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无忧网范文学习范文大全

火车的变迁

11月28日 编辑 fanwen51.com

[庆祝祖国60华诞征文变迁的足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健身强体、一试身手要穿运动鞋,上班公务要穿名贵的皮鞋,休闲度假要穿休闲鞋,派对约会要穿情侣鞋,爱美、懂美女士“衣不厌新、鞋不厌贵”,自然要穿时尚新潮...+阅读

1963年夏天,我从苏州铁路机车司机学校分配到**机务段的时候,还是一个十八岁刚出头的青年人。那时,**机务段专门担当上海到常州的货物列车。沪宁线上行驶的货车都是由大马力的蒸汽机车牵引,因为这些机车是从“老大哥”苏联进口的,加上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国人给它命名为“反修”型,据说原来是叫“友好”型。

蒸汽机车从上海到常

州170多公里,单线运行,时刻表上,途经大大小小几十个车站,客车要开

四、五个小时,时速70—80公里;从**编组站始发的货车则在

七、八个小时左右,时速50—60公里。记得过去跑车,晚点、超劳的情况经常发生;加上上下班的检车、保养,进库上水、加煤、捅灰,工作十分繁重,且全靠人工且半自动,我们火车龙头上的乘务员,一般作业时间都要在十几个小时以上。

如今乘火车去常州,仅1小时多点的路程,到南京也不过2小时。而当年火车开得慢,常常在一个小站交会

三、四趟正常客车,一般要花好几个小时,甚至于半天以上。印象甚深的是,有一种为缓解春节期间火车拥挤才运营的棚车,多数在夜间发车,且站站停,从上海至常州几乎要花通宵的时间。

那时,也就是春运高潮期间,火车票十分紧张。铁路局就将**、龙华、戚墅堰跑通勤的列车车厢扣下,组成临客。再将装货物的棚车清冼干净,加开跑常州、镇江和南京的短途“棚车”,棚车照货车的“点”开行,大都由我们段担当牵引。“棚车”里没有一张座椅,旅客们挤上车后,大家纷纷争地盘,用纸板一垫,就横七竖八席地而坐。火车一驶动,车门立即拉上,车厢里顿时漆黑一片,靠临时挂起来的几个电灯泡照明。在车厢的一角,放置了两个便桶,外面用布帘遮一下,以供旅客方便。临近便桶的旅客,不但身受干扰,而且被臭气熏得难受。一到站头,列车员拉开车门,还得迅速地放下木梯,让旅客上下车。旅客,就这样被当作“货物”,摇摇晃晃地“装运”出去。不过,尽管车厢如此简陋,但大家还是感激铁路局为旅客创造了回乡过年的条件,而且车票的价钱还比“普客”便宜了一半。

记得,1978年夏天,机务段派我与另外两个同志一起去兰州接车。在上海乘直达快车,现在近二十小时的路程,当时一路上跑了两天两夜之多才到兰州。

有一年的年根,铁路分局组织机关干部跑了一趟广州的加班车。火车从上海始发,回家乡过春节的旅客就已经多得不得了;途经浙江、江西、湖南,一路上车厢里也总是人满为患,连走道上也人贴着人地站着。而且,不少是长途客,要乘

二、三十多个小时。夜里困意来了,车厢里的人被人挤过来挤过去的,像一个东倒西歪但又没有倒的“不倒翁”。也有的人钻进了硬座椅子下面的空档里睡觉了,地面上只铺一个口袋,穿着老棉衣,把椅子下面的空档塞得满满的。不一会儿还传来了呼噜声。有个学生样,也在附近的一排椅子下面铺了报纸,把提的一个包当成了一个枕头,钻进去就睡了。那时,列车到站,车厢走道挤满了人,我这个临时列车员也没法开车门,旅客从车门挤不上去,就有人从车窗往里爬。我看到一个年轻人,半个身子已经爬进车窗,车里的熟人往里拉他,站台上服务员都笑嘻嘻地使劲把他推上去。我想,要是在平时,站台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把他推上去,但此时此刻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帮他回家过年。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人无需沟通,彼此心灵相应。

那时候,火车是蒸汽时代的黑色火车。拖动着笨重的大脚呻吟着,喘息着,永不疲倦地唱着一首“咔嚓、咔嚓”的老歌,头顶烈日苍天,搏击风雨雷电,撕开浓浓雾气,喊响高昂号角,在千万个车轮撞击大地、冰河、山川的轰鸣中,踏着黑色的舞步,乐此不疲地跳着古老的“爵士舞”。

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以后,铁路铺起了复线,火车也进入了大功率内燃、电力机车主牵列车的时代,绿色、蓝色的年轻的飞蝗型、子弹头型的火车,以天为幕,以大地作台,以彩霞为霓裳,裁白云为嫁衣,在红玛瑙、绿宝石镶嵌的金色轨道上跳着明快的“伦巴现代舞”,扭着欢快的“秧歌”……在大漠中,火车是绿洲,人们看见这条长龙,就萌生了生存的希望;在绿洲中,他是奔腾不息的中国龙,永不停息,日夜奔忙,唤醒了人们生存的质量。

