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电工国庆60年征文]我爱国家电网,这不单是因为我爱人是国网旗下一名农电工,也不单是因我的弟媳和侄儿在北京国家电网工作,更不是因我退二线后被县供电公司聘用才爱他,而是我亲身见证了家乡电网的发...+阅读
泉水…井水…自来水
——从水井的变迁看家乡的演变
我的家乡在桑干河南岸。在我的心中,桑干河就是一条神圣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哺育了两岸人民,孕育了中华文明。这里是传说中黄帝、炎帝、蚩尤经过多次大战,从而诞生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的部落联盟之地。曾获斯大林文学奖的丁玲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以故乡温泉屯作为抒情叙
事舞台,作品生动地描述了桑干河畔天翻地覆的变化,引起了读者对桑干河的向往。
我所在的村落是传说中古代舜的都城——千年古镇**省**,镇中有两眼旋转流动的清泉,用砖石砌成,直径一米有余,泉深不可测,泉水在村南淌成一条清亮的河流,一年四季流淌不止。每当雨季,河水便溢满河川,顺流而下向北汇入桑干河。
两眼清泉是全村人的命脉所在,泉水清澈晶湛,水面澹澹如镜,水质甘甜润泽,供人们饮用、洗浴、做饭之用。为保持泉水干净长久,村里人在她的上源地——西山栽树种草,那里常年竹林婆娑,梅花鹿鸣叫奔跑,涿鹿县由此得名。
五、六十年代,泉水还常年流溢,在泉周围几十亩的地方形成一片水泽,芦苇水草密密匝匝,泉水不断地喷涌着,水色透明如洗。镇里三百户人家靠泉水哺育,万亩粮田靠泉水灌溉。清澈甘甜---这是我记忆中泉水的味道。
七十年代,搞农业学大寨,讲以粮为纲,人们在西山水源地毁林造田,两眼古泉先后干涸。在民以找食为天的贫穷阶段,没有人注重水环境保护,昔日清泉淙淙如江河一样日去日远,村庄暮色般黯淡了下来,古泉成了人们美好的回忆。
人们只得启用古人留下的几口深井维持生活。记得每天的清晨和黄昏,村民们便挑着一副副水桶来到古井边,摇着辘轳打水。深井水甘甜、纯洁、清美。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遍塞北大地。村里很多人家生活条件好了起来,在古泉边打了机井,再引水到各个居民点水泥井里,自此,村里的老古井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冬暖夏凉---这是古水井留给我的一个最难忘的印象。
小时候,在我家院外就有口新建的水泥井。那时打水,先用扁担勾住水桶,放到井中左右摆动几下后汲水,再费力地把水桶像拔河似的从水井中提上来。每家每户都备有盛水用的水缸,置于灶膛旁。
那时,父亲是生产队干部经常出差,取水的事只能由我们去完成。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到井边抬水,由于我们力气小,每次只能提多半桶水,因此要来回抬三四趟,才能注满水缸。
孩子们毕竟力气小,一不小心把水桶掉下去的事经常发生,遇到这样的事我们常常呆在井台边,等着乡亲们的到来,请他们帮我们用钩子吊上来。有一次,正值农忙,乡亲们都在田里劳作,我们在井边整整等了大半天,才有人来帮忙,那天就因为提不到煮饭的水,我们连饭也没吃上,这是水泥井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水泥井打水虽然比古井辘轳汲水方便了许多,但很容易受外界污染。那时候打上来的井水,有时要先倒到水缸里,用明矾沉淀一下才用来煮饭做菜。但一下雨,井水就非常浑浊,只能用来洗碗。那时候看着城里姑姑家已经用上了自来水,真是非常羡慕。像城里人那样喝上自来水,成为乡村人的渴望。
时光脚步迈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乡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里的人们几乎家家户户都新建起了砖瓦房。村民利用大包干赚的钱集资引水入户,乡亲们把清洁甘甜的自来水引到了厨房,吃着放心,用着方便。这时,大家的吃水方式是用水泵抽水,只要合上电闸开关,人们在家里便能毫不费劲地吃上自来水。记得村里通上自来水那天,老奶奶脸上的皱纹笑开了花:“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啊,今儿个咱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日子……”龙头一拧,纯净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流了出来,洗菜、淘米、做饭、洗碗,轻轻松松在厨房就搞定。农村通上了自来水,饮水水质提升,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村民因饮用水不洁而染病的情况不见了,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了发展经济,摆脱暂时的经济贫困,人们忽略了古老文明与文化的遗存,开矿建厂,毁林开荒,富裕后又到处拆迁盖房,把老井填了,古泉废弃了,古城门和庙宇拆了。名胜古迹、山清水秀的舜都被拆的的面目全非。1992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沙尘暴袭击了塞北,人们别无选择地接受了大自然的惩罚。这才震惊了,开始反思如何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们全面清醒过来:过去盲目追求gdp数量,导致生态环境、文明古迹遭到破坏以及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要不得,这种暂时的发展对整个社会而言只相当于揠苗助长。
