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其实生活就是奋斗和收获,人生是短暂的,人生是应该有合适的目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无论做什么总是要有所作为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应该是:不断的求索,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奋斗,尽管前...+阅读
求论文:儒道互补的人生观为什么具有永恒价值
道家思想包括黄老派和老庄派两大派别,黄老派主张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宁静无为休养生息,侧重于安邦治国,并成就了汉唐盛世,所以民间有盛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但是由于黄老派主张统治者要宁静淡泊,对统治者有一定的束缚,所以黄老思想只是社会大乱之后的急救包,一旦繁荣来临,统治者就会丢弃这个束缚自己的政治思想,或者直接暴政,或者借儒家仁政的名义实施暴政(即外儒内法)。尤其是从外施仁义而内多欲的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罢黜百家,黄老道家受到严厉打击,人才凋零、著作多失,于是主张修身养性的老庄派反而成为了道家思想的正统,外圆内方儒道互补的人生观在政治高压下,也成为了知识分子的青睐和向往。由此可见,儒道互补人生观的流行是长期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果,如果他是某一部分人的选择,那么这个社会是健康的自然的,如果他成为大多数知识分子的选择,只能说这个社会缺乏自由,缺乏人权的保障,知识分子不能自由言论,也不能积极争取自己的权利,这是不正常的的。
...
找一篇儒学议论文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的哲学观共同奠定了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从他们的基本思想来看,儒道两家是两种对立的两大思想体系,其实在具体表象对立的背后,儒道两家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正是这一共同点,它们才能最终决定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儒道之哲学观与其美学观是一体的,哲学上的沟通自然会在美学上得以体现。本文试图通过对儒道两家的美学观进行比较来阐明它们的一致性。
成复旺在《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系统地论述了宗法社会本位论的儒家与宇宙自然本位论的道家的人学与美学思想。
成先生用“超越自然”与“超越自我”来论述了审美之“超越自然”必然会对人的主体性的召唤去改造客观世界与“超越自我”诉求于人的内心自由去改造主观世界的两种走向,前者是趋向与实践,后者则趋向于道德。
按照成先生的这种看法,儒家和道家同样都是“超越自我”来获得自身的存在的意义的,共同指向道德层面,这正是儒道两家统一性所在。
在论述儒家的美学时,成先生首先认为儒学就是人学。他从孟子的“人性善”论与荀子的“人性恶”论正反两面论证儒家提倡“仁”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把“仁”确定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的合理性,把儒家的作用定位于“以道德属性为本就是以社会理性为本,以人的自我约束为本。”接着,他儒家的人格归纳为“克己复礼”与“用行舍藏”,来实现道德的自我约束。儒家的人学落实到美学时,成先生认为儒家的美学本质在于义理,美不在物,在乎人,在乎人的精神,在乎人内在的伦理道德人格。美的功能在于成德。美是一种主体伦理人格的外在实践的表现和内涵。
儒家美学在是一种善的美学,美的具体表现尽在善。善在于“仁”。“克己”的目的在于“复礼”,“行”是为善而“用”,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仅仅是一种手段,美不在这些内容,而在其背后的道德伦理结构。“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朱熹《四书集注》)儒家是一种社会伦理的集体精神的代表,它是一种社会理性的文化产物。它是“超越自我”、对人的个体感性的的一种身心约束,对人的极大的否定来达到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
在论述道家的美学时,成先生是针对儒家的美学观而出的。首先他就以“人貌天虚”来概括了道学观,他认为道家通过“对人的否定”(否定仁义,否定文化,否定人的依据)来彻底否定儒家的人学。道家否定了一切之后,必然有自己的一种新的诉求。道家回归“天地之境”和“天地之人”。在美学上体现为“道之为物,唯恍唯惚”的美学境界,也是一种的“体验”美学境界,表现为“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审美理想。从而建立起了道家的美学体系。它的“三弃三绝”、“见素抱扑,少私寡欲”,就在于回归自然,“涤除玄鉴”达到无意识状态,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为”。道家之美在于“无为”、“自然”,顺天道即为美,自由即为美。有为,有物,有人,有思,有言,都不为美,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道隐无名”。
儒家美学之“克己复礼”与“用行舍藏”的实用美学是通过对人个体感性的克制来维护其社会实践的可能性的,以达到一种和谐的美学理想。道家之美学通过否定人的一切,也就是克服人的一切来达到一种“吾丧我”的“天道”美学理想。他们的最终归属都是一种极端理想的自由王国。儒家与道家理想都是为现实寻求一种出路,结果是殊途同归,同归于对个体感性的排挤,对“人之为人”的否定。儒家把人定义为“仁”,道家把人定义为“自然”。前者,用伦理道德来否定真实的人,后者,把人纳入到自然中去,否定人的本质属性。
简述儒家道家思想的互补性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分析,其中较为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人、社会、有为、人的责任,而道家思想讲的是天、自然、无为、人的解放。儒道两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社会一自然,一有为一无为,一责任一解放,既对立又互补,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处世精神,汇成东方思想智慧的不竭源泉。
一、人和社会与天和自然对于人和社会,儒家思想讲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而道家思想讲的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和自然。儒家思想的讲求的是人道,孔子主张恢复到周,孟子主张恢复到尧舜,儒家主张用“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要做就做最好的,善于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但最终也落实到社会中来。正如《老子》一书中,主要篇幅还是谈论社会、政治与人生,有的还是直接谈论社会政治与人生。最终也是要为社会、政治与人生求得天道观方面的依据和指导。因而,道家对此的关注热情与儒家是不相上下的。同时,道家成为儒家学说的互补。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但仍然对宇宙各种现象有自己的解释,而且相信人间各种道德礼节都源于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规律,而人则通过践行这些道德礼节来达到天人合一。
