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为您特别寻找的参考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1】 过敏 症状:喉咙痒、乾咳、没有痰。 原因:呼吸道接触到过敏原,引起过敏症状的痒感,刺激引起咳嗽,痰不多,有过敏体质的人在季节转换时症状很明显。 怎麽办:除避免接触过敏原之外,少去灰尘多的地方。可戴上口罩、在脖子上围围巾保暖。 2】 喉头有异物感、喉咙痛、咽喉红肿、喉咙干、咽痒咳嗽,严重时还会声音嘶哑,这些都可能是患上慢性咽喉炎的症状。咽喉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为什么会发炎呢?急性咽炎常由病毒引起,慢性咽炎的病因则主要是由于急性咽炎治疗不彻底而反复发作而成。 咽喉是吞咽食物、发音的器官,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由于各种因素使然,近年来患有不同程度的咽喉炎病人为数不少。 咽喉炎分为急性咽喉炎和慢性咽喉炎两种,其中慢性咽喉炎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咽部疾病。 急性咽炎常由病毒引起,慢性咽炎的病因则主要是由于急性咽炎治疗不彻底而反复发作,久了之后转变为慢性咽炎。 也有一些病患是因为工作环境空气污染,或是因为烟酒、辛辣饮食的长期刺激,还有由于职业关系而用声过多的人,都较容易得到慢性咽炎。 慢性咽喉炎的病因较为复杂,病情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治疗上有一定难度,但比较上,中医在医疗慢性咽喉炎方面,较西医能够改善病情。 目前西药治疗大多是暂时控制病情,但服用太多抗生素对人体有害无益,因为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咽喉部正常菌群失调。 别忘记,抗生素太多也有副作用,会引起细菌抗药性加强,人体免疫功能减退,致使病情反复难愈。 体内热毒蔓延到咽喉 慢性咽喉炎病人常会因为喉咙长期不适而深受困扰,症状主要有:喉头异物感(因此慢性咽炎又称喉球症)、喉咙痛、咽喉红肿、喉咙干、咽痒咳嗽,严重时还会声音嘶哑。 中医认为,慢性咽喉炎是因为体内的热毒向上蔓延到咽喉,造成咽喉部位的经络不通畅,由此所产生的一种病症。 中医在治疗慢性咽喉炎方面是采用清热解毒、清咽利喉的药物来治疗。在通过正确的辨证及食疗后,中药会有较为不错的疗效。 曾经有医学研究显示,有10至50%的慢性咽喉炎起因于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咽喉炎常见的症状有声音嘶哑、吞咽不易或疼痛。这类病人应避免暴饮暴食,也应避免睡前3至4小时进食,而调高枕头也有助于减少胃食道逆流。 另外,长期生活不规律、疲劳、精神紧张,会致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细菌和病毒容易反复感染,引起咽炎。 寻找咽喉不适的真正原因 长期因为喉咙不舒服而感到困扰者,首先应找医生检查诊断及治疗,找到造成咽喉不适的真正原因,避免不当且过量的药物使用,切忌乱投医。 要预防慢性咽喉炎,首先应及时治疗急性咽炎,在急性期就及时选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以防止从急性咽喉炎演变成慢性。同时,生病时要适当禁声,避免过度用嗓,戒除烟酒。 另外,,慢性咽喉炎患者应避免刺激性饮食,包括辛辣及烤、炸、辣、干燥食物,多喝茶水。 如果是因为工作环境和空气污染造成,则应该改善工作或生活环境。 慢性喉炎应如何治疗? 对于慢性喉炎的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下列方式进行。 西医治疗:
(1)祛除刺激因素,戒除烟酒,注意休息,纠正不正确发声方法,禁止高声喊叫,积极治疗鼻、咽、下呼吸道的感染。
(2)可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青霉素合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氢花考的松雾化吸入以达到抗炎消肿目的。
(3)注意饮食清淡。 中医治疗:其病机为:肺肾阴虚;肺脾气虚;痰瘀气滞。其辨证分型及治疗的要点为:
(1)肺肾阴虚证:发声不扬或声嘶,讲话不能持久或后音不足,时轻时重,经久不愈,喉部干燥发痒微痛,午后夜间尤甚,干咳少痰,喉肌膜微红肿,声带增厚、闭合不良,伴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治宜滋补肺肾,降火开音。方药用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15g,生地黄12g,玄参30g,麦冬15g,熟地黄15g,当归12g,川贝母12g,怀牛膝30g ,旱莲草30g,诃子9g,凤凰衣15g。(2)肺脾气虚证:声音嘶哑,缠绵不愈,午前或劳累时尤甚,语言乏力,不能持久,查喉部淡红或淡白,声带增厚或松弛乏力,闭合不良。治宜健脾益肺,升清开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陈皮12g,茯苓 20g,诃子9g,瓜蒌20g,僵蚕9g,桔梗6g,升麻12g,柴胡15g,甘草6g。(3)痰瘀气滞证:声音嘶哑,经久不愈,喉部痰堵塞,查可见声带喉门暗红增厚,可伴小结、息肉,胸胁闷胀;舌暗红苔白,脉细或缓。治宜行气活血,化痰散结。方用会厌逐瘀汤合导痰汤加减:胆南星 9g,石菖蒲15g,陈皮15g,制半夏9g,桃仁12g,红花6g,枳壳12g,生地黄12g,赤芍9g,玄参12g,茯苓20g,桔梗6g,甘草3g。声带小结、息肉加僵蚕9g,浙贝母15g,三棱10g,莪术10g;痰浊甚者加海浮石20g,生牡蛎15g;声嘶加蝉衣15g,玉蝴蝶30g,诃子9g。 慢性咽喉炎患者的注意要点 慢性咽喉炎的致病病因复杂,但主要可归究于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习惯方面、饮食习惯方面、环境因素等,这三个方面属外因,内因则包括自身健康状况、相关疾病的治疗情况等。大多数患者都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