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防火安全知识有哪几点]【冬季火灾隐患的高发期。消防防火专家建议,冬季家庭防火要注意以下“七忌”: 一、忌家用电器故障引起火灾。使用电炉、电热毯、电熨斗等,要避免因线路老化、经常搬运导致电线...+阅读
文学的审美价值有哪几点
文学三大基本社会作用是: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 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这其中不包含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和科学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和文学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是截然不同的。笔者以为,当我们谈论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的时候,不应该把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化作用涵盖进来。即使是文学的娱乐作用,虽然它与审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但也应该区别出其中的审美因素和非审美因素,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也更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以理性的方式来把握的,用的是一种科学分析的方法,其目的是引导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人生,文学作品对人们心灵世界的影响固然有这方面的认识作用,但这不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更不是其本质特征。
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历代统治阶级无不利用文学的这一功能对劳动人民进行思想统治。但是,由于教化这种作用方式的明显的政治目的性,决定了它与审美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千百年来,中国儒家文化中那种根深蒂固的“微言大义”式的文学功能阐释,一直把文学作为政治和道德的附庸来作贱。“不学诗无以言”,不是告诫人们要以诗意栖居的方式来构建生活形态,说出话来都要带有诗情画意,而是说,“诗”作为一种政治和道德经典,其中许多诗句都已成为政治和道德格言,可以很有效地应用于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虽然人们也很看重这诗中“文”的色彩,但它和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方式还是格格不入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这几句话主要是谈《诗经》的认识和教化作用,显然,当时的孔子并不是把《诗经》当作文学样式来阐述的。 但是,儒家这种“微言大义”式的文学功能阐释传统影响深远,直至今天,我们有些人对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的认识,还远没有跳出这一樊笼。把认识作用和教化作用包含在审美教育作用之中,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这种把认识、教化与审美作用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的文学功能阐释方式,极大地弱化了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其明显的遗患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不是关注其美学形式,而是其思想内容;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吸收方式不是感受性的体验,而是理解性的认知;人们不是在接受文学形式美的同时,潜移墨化地受到作品内容的熏陶感染,而是在主题思想先入为主的基础上,对作品内容做精确的“科学”式的分析,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
人们忽视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漠视了它的多义性、模糊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而是多给予一元的解读,客观的定论。总之,在强调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的前提下,模糊了人们对文学和其他文章样式的区别,理解越位于感受,认知代替了感知,使文学阅读和教育的效益大为降低。于是,人们不习惯于审美鉴赏,而热衷于分析归纳;于是,“小说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剧本揭露了……的制度”,“诗歌表现了……精神”, “散文传播了……思想”这些霸权式的话语方式,一直如黑色的云雾笼罩在文学解读领域的上空,挥之不去。特别是对下一代进行文学教育的时候,语文教师阐释文学作品的视角,走不出受制于主流意识的陈旧文学理论的范畴,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形象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上,观念老化,现代意识匮乏,多数教师对本体论阐释学、接受美学等全新的文学阐释理论知之甚少,更不能以新的视野来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
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这其中不包含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和科学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和文学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是截然不同的。笔者以为,当我们谈论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的时候,不应该把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化作用涵盖进来。即使是文学的娱乐作用,虽然它与审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但也应该区别出其中的审美因素和非审美因素,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也更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以理性的方式来把握的,用的是一种科学分析的方法,其目的是引导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人生,文学作品对人们心灵世界的影响固然有这方面的认识作用,但这不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更不是其本质特征。
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历代统治阶级无不利用文学的这一功能对劳动人民进行思想统治。但是,由于教化这种作用方式的明显的政治目的性,决定了它与审美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千百年来,中国儒家文化中那种根深蒂固的“微言大义”式的文学功能阐释,一直把文学作为政治和道德的附庸来作贱。“不学诗无以言”,不是告诫人们要以诗意栖居的方式来构建生活形态,说出话来都要带有...
