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职尽责一心为民永葆先进性]尽职尽责一心为民永葆先进性 我叫***,今年33岁,是盟劳动和和会保障局劳动工资科科长,回首在劳动保障战线奋斗的历程,可以说是充分得到党的教育、培养和锻炼的过程,我为所从事的崇...+阅读
倾心为民报党恩
“德银是个老党员,主席教导记心间,中央提出要扶贫,带头帮困走在前。”这是吉首市寨阳乡农民党员周德银书写在堂屋墙壁正中的一首诗,通俗、质朴,却令人肃然起敬。品读他的事迹,你会感觉到一位纯粹的农民共产党员淡泊而热烈的内心世界。
带好致富路
年过七旬的周德银是位普通农民,1961年入党。他
7岁父死,留下年幼的五兄妹相依为命,家庭生活极其困难,姊妹们长到七八岁还没裤子穿。抗战期间,大哥抓去当挑夫,一去杳无音信,二哥又被抓丁上前线。苦难的家境使周德银从小萌发改变家庭生活的愿望。
1982年,周德银全家5口承包了4亩8分田、3亩地,几十亩荒山。为了挣点油盐钱,他白天下河捞沙晚上划船打鱼,风里来雨里去,辛苦了几年集攒点钱后,买了两台拖拉机叫儿子跑运输。1985年政府号召搞山地开发种植椪柑,当时周德银在想,种植椪柑虽然苦点累点,但收入稳定靠得住。他和家里人商量后,就在这年冬天带领全家老小上山扎营,整整苦干了一个冬天。后来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他又学会了椪柑的嫁接技术。几年苦干下来,他家的椪柑果园发展到50多亩。家里经济状况起了很大的变化,在吉首寨阳乡回光村里,他家成为令村人仰慕的万元户。
周德银富裕以后,并没忘记同他一起从苦难中走过来的左邻右舍。在他的劝导和带动下,很多村民都搞起了山地开发。周德银把自己学到的种植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大家,教他们掌握有关椪柑的整枝、施肥、治虫等实用技术,让村民都懂得用科学技术来种植和发展果木。
“一花引得万花开”,周德银起早摸黑,辛勤劳动,换来了硕果累累,全村农民因种植椪柑走上了富裕路。今天,当你走进回光村,你会看到蓊蓊郁郁的椪柑林布满了山坡,清翠的枝叶中挂满了黄橙橙的果实,远远望去宛如一颗颗晶莹的黄宝石镶嵌在绿色的绸缎上。微风吹过,一阵迷人的清香迎面扑来,沁人心脾。身着时装的年青人,骑着摩托奔驰在通往村中的大路上,一排排崭新的楼房中飘出宋祖英“今天又是好日子”的优美歌声……。“贫下中农”的名称终于从主人翁的位置走了下来,它已成为一个过时的词语,农民再不以它为荣,而去形容那些腰包空空的人们,或者供那些贫穷的清醒者自嘲时专用。
架设便民桥
1982年冬天,周德银到太平乡英勇村请岩匠,路过一条小河时,河上的小木桥被洪水冲走了,周德银只好脱鞋淌水过河。数九寒天,河水冰冷刺骨,冻得他浑身发抖。周德银首先想到的是:小学生上学,来往行人过河这多不方便啊!等我有了钱一定要在这里修座桥。1990年,刚刚富裕起来的周德银立刻把八年前的想法付诸实践。他请人到现场测量,又到市里请交通局的技术员帮忙画图、作整个工程预算。当他来到英勇村与村民商量修桥的事,大家感到非常意外,当然也很高兴,最后达成协议,修一座宽2.4米、长10米、高7米的桥,由周德银出钱打岩石,由村民出劳力和木材。哪里料到,开工不到两天,村民们变卦了。原来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外乡人怎么跑到我们村里来修桥?有的说:听说政府在搞扶贫,要在农村架桥修路,周德银可能搞到钱,要我们出劳力出木材,他来当二包头!有的猜疑:如今只有政府出钱修桥铺路,哪有私人自己找上门来做好事,这里头肯定有鬼!七嘴八舌一合计,村民们甩手不干了。剩下周德银望着河水发呆,他想了又想,知道万事开头难,桥一定要修,从来没有人做的事哪怕只剩我一个人也要做下去。没人挑沙,他出钱请人和自己一起挑;没人抬岩,他又出钱请人跟自己一起抬;缺木料,他出钱借牛栏板搭架子。从农历9月动工,直到腊月半才完工,花了3600元,整整苦干了3个多月。桥架起来后,村里人理解周德银的为人了,大家非常感动,一定要在桥边为他立个碑。周德银婉言谢绝,他对村民说:你们的一片好心我领了,我来修桥不是想要为我立碑,只要大家过河方便,我的心愿也实现了。
