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60年大发展]站在500年前皇帝乞求大地保佑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古老地坛旁,穿越60年的时空隧道,透视两万一千九百一十五个日日夜夜,每一个地坛医院人都会看到先人创造历史辉煌的业绩、都能...+阅读
解放60年以来,**县农机化事业在艰难曲折中走过了60年的历程。县农机局的农机人不断积极探索前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把握市场导向。在近几年国家出台了支农惠农政策,尤其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使农机化事业沐浴春风雨露茁壯成长,一路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几千年的“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泥为伴”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勾画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景象。
一、农机发展的新篇章
**县位于**省中部,赣江中游,属山地丘陵区。全县18个乡镇,249个村委会,总人口48万人,耕地面积3.88万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7.2万公顷。翻开历史档案,1957年全县农机总动力30马力,到1978年全县农机总动力3.24万千瓦,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64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79台,小型拖拉机386台,农用水泵919台。1981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来的人民公社、大队、生产小队所有和经营的农业机械逐步承包给个人,有的甚至当废铁买掉。这时社会上流传说,分田到了户,农机无出路;农民分了田,农机要关门。农机要不要发展?正在迷茫时,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机动车船和拖拉机经营运输业的若干规定”,并对农机实行优惠供应柴油等发展措施。她象春风一样温暖着农民的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购机种田的积极性。从此,谱写了农机发展的新篇章。使农民看到了农机发展的希望,使我们充满了信心。**县农机局针对农民一家一户经营的实际,因地制宜、重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每年在乡村组织多场多种型号的小型农业机械现场示范培训,使水田耕整机、动力打谷机等小型经济适用的农业机械迅速发展。逐步替代农民“扬鞭催牛、手扶犁耙耕地和手打脚踏水稻脱粒”的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水田耕整机以“一头牛的价格、半头牛的消耗、三头牛的功效”的优势,在**县各地农村快速发展,逐步让农村中的耕牛“下岗”,犁耙“失业”;动力打谷机由于功效高、劳动强度低替代人力打谷机。到1992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62万千瓦,农民私有私营的农业机械占95﹪。
二、农机发展新的动力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给**县农机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促进了基层农机部门职能转换以及农机保有量的迅速增长。
1994年,国家取消了农用计划平价柴油指标等各项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农机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农业机械的发展开始步入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阶段。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县农业机械管理部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服务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和帮助农民依靠农机致富上来。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机械,农机部门就推广什么样的农业机械。由此,农机发展的主体渐渐从政府农机部门转变为农民,购买农机也成为农民的自由选择和自觉行为。到2003年,**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4万千瓦。其中99﹪为农民个人投资购买。县乡农机部门从此真正扮演起公益性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角色。
随着农用运输机械和种植业机械、水稻脱粒机械的蓬勃发展以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普及,**县农机保有量开始快速增长。大中型拖拉机749台,小型拖拉机571台,水稻动力打谷机1.5万台,技术含量高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和抛秧机也开始走进农村千家万户。二十一世纪的头几年,全县农机总动力以年均12﹪的速度发展。
三、国家补贴,农机发展腾飞的翅膀
2005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在**县落户,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县贯彻实施,重点支持全县的水稻生产机械化。这些政策的落实,为**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县农机总动力以年均20﹪的速度高速增长。
据了解到2008年10月底,**县农机总动力为48万千瓦,是1978年的15倍。各种农业机械为7.9万台套,是1978年的20倍。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96千瓦,是1978年的21倍。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总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农机装备结构和技术性能进一步优化。水稻联合收割机从2003年全县不足30台,发展到2008年的680台。机械化插秧机实现了新的突破,发展到12台。油菜开沟机由12台,发展到120台。水田耕整机和拖拉机为1.9万台套,农用水泵3万台,分别是1978年的28倍和32倍。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力地提高了**县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变了农民几千年弯腰弓背的传统农业耕作历史;二是增加了水稻的产量并提高了水稻的质量,使全县水稻总产量达2.8亿公斤;三是减少了土地抛荒,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萎縮,粮食生产实现稳定发展,连续3年获全国和全省的粮食生产先进县;四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
12全文查看程,成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手段;五是增强了农机抗灾救灾能力,有力地保障了粮食稳产高产优质的发展。
农业机械快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保障。一方面使**县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在外创业,减少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加春耕、双抢、秋收冬种等农活,节省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农机作业使农业生产成本明显减少,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调查表明,实行机械化耕作、机插秧、机收、机械化种植油菜等,每年可使**县农民节省开支一千万元,增加收入4亿元。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下,现在**农民是种田不用愁,耕田用铁牛,插秧不低头,割禾不弯腰、开沟不用锹,抽水抗旱只用油和电。农机的普及运用后,如今农民是用一个月时间过年,用一个月时间种田,用10个月时间赚钱。农民生活水平象芝麻开花节节高,年均收入3600多元,是1978年的45倍。现在农村中一幢幢高楼拨地而起,农民上街当圩西装革领,还骑着崭新的摩托车,腰上还挂着手机。农民高兴的说,全靠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使我们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12全文查看解放60年以来,**县农机化事业在艰难曲折中走过了60年的历程。县农机局的农机人不断积极探索前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把握市场导向。在近几年国家出台了支农惠农政策,尤其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使农机化事业沐浴春风雨露茁壯成长,一路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几千年的“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泥为伴”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勾画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景象。