文学的审美价值主要有哪些
文学不仅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和审美意识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态,而且作为审美信息的载体,它还会通过鉴赏环节,通过读者这个受信体,反作用于社会,对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形成文学所特有的社会价值。苏联作家邦达列夫曾经这样描绘文学对人的影响:“当一个人打开书的时候,他可以仔细地端详第二种生活,就像是看到一面镜子的深处,他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并且不由自主的以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气去衡量自己的性格特点,他惋惜,怀疑,懊恼,他笑,他哭,他同情,他参与着主人公的活动——书的影响力就在这里产生了。”“如果谁从来没有醉心于一本的严肃的书,那才应该感到最大的遗憾——因为他使自己与世隔绝,他拒绝了第二个现实,第二次经验,从而等于缩短了自己的生命。”确实,文学能在他所表现的艺术世界里,给人以第二次生活,第二个生命。它不是幻觉和想象中的生活,不是梦境中的满足,而是因人生经验的扩大与精神境界的升华给生命带来的充实与丰富。它让你重新认识自己,鼓舞你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价值所带来的社会效果。文学具有多价值的特点,它取决于文学的系统结构。我们已经讲过,文学的本质是由多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这些要素在文学这个系统中虽然已经失去了自己在独立状态下所具有的性质,但是毕竟还是作为一种因素制约着文学的性质,因而影响着其价值的发挥。文学的多价值性首先与文学系统构成的各种要素相关。例如,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必然地包含着反映的因素。文学对生活的再现使文学具有了认识功能,所以人们常常能够通过某些文学作品,相当具体地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恩格斯就曾讲过,他从巴尔扎克的作品中所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的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当然,巴尔扎克并不是仅仅由于这点才成为伟大的作家,恩格斯也不这样认为。而事实上,由于文学本质的系统性质,其反映属性所带来的认识功能,更多的是表现为启迪,启发人们去探索生活的底蕴,思考人生的意义。
除了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之外,文学还有教化价值。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对象本身,客观上就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容量,或隐或显地倾注了作家本人的爱憎,表现出他的思想倾向,他用主观的感情突出了被反映的生活意义。当读者由此受到启示、感染和熏陶时,文学的教化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倘若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与作家或作品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而他所为之倾倒的就是一种高尚优美的思想感情,文学也就同时发挥了交流感情的功能和净化心灵的功能。所以,整体的讲,文学的复杂结构是其所以能发挥多种价值的首要原因。
如果进一步具体分析文学的各种样式,我们还会发现文学的多价值性与体裁的多样性也密切相关。不同的文学样式,实际上是文学的同素异构体。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文学样式中,构成文学的各种要素虽然还是那些,但是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具体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却发生了变化,导致了不同结构形式的产生,从而形成了具有某种结构形式的文学样式,长于发挥某种功能。比如,叙事体的小说往往带有较多的再现生活的因素,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容量,因此它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更多地体现为认识价值和教化价值。而抒情性的诗歌则因突出了主体因素和审美因素,主要起着情感交流和感化的作用。情节因素和形式因素较强的文学作品,以娱乐、消遣价值取胜,等等。由多种样式所组成的文学整体,也因此获得了多价值的特点。
也许是因为文学本身在它的幼年时代尚未从其他意识形态中分化出来的原因,多价值性表现得非常明显。早在中国文学的滥觞期,孔子就明确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些话虽然是站在儒家立场上讲的,其根本是强调诗歌须起到维系封建伦理关系的作用,但是毕竟在“事父”和“事君”之外,注意到了诗歌还能表达多种价值,肯定了文学的多价值特点。这比后世那种或只强调“文以载道”,或只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价值观,要开阔得多了。文学鉴赏的实践也告诉我们,文学所给予人们的影响决不是单一的,它会同时作用于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如果说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对人的作用总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道德形成道德标准,政治形成政治观点,哲学形成世界观,科学给人以知识,那么,文学对人的心灵则施以立体的、综合的影响,它能造就完整的个性。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指出文学具有价值的特点,只能说是对其功能特点的一种平面描述。它反映了文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可能产生的各种实际影响,但是并没有揭示出文学价值的实质和特殊性。因为,所谓的文学的价值,应是指这种社会意识形式对人类社会生活所起的特殊作用,它必须为文学所独具,是其他社会意识既无法代替,也不可能具有的价值。文学的价值,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是文学价值的特殊性,就是文学的本质特征在鉴赏过程中所产生的效应。所以对文学价值的准确把握,必须从文学的本质和特征出发,它是文学的审美本质所规定的作用、能力和功效。文学艺术是人对美的追求的产物,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关于美学的论文
第一章 美学,从何而谈
