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在当当网上偶尔遇见,且严重打折的书。但这也是一本好书。
它只是一套丛书中的一本。这本书收入了1949年—1984年这35年间全国一些著名中学的学生作文,共100多篇。
全书分年代,每年所选作文多少不一。多的,有10多篇,如1984年;少的,只有3篇,如1973年。估计是由可供选择的作文数量的多与少所致吧。
这
100多篇学生作文,折射了这35年间新中国发展的诸多侧面: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人性的……
中学生,这是人生有梦的时期,也是多思的季节。作文,则是他们心灵的书写,是他们的性情,他们的理智的最好表达方式之一。书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他们心灵世界的具体展现。
我是一位乡村教师,阅读那些富有灵性的文字,让我聆听到不同时代中学生心灵的声音,感受到他们脉搏的跳动,从而了解了他们心灵世界的真实风貌,认识到不同时代中学生的精神状态。
其中的两篇文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篇是1951年上海中学的一位名为童忠镶的同学写的《服从组织安排的朱老师》;另一篇是1984年华中师大一附中的王江同学写的《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
这两篇相隔30多年的中学生的作文,折射出了两个不同时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
《服从组织安排的朱老师》写的是一位姓朱的数学老师。这位朱老师是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也喜欢他的数学课。没想到,朱老师却马上要调到另外一所学校去当校长了。大家都舍不得他走,于是,他们决定挽留。在一节数学课上,大家一致挽留他。可是,朱老师的一番话,却让同学不但不挽留,反而觉得朱老师应该服从组织安排,应该去。朱老师是这样说的:“我深深地体味到人民政府的确是人民自己的政府,真正是代表人民的利益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衷心信任人民政府,因此我毫无顾虑的接受了我的新任务。”听了朱老师的话,有同学当时就表态:“朱先生,你‘服从组织,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刚才我不想让你去,是自私的不正确的想法,现在我全明白了。”就这样,朱老师走了。
《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写的是一位13岁的初中二年级的学生,针对当时武汉市吃“大锅饭”造成的弊端,抓住了要害,提出了几项有价值的改革建议。有勇气,有志气,有抱负。当时任武汉市市长的吴官正在看到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还特意写信给以赞扬和鼓励。
这篇文章,当时在全国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读了这两篇文章后,我有一个这样的假设:《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如果写于1951年,《服从组织安排的朱老师》如果写于1984年,后果会怎么样?
我不敢想下去,也不可能想下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为时代而作的。
两篇文章出自两个不同时代的中学生之手,从中,我们就可以把握到两个不同时代的中学生那跳动的脉搏。
51年,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人们怀着对人民政府的感激之情,对政府的号召和任何安排,都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感激。我们只要读一读朱老师的那段话就可以感受到,体味到:“我深深地体味到……”,“我衷心信任……”,“我毫无顾虑的接受了”……这些语词,都是极富感情的。于是,“党叫干啥就干啥”,“坚决服从组织”,“永做革命的螺丝钉”……就成为朱老师们处理个人与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一条不易的准则。于是,在政府面前,在组织面前,个人总是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因此,也才有了朱老师的那些学生本来想说服朱老师,让老师留下来,没想到却被朱老师说服,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的结果。
被老师的感染之后,在组织面前,让学生也感受到了个人力量的过于微小,所以,老师的几句话,就让他们转变了思想,被老师所“俘虏”。
“个人必须服从组织,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舍弃个人利益,以集体利益为重。”
这篇作文,就是这一思想的生动注脚。
《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这篇文章的诞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中国社会几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风烟刚刚散尽,国家百废待兴。就像恩格斯在评价欧洲文艺复兴时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国家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的建设人才。人们满怀着激情,投入到了社会的改革与建设当中。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是那个时代的每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的心愿,于是,一种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人们纷纷献出自己的智慧。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踏着时代的鼓点,和着祖国前进的步伐,也拿起了手中之笔,书写自己的豪情,表达自己的心愿。于是,在那个时候,就涌现了一批“假如……”的好作文。比如同被收入该书的,也写于1984年的《假如没了邮政》,也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
青少年一代,是充满希望的一代。在约100年12全文查看前的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在他的那篇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就满怀激情的告诉我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 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有怎样的心态,怎样的精神风貌,将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这篇
作文,就直接向我们昭示:我们的少年已经摆脱了束缚,他们正在成长为一个个大写的“人”!自从那位伟人,向全体国人宣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已经过去,迎接我们的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从此,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式开始。在这个时代,尊重人,大写人,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在这个时代,人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个螺丝钉,而是一个个大写的自己了!12全文查看这是一本在当当网上偶尔遇见,且严重打折的书。但这也是一本好书。