从此,这里人们开始保护环境和历史文化,编制了古舜都遗址旅游生态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他们在西山栽树种草,退耕还林,经十年努力,湿地恢复,西山又披上了绿装,泉源的水位迅速上升。人们在静静地寻找一种文明的回归与文化振兴,古舜都的神韵又12全文查看回来了:古堡的几口老井不用了,保护起来,留作纪念。古庙毁坏了,复原修缮。古泉、古井复苏了,自来水取替了钢筋水泥井,清清地下泉水进入了百姓家中。
古舜都就这样既神秘又崭新,在一代代村人心中蕴藏着一种言说不清的唐尧虞舜情结。苍灰色的记忆,遥远的历史,以片断的形式活在人们的心中。寻常的村庄站在不凡的老城上,厚重的时空积淀包蕴
着的是伟大的民族起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古舜都保岱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泉水、井水,到自来水,再到自来泉水,记载着古舜都饮用水的历史变迁,也是家乡发展观演变的一个缩影。千年古镇人民的饮水之变,与共和国60年又如此紧密相连!
12全文查看泉水…井水…自来水
——从水井的变迁看家乡的演变
我的家乡在桑干河南岸。
在我的心中,桑干河就是一条神圣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哺育了两岸人民,孕育了中华文明。这里是传说中黄帝、炎帝、蚩尤经过多次大战,从而诞生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的部落联盟之地。曾获斯大林文学奖的丁玲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以故乡温泉屯作为抒情叙
事舞台,作品生动地描述了桑干河畔天翻地覆的变化,引起了读者对桑干河的向往。
我所在的村落是传说中古代舜的都城——千年古镇**省**,镇中有两眼旋转流动的清泉,用砖石砌成,直径一米有余,泉深不可测,泉水在村南淌成一条清亮的河流,一年四季流淌不止。每当雨季,河水便溢满河川,顺流而下向北汇入桑干河。
两眼清泉是全村人的命脉所在,泉水清澈晶湛,水面澹澹如镜,水质甘甜润泽,供人们饮用、洗浴、做饭之用。为保持泉水干净长久,村里人在她的上源地——西山栽树种草,那里常年竹林婆娑,梅花鹿鸣叫奔跑,涿鹿县由此得名。
五、六十年代,泉水还常年流溢,在泉周围几十亩的地方形成一片水泽,芦苇水草密密匝匝,泉水不断地喷涌着,水色透明如洗。镇里三百户人家靠泉水哺育,万亩粮田靠泉水灌溉。清澈甘甜---这是我记忆中泉水的味道。
七十年代,搞农业学大寨,讲以粮为纲,人们在西山水源地毁林造田,两眼古泉先后干涸。在民以找食为天的贫穷阶段,没有人注重水环境保护,昔日清泉淙淙如江河一样日去日远,村庄暮色般黯淡了下来,古泉成了人们美好的回忆。
人们只得启用古人留下的几口深井维持生活。记得每天的清晨和黄昏,村民们便挑着一副副水桶来到古井边,摇着辘轳打水。深井水甘甜、纯洁、清美。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遍塞北大地。村里很多人家生活条件好了起来,在古泉边打了机井,再引水到各个居民点水泥井里,自此,村里的老古井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冬暖夏凉---这是古水井留给我的一个最难忘的印象。
小时候,在我家院外就有口新建的水泥井。那时打水,先用扁担勾住水桶,放到井中左右摆动几下后汲水,再费力地把水桶像拔河似的从水井中提上来。每家每户都备有盛水用的水缸,置于灶膛旁。
那时,父亲是生产队干部经常出差,取水的事只能由我们去完成。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到井边抬水,由于我们力气小,每次只能提多半桶水,因此要来回抬三四趟,才能注满水缸。
孩子们毕竟力气小,一不小心把水桶掉下去的事经常发生,遇到这样的事我们常常呆在井台边,等着乡亲们的到来,请他们帮我们用钩子吊上来。有一次,正值农忙,乡亲们都在田里劳作,我们在井边整整等了大半天,才有人来帮忙,那天就因为提不到煮饭的水,我们连饭也没吃上,这是水泥井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水泥井打水虽然比古井辘轳汲水方便了许多,但很容易受外界污染。那时候打上来的井水,有时要先倒到水缸里,用明矾沉淀一下才用来煮饭做菜。但一下雨,井水就非常浑浊,只能用来洗碗。那时候看着城里姑姑家已经用上了自来水,真是非常羡慕。像城里人那样喝上自来水,成为乡村人的渴望。
时光脚步迈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乡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里的人们几乎家家户户都新建起了砖瓦房。村民利用大包干赚的钱集资引水入户,乡亲们把清洁甘甜的自来水引到了厨房,吃着放心,用着方便。这时,大家的吃水方式是用水泵抽水,只要合上电闸开关,人们在家里便能毫不费劲地吃上自来水。记得村里通上自来水那天,老奶奶脸上的皱纹笑开了花:“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啊,今儿个咱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日子……”龙头一拧,纯净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流了出来,洗菜、淘米、做饭、洗碗,轻轻松松在厨房就搞定。