行为。该行为应符合下列特征:
1.须为债务人的行为,且该行为须以财产为标的。符合这一要求的通常为法律行为,包括单独行为、双方行为、多方行为等。本条规定的收购他人财产,即属双方法律行为(契约行为)。
准法律行为、诉讼中的法律行为,也属可得行使撤销权的行为,但下列行为不得为撤销权之标的:事实行为,如物之毁灭丢弃,无从撤销;无效行为,无须撤销;不作为行为,如属怠于取得权利或利益,不得撤销。
因撤销权之行使对象非财产之增加行为,而系财产之减少行为;如系怠于行使权利,则为代位权之对象,亦无撤销权之适用;其他不以财产为标的但对财产利益发生间接影响的行为,如身份行为,订立劳务契约的行为,不得撤销;以禁止扣押的财产权为标的的行为,因其不列人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且不能强制执行,亦不得为撤销权之标的。
2.须债务人的行为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即构成诈害行为。债务人实施的减少其责任财产的行为,足以影响到债权完全受偿,即构成诈害行为。
其判断标准有所谓形式上的标准或称计算上的标准,即债务超过,但通说认为应以支付不能为判断标准;亦有所谓实质上的判断标准,须得综合主客观要件,结合目的动机是否正当以及方法手段是否妥当等相关因素就个案进行具体判断。
就本条规定的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收购他人财产而论,收购行为如导致债务人积极财产与正常市价、指导价比较发生明显减少,并在此不当减少的范围内发生债务超过,致债权人的债权无法完全受偿时,应认定其行为构成诈害行为。
但需注意的是,判断收购行为的诈害性亦应遵循上文所述的判断基准时上的双重标准:即不仅发生收购行为时支付的对价明显高于被收购财产的市价或者指导价,而且以行使撤销权时的市价或指导价衡量,收购该财产的对价仍然明显高于该财产的市价或指导价。
如果仅在发生收购行为时具有诈害性,而当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时因被收购的财产市价上升,与收购对价趋于一致甚至已高于收购对价,诈害性即不存在,撤销该行为对债权人已不具实益,故不得行使撤销权。
(二)主观要件
民法理论认为,对无偿行为行使撤销权,仅需具备客观要件;而对有偿行为行使撤销权,除客观要件外,尚需具备主观要件。因无偿行为中的受益人没有支付对价,但却造成了对债权的损害,故撤销无偿行为,请求受益人返还财产,债权人的利益得到保护,受益人的财产利益却并未受到积极损害,故其要件从宽,无需具备主观要件。
而在有偿行为,受让人或者转得人取得财产或者转让财产,均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转让或者收购行为被撤销,其财产利益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积极损害,故其要件从严,尚需具备主观要件。
所谓主观要件,即债务人实施转让或者收购等有偿行为时,需具有诈害意思即具有恶意,且债务人的恶意仅为债权人撤销权的成立要件;如果要行使撤销权,还需转让行为或者收购行为中的受让人、出售人也具有恶意,即以受益人的恶意为撤销权的行使要件。以下分述之:
1.须债务人为恶意。对恶意的解释,有希望主义与认识主义两种学说。前者是指对于行为之有害于债权,须有积极的希望;后者是指对于行为之诈害性仅需有消极的认识即为已足。
《合同法》第74条对债务人的恶意没有明确规定,但对受让人(第三人)的恶意则有明文规定: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根据该条规定,既然受让人对转让行为的诈害性要求其知道该情形,则应当认为积极从事该行为的债务人也知道其行为对债权人具有诈害性,即债务人应当具有恶意;其次,根据条文知道该情形的文字表述,我国《合同法》对债务人和第三人的恶意系采取认识主义。应当注意的是,衡量债务人有无恶意,应以行为时为基准时。
行为当时不知其行为有损于债权人的债权,虽于行为后有所认识,亦不成立主观上的恶意,不得行使撤销权。对于债务人恶意的证明,应当实行推定规则。债务人明知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而仍为处分其财产或财产权利的行为,即可推定其具有恶意。债务人可就其具有其他资力或没有诈害的意思另行举证。
2.须受益人为恶意。所谓受益人是指由债务人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受有利益之人。如转让行为中的受让人为直接受益人,受让人再为转让行为之转得人为间接受益人。收购行为之出售人亦为直接受益人。
〔《合同法》第74条仅规定了转让人,指称有偿行为中的第一取得人;《合同法解释
(一)》中,则以受益人指称无偿行为中取得利益的第三人,与此处受益人的概念不尽一致〕
根据《合同法》第74条的规定,受让人(受益人)的恶意是指对转让行为损害债权的事实,知道其情形,则此恶意系采认识主义,即对诈害债权的事实有所认识即可,其与债务人是否恶意串通,或者是否具有故意损害债权人的意图,则非所问。对受益人的恶意,应以受益时为判断基准。
如受益当时不知情,受益后方始认识到有害债权的情形的,不构成恶意,债权人不得行使撤销权。
此外,无论直接受益人(如受让人)还是间接受让人(转得人),须一律具有恶意,否则债权人不得行使撤销权。
三、债权人撤销权的效力
债权人撤销权的效力,应分别以下不同情形:
(一)对债务人的效力
《合同法解释
(一)》第25条规定: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提起撤销权诉讼,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放弃债权或转让财产的行为,人民法院应当就债权人主张的部分进行审理,依法撤销的,该行为自始无效。
据此规定,对债务人诈害债权的行为依法撤销的,该行为自始无效,但系相对无效,即仅就债权人主张的部分自始无效,超出债权人主张部分的处分行为仍为有效。
(二)对受益人的效力
诈害行为被依法撤销,对受益人产生双重效力:其一是仅成立债权关系尚未发生物权转移情形的,其债权关系因撤销而消灭;其二是已发生物权转移的,受益人得依债权人之请求,返还其既已受领的财产。
如受益人二次转让的,在无偿行为情形,转得人如系恶意,自应依债权人请求负返还义务;转得人为善意的,不负返还义务,而由直接受益人负损害赔偿责任。
