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满意的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和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满意而产生的一切损失的总和,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质量成本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质量成本的整体控制而达到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证体系。
所谓质量,国际标准ISO8042:1994中对其所作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而质量成本则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要而使产品达到预定质量水平所必须发生的耗费与可能发生的损失之和。质量成本管理则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的结合而发展起来的。
质量成本管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标准化质量成本管理、统计质量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成本管理。
标准化质量成本管理主要是指1924年以前泰罗的科学管理,其特点是依靠质量检验的专业化队伍,按照既定的质量技术标准进行事后检验和质量把关,以减少废次品。
二战期间,由于军事工业的快速发展,标准化质量管理既费工又费时,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以美国电话公司工程师休哈特为代表,采用数理统计和概率的方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抽样检验”和对废次品进行“防护性”的事前控制,省时省工,效果明显。以道奇罗末格为首,采用统计方法,解决了破坏性实验下控制质量现状、减少损失的难题。这两大突破促使了统计质量管理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提出了将质量预防和鉴定活动的费用与产品质量不合格所引起的损失一并考虑,将质量与成本结合起来,形成了质量成本管理。
20世纪60年代后,费根堡姆在研究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把质量成本管理的范围扩大到产品生命周期。形成从市场调查、产品设计、技术装备、物资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到用户使用的全过程的质量成本管理,并提出五类重要的质量成本,即间接质量成本和卖主质量成本;无形质量成本与“责任暴露”质量成本;质量设备成本;寿命周期成本和用户质量成本等。
80年代,哈林顿在《不良质量成本》一书中,把质量成本改名为“不良质量成本”,并划分为直接不良质量成本和间接不良质量成本。在间接不良质量成本中,把用户损失成本、信誉损失成本、用户不满损失成本等全部包括在不良质量成本之中。哈林顿还进一步还将质量检测、试验设备和有关报告质量数据的设备投资,如计算机、打印机等列为不良质量成本。对操作者特别是管理者的差错造成的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也列为内部差错成本和外部差错成本。
质量成本范围的扩大也同时要求质量管理范围的扩大,从而推动质量成本管理的发展。
质量成本管理的作用: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1994年在美国质量管理年会上说过,20世纪将以“生产率的世纪”载入史册,21世纪将是一个质量的世纪,全球化的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质量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世界上许多成功的公司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英国的英国通讯公司、日本的富士和丰田公司、墨西哥的克莱斯勒公司等都把全面质量管理(TQM)作为20世纪90年代最主要的成功因素,因为全面质量管理能够减少成本,并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许多久负盛名的大奖,如美国的MalcolmBaldrige质量奖、日本的Deming奖;墨西哥的PremioNacionaldeCalidad奖都是为优异质量而设置的。
(1)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成本。
随着时代的发展,产品结构日趋复杂,顾客对外观、精密度、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使产品质量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多。
(2)是寻求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途径。
对质量成本进行分析与计算,有助于推进质量改进计划的实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预防潜在不合格的发生。
(3)便于管理层能掌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质量成本计算与分析,企业的管理层能看到各项费用所占的比例,能具体的了解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
(4)可以拓宽成本管理道路。
过去,我国的成本管理实际上只是成本的事后计算,没有管理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因此目标成本没有有效手段进行控制。引入质量成本后,对成本实施全过程的预防性控制,针对不同职能,分别核算,从而扩大的成本管理的职能和工作范围,使成本管理进入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