农村通上了自来水,饮水水质提升,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村民因饮用水不洁而染病的情况不见了,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了发展经济,摆脱暂时的经济贫困,人们忽略了古老文明与文化的遗存,开矿建厂,毁林开荒,富裕后又到处拆迁盖房,把老井填了,古泉废弃了,古城门和庙宇拆了。名胜古迹、山清水秀的舜都被拆的的面目全非。1992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沙尘暴袭击了塞北,人们别无选择地接受了大自然的惩罚。这才震惊了,开始反思如何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们全面清醒过来:过去盲目追求dp数量,导致生态环境、文明古迹遭到破坏以及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要不得,这种暂时的发展对整个社会而言只相当于揠苗助长。
从此,这里人们开始保护环境和历史文化,编制了古舜都遗址旅游生态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他们在西山栽树种草,退耕还林,经十年努力,湿地恢复,西山又披上了绿装,泉源的水位迅速上升。人们在静静地寻找一种文明的回归与文化振兴,古舜都的神韵又[]回来了:古堡的几口老井不用了,保护起来,留作纪念。古庙毁坏了,复原修缮。古泉、古井复苏了,自来水取替了钢筋水泥井,清清地下泉水进入了百姓家中。
古舜都就这样既神秘又崭新,在一代代村人心中蕴藏着一种言说不清的唐尧虞舜情结。苍灰色的记忆,遥远的历史,以片断的形式活在人们的心中。寻常的村庄站在不凡的老城上,厚重的时空积淀包蕴
着的是伟大的民族起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古舜都保岱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泉水、井水,到自来水,再到自来泉水,记载着古舜都饮用水的历史变迁,也是家乡发展观演变的一个缩影。千年古镇人民的饮水之变,与共和国60年又如此紧密相连!
延伸阅读:
烟草专卖局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相传,炎帝神农成王之前,天下瘟疫肆虐,染疾者死伤无数,为了让百姓摆脱灾难的纠缠,炎帝深入高山密林,遍尝百草,制百药,终于制服了瘟疫。而他自己却因吃了毒草“火焰子”,不幸死于莲花峰...
党群办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一个架线工的履历 三十年多前 年轻气盛的你 把一根根水泥杆 像种一株株鲜花那样地 种入山村深处 然后让电线编成的网络 网住山村的黑暗 让光明从此扎根在山乡四方 三十年多...
弘扬长征精神的征文弘扬长征精神的征文 ××军分区党委重视运用两级军区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集训成果指导部队建设,并坚持把学理论与学红军长征精神结合起来,注重在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实...
某县建国60年城建系统发展辉煌成就征文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推进城镇化进程这条主线,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功能继续完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镇...
报社编辑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乡村冬韵 每逢春节来临的冬季清闲时节,村里总要唱几台大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吸引了许多的商贩,活跃了当地的经济。 很多时候,自己总会沿着某条熟悉的路径走进心灵深处...
乡医纪念国庆60年征文二十年太久,沸腾的壮年苍老。二十年前认识老班长时是在卫校的乡医培训班,200多人培训的大班、当然要选有魄力人来管理。只有他最合适。38岁部队转业到煤矿工作多年。 我的...
中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计算机阅卷 **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结束,市直学校的阅卷点放在一职中和省泰中的计算机房。 第一天,语文、数学老师去阅卷;第二天,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政...
某县建国60年农业系统辉煌成就征文建国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县农业基础条件、种植业结构、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彻底解决了中国...
社区居民喜庆国庆60征文赞美新**,乐做**人 2005年国庆前夕,一家三口从苏州河畔、浙江北路桥动迁到**镇**嘉园,成为了新**人。入住4年来,**市镇“日日展新颜,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建设速度,让我们动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