二、有为与无为儒家的思想是“有”,道家思想则是“无”。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无”在后,二者的逻辑关系是不可易位的,否则,道家的“无”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黑格尔观点不同的是,儒家的“有”并不是由于缺乏规定性而自觉地转化为“无”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于过多的规定性而需要用“无”来加以消解,以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回归。儒家思想讲的是入世的有为而治,而道家讲的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出世。但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差别之处主要是立论针对的“时”的不同。一个“时”是治世,一个则是乱世。儒家的“有为”表现在天下有道的时候,要积极有为。而所谓的“有为”,其实也就是“无为”,即“不得不为”或“无所为而为”,因为儒家的“有为”都是顺应自然要求的“有为”,或是类比自然的“有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对这种“有为”的最好注释。因为按照这句的意思,君子之所以自强不息,是由于“天行健”;君子之所以要厚德载物,是因为“地势坤”,这就说明,君子之所以积极有为,并不是现代所谓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是顺应自然、循法天地而不得不然的举动。道家的“无为”表现在天下无道的时候,即乱世。所谓天下有道,就是天下大治;所谓天下无道,就是天下大乱。所谓的“无为”是不要“妄为”,就是不要增加人在自然大化中虚妄的行动,即追逐私欲、私利,从而破坏整体的和谐和共生,而要求人的一切行为、价值都要顺应和服从自然大化,与自然和谐,与群体和谐。道家思想的影响看起来似乎比较弱,但其实不然,这和道家总体秉持的无为思想有很大关系。历史上很多儒生,很多官员上朝时用儒家一套,而下朝后却膜拜佛道两家。黄老哲学,清静无为也是很多中国人的秉性。道家是无为而无不为
三、人的责任与人的解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思想对人的责任的主张,而道家思想讲的则主要是政治渺小艺术永恒,重在追求人的解放。儒家思想最根本的是其讲究纲常伦理的世俗性,也就是说其目的在于为世俗社会立一个规矩,而道家思想的内核却不在于此,道家思想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安身立命的理念。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达则兼善天厂,穷则独善其身,亦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告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相孺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或院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汉代大儒董仲舒,援引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体系。他不仅是一个“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宗天神学家,而且还是神仙方术的鼓吹者。不仅以神秘的阴阳五行学说附和儒家经义,还创造了祈天求雨、登坛作法,弄神作怪,简直让人分辨不出他到底是儒生还是道士。这典型的事例,正好说明儒道虽是不同的两个思想文化流派,对立排斥只是—个方面,而更多的是相互依存、吸收...
延伸阅读:
求关于人生价值和价值观的哲理小故事据说老子骑青牛越过函谷关的时候,被函谷府衙为府尹大人发现,而答应他去作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正在老子努力写《道德经》的时候,一位年逾百岁却鹤发童颜的老翁前来府衙找他。...
什么是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 life,outlook of 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
什么是价值观人生观人生观(life,outlook of): 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
什么是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其实生活就是奋斗和收获,人生是短暂的,人生是应该有合适的目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无论做什么总是要有所作为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应该是:不断的求索,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奋斗,尽管前...
亲求一篇论人生价值的论文!谢谢人类活着的又有什么意义? 人类其实是因为活着而活着(这句话很无奈,太悲壮!) 人类活着或灭绝对人类以外的事物 如动物,地球,宇宙 等等除了熵增外并没有绝对的意义 有意义也是人自己...
关于人生价值的论文人生就像手中的橡皮筋,而目标就像橡皮筋的弹力,当一定程度,橡皮筋的结局只有两种,要么就是粉身碎骨,要么就是放弃那曾经的梦想,重新开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总有一天还能重振旗鼓...
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到底是什么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到底是什么,怎样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你想做的,做你认为是对的,做你对得起爱你关心你的人的事,作对得起良知对得社会的事。要学会承担责...
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您好!以下是在下浅见: "人生观":是您的人生态度.也就是您想如何走完这一生.那么在不同阶段可以设立不同的人生目标,或坚持或改变,完全...
求一篇论文关于我的人生观或价值观求一篇论文关于我的人生观或价值观,谁能帮我写一篇关于人生价值观的论文: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幸福依赖两个因素:肉体的健康与灵魂的宁静——后者更甚于前者。 2、人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