2001年底,太平乡深坳村高坝组计划修组级公路,资金方面一时有困难,周德银来到村里,主动承诺资助修建其中的两座石拱桥,他出资4800元用于购买水泥和支付岩工工钱,劳力和木料由村组负责出。在他的亲自策划和现场指挥下,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石拱桥于2002年2月顺利建成。
建立希望学校
周德银从小没上过一天学,深受没文化的苦,他希望孩子们都能上学,学知识学文化。他走过许多村寨,总要到村里的学校去看看,每看到破破烂烂的校舍,他心里就特别难受。1992年,周德银到白岩乡上坪村,看到这里的村小破旧不堪,他心里想:学校这么烂,万一倒塌压死孩子怎么办?等攒到钱,我要来帮这个学校修一修。村里人闻讯后同周德银商量,由老周出3000元钱,重新修一所学校。老周热心办学的消息传到市里,政府愿意再出12000元和周德银一起把上坪村的小学修好。政府出面,周德银放心了,他把修建的事情向村里交代以后,就回家忙椪柑种植和田间工夫。哪知过了半年12全文查看,周德银再到上坪看看学校修建的进展如何,可把他急死了,学校只盖了一半,工地上一个人影都没有。原来是乡政府个别领导将建校款挪作他用了。这不行!他急急忙忙赶到市里向领导反映这种不该发生的事情。学校最后在市政府的关心下终于建成,周德银也了却他的心愿。但他总感到专款必须专用,建校资金被挪作他用,实在不应该啊!当然不正之风打击不了他的信心和
决心,没有多久他又在吉首市寨阳乡的树耳村出资建了一所小学,为农村培养有文化有知识的新一代,他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
引来幸福泉
因为到处给群众排忧解难,周德银的名声远扬,吉首乡村民梁正英也来求他帮忙。原来梁正英娘家在保靖县夯沙乡大丰村。大丰村山高坡陡,村民饮水困难,给政府打报告,因县里财政紧张,贫困乡村又多,所以一时半会无法解决。听梁正英一介绍,周德银就满口应承下来。过了没半个月,他就随梁正英来到夯沙大丰村,周德银在寨子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走了好几圈,看地形、找水源,并在心里划算水管从哪里走,究竟要多长……。回到吉首后,周德银先后为大丰村送去100多公斤钢筋、3000多米水管和2吨水泥,他自己也忙里偷闲抽时间到大丰村,察看工程进展情况,跟村民一块儿干活。经过两个多月,前前后后共花了6000多元钱,清亮的泉水哗哗地流进了大丰村的家家户户。村民无不感激地说:要不是周大叔为我们出钱出力,我们哪能喝上这又清又甜的泉水。
救济困难户
“从严冬走过的人深感春天的温暖”,周德银最能体会到贫困的滋味。自他家境富裕以后,只要看到贫困的人,他都要帮上一把。
1986年腊月,周德银到花垣县道二乡买羊,看到石家三兄弟住在用包谷杆夹成的茅屋里。回家后,他老也忘不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石家三兄弟,赶紧找人找车把自己原来住的旧木屋拆掉,把木料运到道二石家给三弟兄盖房住。
1988年,吉首市排吼乡颜家村失火,村民生活极其困苦,周德银听到后,决定把家里28只母羊、1只公羊送给这个村,但又不知道怎么送去。他打听了很多单位,最后在市农委的帮助下,终于把羊送给了颜家村。
1997年,周德银到白岩乡上坪村夯化寨与村里商量建学校的事,他看到一家刚修的房子没有盖瓦,只有半间盖着薄膜。跟村里人一打听,原来这家户主叫石明勇,爱人去世了,留下两个无知小孩,去年又遭了火灾。民政部门救济修了两间屋,但没有钱盖瓦。夜里周德银找到石明勇商量,他愿出钱为他买瓦盖屋,并资助他3年的生产费用。第二天周德银就跑到马颈坳镇买了1万匹瓦,请人将屋盖好,还给他家买了400斤化肥。屋盖好后,村里人感到惊奇,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都说是不是神仙下凡了,只有神仙才能让石明勇的屋一夜之间盖上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从1986年—2005年这20年里,周德银用自己辛勤劳动积攒的近10万元资金扶助各地修了37座桥,建了3所小学,修建饮水工程6处,资助贫困户10多户。有人问他:老周,你这么几千几万地送出去,究竟图什么?他说:党把我一字不识的农民培养成一个共产党员,人民还推选我当政协委员,我就是要听党的话,报党的恩!