一、农机发展的新篇章
**县位于**省中部,赣江中游,属山地丘陵区。全县18个乡镇,249个村委会,总人口48万人,耕地面积3.88万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7.2万公顷。翻开历史档案,1957年全县农机总动力30马力,到1978年全县农机总动力3.24万千瓦,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64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79台,小型拖拉机386台,农用水泵919台。1981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来的人民公社、大队、生产小队所有和经营的农业机械逐步承包给个人,有的甚至当废铁买掉。这时社会上流传说,分田到了户,农机无出路;农民分了田,农机要关门。农机要不要发展?正在迷茫时,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机动车船和拖拉机经营运输业的若干规定”,并对农机实行优惠供应柴油等发展措施。她象春风一样温暖着农民的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购机种田的积极性。从此,谱写了农机发展的新篇章。使农民看到了农机发展的希望,使我们充满了信心。**县农机局针对农民一家一户经营的实际,因地制宜、重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小型农业机械。每年在乡村组织多场多种型号的小型农业机械现场示范培训,使水田耕整机、动力打谷机等小型经济适用的农业机械迅速发展。逐步替代农民“扬鞭催牛、手扶犁耙耕地和手打脚踏水稻脱粒”的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水田耕整机以“一头牛的价格、半头牛的消耗、三头牛的功效”的优势,在**县各地农村快速发展,逐步让农村中的耕牛“下岗”,犁耙“失业”;动力打谷机由于功效高、劳动强度低替代人力打谷机。到1992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4.62万千瓦,农民私有私营的农业机械占95﹪。
二、农机发展新的动力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给**县农机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促进了基层农机部门职能转换以及农机保有量的迅速增长。
1994年,国家取消了农用计划平价柴油指标等各项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农机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农业机械的发展开始步入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阶段。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县农业机械管理部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服务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和帮助农民依靠农机致富上来。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机械,农机部门就推广什么样的农业机械。由此,农机发展的主体渐渐从政府农机部门转变为农民,购买农机也成为农民的自由选择和自觉行为。到2003年,**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4万千瓦。其中99﹪为农民个人投资购买。县乡农机部门从此真正扮演起公益性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角色。
随着农用运输机械和种植业机械、水稻脱粒机械的蓬勃发展以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普及,**县农机保有量开始快速增长。大中型拖拉机749台,小型拖拉机571台,水稻动力打谷机1.5万台,技术含量高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和抛秧机也开始走进农村千家万户。二十一世纪的头几年,全县农机总动力以年均12﹪的速度发展。
三、国家补贴,农机发展腾飞的翅膀
2005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在**县落户,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县贯彻实施,重点支持全县的水稻生产机械化。这些政策的落实,为**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全县农机总动力以年均20﹪的速度高速增长。
据了解到2008年10月底,**县农机总动力为48万千瓦,是1978年的15倍。各种农业机械为7.9万台套,是1978年的20倍。平均每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96千瓦,是1978年的21倍。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总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农机装备结构和技术性能进一步优化。水稻联合收割机从2003年全县不足30台,发展到2008年的680台。机械化插秧机实现了新的突破,发展到12台。油菜开沟机由12台,发展到120台。水田耕整机和拖拉机为1.9万台套,农用水泵3万台,分别是1978年的28倍和32倍。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力地提高了**县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变了农民几千年弯腰弓背的传统农业耕作历史;二是增加了水稻的产量并提高了水稻的质量,使全县水稻总产量达2.8亿公斤;三是减少了土地抛荒,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萎縮,粮食生产实现稳定发展,连续3年获全国和全省的粮食生产先进县;四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
[]程,成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手段;五是增强了农机抗灾救灾能力,有力地保障了粮食稳产高产优质的发展。
农业机械快速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保障。一方面使**县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在外创业,减少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加春耕、双抢、秋收冬种等农活,节省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农机作业使农业生产成本明显减少,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调查表明,实行机械化耕作、机插秧、机收、机械化种植油菜等,每年可使**县农民节省开支一千万元,增加收入4亿元。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下,现在**农民是种田不用愁,耕田用铁牛,插秧不低头,割禾不弯腰、开沟不用锹,抽水抗旱只用油和电。农机的普及运用后,如今农民是用一个月时间过年,用一个月时间种田,用10个月时间赚钱。农民生活水平象芝麻开花节节高,年均收入3600多元,是1978年的45倍。现在农村中一幢幢高楼拨地而起,农民上街当圩西装革领,还骑着崭新的摩托车,腰上还挂着手机。农民高兴的说,全靠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使我们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延伸阅读:
村村通大发展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风雨历程,六十年灿烂辉煌。六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建国60年侨务大发展回顾建国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侨务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给侨务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国家侨务政策的指引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侨务工作者走出一条北京新侨乡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