在有偿行为情形,因有偿行为之撤销,须债务人、受益人(包括直接受益人及间接受益之转得人)均具有恶意,债权人才能撤销诈害行为,故于诈害行为被依法撤销的情形,直接受益人或间接受益人均得依债权人请求返还其受让的财产。
(三)对债权人的效力
民法理论上认为,撤销权行使的目的在于保全债务人的一般财产,作为全体债权人的共同担保。因此,债权人虽然可以请求受益人(转得人)直接向其为财产交付,但不得就该交付物优先受偿。
但在债权人直接受领返还财产的场合,其因此对债务人负有返还义务,如果该返还义务与债务人所负债务构成抵销适状,债权人可以主张抵销,从而获得事实上优先受偿的效果。
否则,债权人要从受益人返还的财产中受偿,仍须依照强制执行程序进行,而与其他申请参与分配的债权人平等受偿。当然,债务人向债权人为任意履行,而其他债权人没有及时主张债权的,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也能获得完全清偿,此种情形并不违反债权平等原则,故其他债权人不得提出异议。
【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七十四条 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伤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必要费用,由债权人负担。
第七十五条 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第二十三条 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条提起撤销权诉讼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四条 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提起撤销权诉讼时只以债务人为被告,未将受益人或者受让人列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该受益人或受让人为第三人。
第二十五条 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提起撤销权诉讼,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放弃债权或转让财产的行为,人民法院应当就债权人主张的部分进行审理,依法撤销的,该行为自始无效。
两个或两个以上债权人以同一债务人为被告,就同一标的提起撤销权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
第二十六条 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所支出的律师代理费、差旅费等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第三人有过错的,应当适当分担。
合同法解释一第19条
延伸阅读:
合同法第9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四条释义 第九十四条 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释义】...
实用合同法实用合同法总 则第一章 一般规定第一条 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
合同法第10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第107条 第一百零七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释义】...
“两学一做”解释一、具体学什么? 1.学党章党规。 a,逐条逐句通读党章;b,学习《准则》和《条例》等;c, 学习党的历史、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d,从周薄徐郭令案中汲取教训。 2,学系列讲话。 a,习近平总书...
劳动合同法无权罚款内容劳动合同书是严格一句国家法律制定的,劳动合同法无权罚款内容有哪些呢?下面是FANWEN51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劳动合同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劳动合同法无权罚款内容【1】 依...
党员干部应知应会知识——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名词解释篇1、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指各级党委(党组)、政府(行政)及其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应当承担责任的制度。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
2017全国两会常用的20个名词解释1三去一降一补 答: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双随机、一公开 答:指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十八大以来常用的50个名词及解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今天我们将部分内容整理出来,并集纳了一些常用的理论名词及解释,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1“五...
换届风气监督工作有关名词解释一、“九严禁”换届纪律要求:严禁拉帮结派,对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的,一律给予纪律处分;严禁拉票贿选,对在民主推荐和选举中搞拉票、助选等非组织活动的,一律排除出人选名单或者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