12全文查看倾心为民报党恩
“德银是个老党员,主席教导记心间,中央提出要扶贫,带头帮困走在前。”这是吉首市寨阳乡农民党员周德银书写在堂屋墙壁正中的一首诗,通俗、质朴,却令人肃然起敬。品读他的事迹,你会感觉到一位纯粹的农民共产党员淡泊而热烈的内心世界。
带好致富路
年过七旬的周德银是位普通农民,1961年入党。他
7岁父死,留下年幼的五兄妹相依为命,家庭生活极其困难,姊妹们长到七八岁还没裤子穿。抗战期间,大哥抓去当挑夫,一去杳无音信,二哥又被抓丁上前线。苦难的家境使周德银从小萌发改变家庭生活的愿望。
1982年,周德银全家5口承包了4亩8分田、3亩地,几十亩荒山。为了挣点油盐钱,他白天下河捞沙晚上划船打鱼,风里来雨里去,辛苦了几年集攒点钱后,买了两台拖拉机叫儿子跑运输。1985年政府号召搞山地开发种植椪柑,当时周德银在想,种植椪柑虽然苦点累点,但收入稳定靠得住。他和家里人商量后,就在这年冬天带领全家老小上山扎营,整整苦干了一个冬天。后来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他又学会了椪柑的嫁接技术。几年苦干下来,他家的椪柑果园发展到50多亩。家里经济状况起了很大的变化,在吉首寨阳乡回光村里,他家成为令村人仰慕的万元户。
周德银富裕以后,并没忘记同他一起从苦难中走过来的左邻右舍。在他的劝导和带动下,很多村民都搞起了山地开发。周德银把自己学到的种植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大家,教他们掌握有关椪柑的整枝、施肥、治虫等实用技术,让村民都懂得用科学技术来种植和发展果木。
“一花引得万花开”,周德银起早摸黑,辛勤劳动,换来了硕果累累,全村农民因种植椪柑走上了富裕路。今天,当你走进回光村,你会看到蓊蓊郁郁的椪柑林布满了山坡,清翠的枝叶中挂满了黄橙橙的果实,远远望去宛如一颗颗晶莹的黄宝石镶嵌在绿色的绸缎上。微风吹过,一阵迷人的清香迎面扑来,沁人心脾。身着时装的年青人,骑着摩托奔驰在通往村中的大路上,一排排崭新的楼房中飘出宋祖英“今天又是好日子”的优美歌声……。“贫下中农”的名称终于从主人翁的位置走了下来,它已成为一个过时的词语,农民再不以它为荣,而去形容那些腰包空空的人们,或者供那些贫穷的清醒者自嘲时专用。架设便民桥
1982年冬天,周德银到太平乡英勇村请岩匠,路过一条小河时,河上的小木桥被洪水冲走了,周德银只好脱鞋淌水过河。数九寒天,河水冰冷刺骨,冻得他浑身发抖。周德银首先想到的是:小学生上学,来往行人过河这多不方便啊!等我有了钱一定要在这里修座桥。1990年,刚刚富裕起来的周德银立刻把八年前的想法付诸实践。他请人到现场测量,又到市里请交通局的技术员帮忙画图、作整个工程预算。当他来到英勇村与村民商量修桥的事,大家感到非常意外,当然也很高兴,最后达成协议,修一座宽2.4米、长10米、高7米的桥,由周德银出钱打岩石,由村民出劳力和木材。哪里料到,开工不到两天,村民们变卦了。原来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外乡人怎么跑到我们村里来修桥?有的说:听说政府在搞扶贫,要在农村架桥修路,周德银可能搞到钱,要我们出劳力出木材,他来当二包头!有的猜疑:如今只有政府出钱修桥铺路,哪有私人自己找上门来做好事,这里头肯定有鬼!七嘴八舌一合计,村民们甩手不干了。剩下周德银望着河水发呆,他想了又想,知道万事开头难,桥一定要修,从来没有人做的事哪怕只剩我一个人也要做下去。没人挑沙,他出钱请人和自己一起挑;没人抬岩,他又出钱请人跟自己一起抬;缺木料,他出钱借牛栏板搭架子。从农历9月动工,直到腊月半才完工,花了3600元,整整苦干了3个多月。桥架起来后,村里人理解周德银的为人了,大家非常感动,一定要在桥边为他立个碑。周德银婉言谢绝,他对村民说:你们的一片好心我领了,我来修桥不是想要为我立碑,只要大家过河方便,我的心愿也实现了。