(一)美学与美感的概述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 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1]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九世纪一些资产阶级美学家在实证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力图使美学摆脱哲学而成为所谓“经验的科学”。当然,以所谓“经验的科学”自命的实证美学,并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哲学的支配,但美学在这一时期是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然而他们没有来得及使之系统化。因此,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应该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而美感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的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音韵、谐调、鲜艳、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
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力量。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二)美与美感 什么是美?尼采的理解,除“外观的幻觉”[2]说和“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说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什得注意的提法: 第
一、美是强烈欲求之所系。尼采认为,自康德以来,一切美学理论都被“无利害关系”这个概念败坏了。他厌恶所谓“无欲的静观”,而主张:“美在哪里?在我须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爱和死,使 意象不只保持为意象的地方。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这也就是甘愿赴死。” 第
二、美是强力的形象显现。“当强力变得仁慈并下降为可见之时,我称这样的下降为美。” 尼采对美感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 第一,联想说。美的判断“赋予那个少许发它的对象以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是以各个美的判断之间的联想为条件的,却与那个对象的本质完全无关。”把一个对象感受为美的,是因为这个对象激活了主体无意识中对以往种种美好体验的回忆,所有这些体验相互少激励,集结在这个对象周围了。所以,美感是以无意识联想为基础的一种错觉。 第二,动物性快感混合说。我们身上存在着性部动、醉、残酷等动物性快感状态,当一个对象少许起这些快感状态所寓区域的兴奋之时,“动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这些极其精妙的细微差别的混合就是审美状态。” 第三,同感说。在远古时代,人受恐惧的训练,在一切陌生者身上看到危险,于是学会了在心中迅速领司和模仿对主感情的本领,即学会了同感 。人甚至把这种看法从人、动物推广到了自然事物,以为一切运动和线条都蕴含着意图。由恐惧而练习同感 ,由同感而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美感,包括对自然的美感。此说相当于移情说,不过尼采指出了移情起源于原始人的恐惧。 第四,距离说。美感有赖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距离。
(三)由美感而产生的美学构想 由费希纳开始的“自下而上”[3]的美学所提供的所有启发就在于此。 我们既然已经有了人类真实的审美体验作为美学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作为讨论一切美学问题的最本原的基础,那么关于美的客观存在的假说,立即就成为一种奢侈,而且绝对是一种碍手碍脚的奢侈。从美感出发的美学所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也不复是美的所谓本质,不复是关于美是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而是美感的本质,美感过程的本质,是人类主体审美地感知和把握对象的过程本身。这就意味着美学已经从一门关于“美”的科学转化成了一门关于“美感”和“审美”的科学,美学的立足点也就从本体论层面上迅速地转移到了认识论层面,从对本体的形而上的研究转化为对认识的形而下研究。 有位哲人说过,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某个对象很“美”时,他们说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
延伸阅读:
资金时间价值计算方法主要有哪几种计算货币的时间价值,准确的来讲,不是几种方法的问题,而是如何计算不同资金投入情况下的现值和终值。1.复利终值和现值的计算 复利指的是,你投入N元,年利率为i,第一年的利息加入第...
铁路运输安全工作的特点有哪几点1.铁路运输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强。铁路运输几乎不受气候影响,一年四季可以不分昼夜地进行定期的、有规律的、准确的运转。 2.铁路运输速度比较快。铁路货运速度每昼夜可达几百...
体育颂的审美价值《体育颂》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全篇,把主观感受、理想与憧憬结合起来,运用比喻、象征、比拟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揭示出体育的特殊功能;作者采用第二人称,或慷慨激昂,或平和冲...
举例分析文学客体的审美因素和文学主体的审美条件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存在“审美”。但只有文学艺术活动把审美作为基本的功能,文学艺术活动是审美的高级形态和典范。 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
中国最好的外国文学翻译家有哪几位草婴. russian主要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小说12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
文学写作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应用文的起源先于文学艺术。人类创造文字的本意即最初的意图是记事,使用的就是应用文。到目前为止,记事的作用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见证,是今天人们了解历史的主要根据。通过...
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1 哲理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作为“表意之象”,即表达某种哲理和观念。在文学上,是使用形象来表达文学艺术作品。因此,被称为文学象征意象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哪几门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哪几门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哪些课程:第一类:基础课程版块 《文艺学》、《普通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
英语中表示几点了都有哪几种类型英语中表示几点了都有哪几种类型,四点十五分和四点四十五分用英语有哪些表达方式:你好! 英语时间通常用以下两种方法表达: 1. 直接表达法 A. 用基数词 + o'clock来表示整点,注意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