它只是一套丛书中的一本。这本书收入了1949年—1984年这35年间全国一些著名中学的学生作文,共100多篇。
全书分年代,每年所选作文多少不一。多的,有10多篇,如1984年;少的,只有3篇,如1973年。估计是由可供选择的作文数量的多与少所致吧。
这
100多篇学生作文,折射了这35年间新中国发展的诸多侧面: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人性的……
中学生,这是人生有梦的时期,也是多思的季节。作文,则是他们心灵的书写,是他们的性情,他们的理智的最好表达方式之一。书中的大多数文章,都是他们心灵世界的具体展现。
我是一位乡村教师,阅读那些富有灵性的文字,让我聆听到不同时代中学生心灵的声音,感受到他们脉搏的跳动,从而了解了他们心灵世界的真实风貌,认识到不同时代中学生的精神状态。
其中的两篇文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篇是1951年上海中学的一位名为童忠镶的同学写的《服从组织安排的朱老师》;另一篇是1984年华中师大一附中的王江同学写的《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
这两篇相隔30多年的中学生的作文,折射出了两个不同时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
《服从组织安排的朱老师》写的是一位姓朱的数学老师。这位朱老师是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也喜欢他的数学课。没想到,朱老师却马上要调到另外一所学校去当校长了。大家都舍不得他走,于是,他们决定挽留。在一节数学课上,大家一致挽留他。可是,朱老师的一番话,却让同学不但不挽留,反而觉得朱老师应该服从组织安排,应该去。朱老师是这样说的:“我深深地体味到人民政府的确是人民自己的政府,真正是代表人民的利益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衷心信任人民政府,因此我毫无顾虑的接受了我的新任务。”听了朱老师的话,有同学当时就表态:“朱先生,你‘服从组织,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刚才我不想让你去,是自私的不正确的想法,现在我全明白了。”就这样,朱老师走了。
《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写的是一位13岁的初中二年级的学生,针对当时武汉市吃“大锅饭”造成的弊端,抓住了要害,提出了几项有价值的改革建议。有勇气,有志气,有抱负。当时任武汉市市长的吴官正在看到这篇文章后,非常高兴,还特意写信给以赞扬和鼓励。
这篇文章,当时在全国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读了这两篇文章后,我有一个这样的假设:《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如果写于1951年,《服从组织安排的朱老师》如果写于1984年,后果会怎么样?
我不敢想下去,也不可能想下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为时代而作的。
两篇文章出自两个不同时代的中学生之手,从中,我们就可以把握到两个不同时代的中学生那跳动的脉搏。
51年,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人们怀着对人民政府的感激之情,对政府的号召和任何安排,都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感激。我们只要读一读朱老师的那段话就可以感受到,体味到:“我深深地体味到……”,“我衷心信任……”,“我毫无顾虑的接受了”……这些语词,都是极富感情的。于是,“党叫干啥就干啥”,“坚决服从组织”,“永做革命的螺丝钉”……就成为朱老师们处理个人与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一条不易的准则。于是,在政府面前,在组织面前,个人总是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因此,也才有了朱老师的那些学生本来想说服朱老师,让老师留下来,没想到却被朱老师说服,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的结果。
被老师的感染之后,在组织面前,让学生也感受到了个人力量的过于微小,所以,老师的几句话,就让他们转变了思想,被老师所“俘虏”。
“个人必须服从组织,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舍弃个人利益,以集体利益为重。”
这篇作文,就是这一思想的生动注脚。
《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这篇文章的诞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中国社会几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风烟刚刚散尽,国家百废待兴。就像恩格斯在评价欧洲文艺复兴时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国家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的建设人才。人们满怀着激情,投入到了社会的改革与建设当中。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是那个时代的每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的心愿,于是,一种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人们纷纷献出自己的智慧。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踏着时代的鼓点,和着祖国前进的步伐,也拿起了手中之笔,书写自己的豪情,表达自己的心愿。于是,在那个时候,就涌现了一批“假如……”的好作文。比如同被收入该书的,也写于1984年的《假如没了邮政》,也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
青少年一代,是充满希望的一代。在约100年[]前的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在他的那篇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就满怀激情的告诉我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 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有怎样的心态,怎样的精神风貌,将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这篇
作文,就直接向我们昭示:我们的少年已经摆脱了束缚,他们正在成长为一个个大写的“人”!自从那位伟人,向全体国人宣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已经过去,迎接我们的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从此,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式开始。在这个时代,尊重人,大写人,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在这个时代,人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个螺丝钉,而是一个个大写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