2001年底,太平乡深坳村高坝组计划修组级公路,资金方面一时有困难,周德银来到村里,主动承诺资助修建其中的两座石拱桥,他出资4800元用于购买水泥和支付岩工工钱,劳力和木料由村组负责出。在他的亲自策划和现场指挥下,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石拱桥于2002年2月顺利建成。建立希望学校
周德银从小没上过一天学,深受没文化的苦,他希望孩子们都能上学,学知识学文化。他走过许多村寨,总要到村里的学校去看看,每看到破破烂烂的校舍,他心里就特别难受。1992年,周德银到白岩乡上坪村,看到这里的村小破旧不堪,他心里想:学校这么烂,万一倒塌压死孩子怎么办?等攒到钱,我要来帮这个学校修一修。村里人闻讯后同周德银商量,由老周出3000元钱,重新修一所学校。老周热心办学的消息传到市里,政府愿意再出12000元和周德银一起把上坪村的小学修好。政府出面,周德银放心了,他把修建的事情向村里交代以后,就回家忙椪柑种植和田间工夫。哪知过了半年[],周德银再到上坪看看学校修建的进展如何,可把他急死了,学校只盖了一半,工地上一个人影都没有。原来是乡政府个别领导将建校款挪作他用了。这不行!他急急忙忙赶到市里向领导反映这种不该发生的事情。学校最后在市政府的关心下终于建成,周德银也了却他的心愿。但他总感到专款必须专用,建校资金被挪作他用,实在不应该啊!当然不正之风打击不了他的信心和
决心,没有多久他又在吉首市寨阳乡的树耳村出资建了一所小学,为农村培养有文化有知识的新一代,他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引来幸福泉
因为到处给群众排忧解难,周德银的名声远扬,吉首乡村民梁正英也来求他帮忙。原来梁正英娘家在保靖县夯沙乡大丰村。大丰村山高坡陡,村民饮水困难,给政府打报告,因县里财政紧张,贫困乡村又多,所以一时半会无法解决。听梁正英一介绍,周德银就满口应承下来。过了没半个月,他就随梁正英来到夯沙大丰村,周德银在寨子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走了好几圈,看地形、找水源,并在心里划算水管从哪里走,究竟要多长……。回到吉首后,周德银先后为大丰村送去100多公斤钢筋、3000多米水管和2吨水泥,他自己也忙里偷闲抽时间到大丰村,察看工程进展情况,跟村民一块儿干活。经过两个多月,前前后后共花了6000多元钱,清亮的泉水哗哗地流进了大丰村的家家户户。村民无不感激地说:要不是周大叔为我们出钱出力,我们哪能喝上这又清又甜的泉水。救济困难户
“从严冬走过的人深感春天的温暖”,周德银最能体会到贫困的滋味。自他家境富裕以后,只要看到贫困的人,他都要帮上一把。
1986年腊月,周德银到花垣县道二乡买羊,看到石家三兄弟住在用包谷杆夹成的茅屋里。回家后,他老也忘不了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石家三兄弟,赶紧找人找车把自己原来住的旧木屋拆掉,把木料运到道二石家给三弟兄盖房住。
1988年,吉首市排吼乡颜家村失火,村民生活极其困苦,周德银听到后,决定把家里28只母羊、1只公羊送给这个村,但又不知道怎么送去。他打听了很多单位,最后在市农委的帮助下,终于把羊送给了颜家村。
1997年,周德银到白岩乡上坪村夯化寨与村里商量建学校的事,他看到一家刚修的房子没有盖瓦,只有半间盖着薄膜。跟村里人一打听,原来这家户主叫石明勇,爱人去世了,留下两个无知小孩,去年又遭了火灾。民政部门救济修了两间屋,但没有钱盖瓦。夜里周德银找到石明勇商量,他愿出钱为他买瓦盖屋,并资助他3年的生产费用。第二天周德银就跑到马颈坳镇买了1万匹瓦,请人将屋盖好,还给他家买了400斤化肥。屋盖好后,村里人感到惊奇,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都说是不是神仙下凡了,只有神仙才能让石明勇的屋一夜之间盖上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从1986年—2005年这20年里,周德银用自己辛勤劳动积攒的近10万元资金扶助各地修了37座桥,建了3所小学,修建饮水工程6处,资助贫困户10多户。有人问他:老周,你这么几千几万地送出去,究竟图什么?他说:党把我一字不识的农民培养成一个共产党员,人民还推选我当政协委员,我就是要听党的话,报党的恩!
延伸阅读:
财政局为民办实事先进事迹按照省、市为民办实事的有关文件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2005年为民办8件实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县财政局把落实好为民办实事工作作为践行民本思想,切实为社会弱...
热忱为民,他用平凡书写共产党人的先进性30来年的检察流金岁月 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 但你却让它在你的人生历程中留下充满光彩的一页 你不图名利,生活清贫而踏实 你务实苦干,工作一步一个脚印 你廉洁奉公,始终保持...
红旗党支部为民做实事情况以民为本 打造亮丽村庄 求真务实 构建红旗支部 村党支部自上任以来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以“五个好”党支部的标准严格要求,遵照“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真理,团结带领群众为...
农业局党委服务为民先进事迹三、抓好经济,为党建工作营造坚强后盾。局党委从繁杂工作中找准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联结点,使党建和经济工作相促进,形成党建聚人心,经济振士气的 建设项目规划。在执法行为...
开拓创新勤政为民开拓创新 勤政为民 ——记州、县人大代表、博湖县委书记濮玉东同志 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博湖县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而得名。在这被誉为“塞外江南”的...
为民族团结事业默默奉献的好党员她积极组织办公室其他人员参加政治学习,不断加强自身政治修养,始终坚持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并定期进行讨论交流心得,使民族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她在深入学...
财政局为民办实事工作先进事迹材料财政局为民办实事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按照省、市为民办实事的有关文件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年为民办件实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县财政局把落实好为民办实...
扎实为民履职责作者:张立文章本站原创点击数:824更新时间:20xx-11-13扎实为民履职责——记县人大代表、丰乐镇鼠场村党支部书记韦 仪 多年来,韦仪带领村民克服千难万阻,绿化荒山,山变绿了;建自来...
立足本职一心为民法律并不能使所有人都平等,但是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需要法官来实现。因为法官是正义的使者,是法律弘扬的传播者。政法系统开展的“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