“时代的列车“在中国的铁路线上飞驰,列车的速度,见证着当今中国时代的脚步。从1997年4月18日起,中国铁路开始了第一次大提速。随后,1998年、2000年、2001年、2004年,到目前共实现了六次铁路大提速。全国主要干线动车组运行速度提高到时速200公里至250公里。记得在1993年,我兴高采烈充满理想晃晃悠悠地往北京赶时,最快也要20个小时左右;我并没有意识到,今后的好日子会如此让人心旷神怡。现在,火车站像现代化机场一样,坐火车好比是乘飞机,流星闪电掠过。如今赴千里之外的郑州,动车组仅

五、六个小时便能抵达。1400多公里的北京,动车组牵引的新型客车也在十个小时左右,令人惊叹不已。

2007年8月15日12全文查看,我赴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和人民铁道报社与中国铁路文联联合举办的“春天送你一首诗”•《和谐铁路》诗歌大赛颁奖会。火车在上海与北京间往返,高靠背座椅的车厢,整洁明亮,让我的心境也为之清爽了许多,一种仿佛置身于飞机机舱般的舒畅感便油然而生。列车风驰电掣,车窗外广袤大地,疾速掠过;我的心情也像放飞的风筝,格外舒畅,火

车正在开往春天,开往故乡!阳光把通向四面八方的铁道线洒满金辉,从挤棚车到乘舒适快捷的“红皮车”、“蓝皮车”,真是天壤之别,更让旅客惊喜有加。这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变化,怎不让人为日益繁荣富强的祖国而自豪。

如今,当我站在时速将超过350公里,有望成为世界上运营速度最高的京沪高铁工地上,看见建设者们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的场面真让人心喜啊!再想想当年那令人尴尬的火车速度,幸福怎能不像花儿一样开放吗?12全文查看1963年夏天,我从苏州铁路机车司机学校分配到**机务段的时候,还是一个十八岁刚出头的青年人。那时,**机务段专门担当上海到常州的货物列车。沪宁线上行驶的货车都是由大马力的蒸汽机车牵引,因为这些机车是从“老大哥”苏联进口的,加上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国人给它命名为“反修”型,据说原来是叫“友好”型。

蒸汽机车从上海到常

州170多公里,单线运行,时刻表上,途经大大小小几十个车站,客车要开

四、五个小时,时速70—80公里;从**编组站始发的货车则在

七、八个小时左右,时速50—60公里。记得过去跑车,晚点、超劳的情况经常发生;加上上下班的检车、保养,进库上水、加煤、捅灰,工作十分繁重,且全靠人工且半自动,我们火车龙头上的乘务员,一般作业时间都要在十几个小时以上。

如今乘火车去常州,仅1小时多点的路程,到南京也不过2小时。而当年火车开得慢,常常在一个小站交会

三、四趟正常客车,一般要花好几个小时,甚至于半天以上。印象甚深的是,有一种为缓解春节期间火车拥挤才运营的棚车,多数在夜间发车,且站站停,从上海至常州几乎要花通宵的时间。

那时,也就是春运高潮期间,火车票十分紧张。铁路局就将**、龙华、戚墅堰跑通勤的列车车厢扣下,组成临客。再将装货物的棚车清冼干净,加开跑常州、镇江和南京的短途“棚车”,棚车照货车的“点”开行,大都由我们段担当牵引。“棚车”里没有一张座椅,旅客们挤上车后,大家纷纷争地盘,用纸板一垫,就横七竖八席地而坐。火车一驶动,车门立即拉上,车厢里顿时漆黑一片,靠临时挂起来的几个电灯泡照明。在车厢的一角,放置了两个便桶,外面用布帘遮一下,以供旅客方便。临近便桶的旅客,不但身受干扰,而且被臭气熏得难受。一到站头,列车员拉开车门,还得迅速地放下木梯,让旅客上下车。旅客,就这样被当作“货物”,摇摇晃晃地“装运”出去。不过,尽管车厢如此简陋,但大家还是感激铁路局为旅客创造了回乡过年的条件,而且车票的价钱还比“普客”便宜了一半。

记得,1978年夏天,机务段派我与另外两个同志一起去兰州接车。在上海乘直达快车,现在近二十小时的路程,当时一路上跑了两天两夜之多才到兰州。

有一年的年根,铁路分局组织机关干部跑了一趟广州的加班车。火车从上海始发,回家乡过春节的旅客就已经多得不得了;途经浙江、江西、湖南,一路上车厢里也总是人满为患,连走道上也人贴着人地站着。而且,不少是长途客,要乘

二、三十多个小时。夜里困意来了,车厢里的人被人挤过来挤过去的,像一个东倒西歪但又没有倒的“不倒翁”。也有的人钻进了硬座椅子下面的空档里睡觉了,地面上只铺一个口袋,穿着老棉衣,把椅子下面的空档塞得满满的。不一会儿还传来了呼噜声。有个学生样,也在附近的一排椅子下面铺了报纸,把提的一个包当成了一个枕头,钻进去就睡了。那时,列车到站,车厢走道挤满了人,我这个临时列车员也没法开车门,旅客从车门挤不上去,就有人从车窗往里爬。我看到一个年轻人,半个身子已经爬进车窗,车里的熟人往里拉他,站台上服务员都笑嘻嘻地使劲把他推上去。我想,要是在平时,站台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把他推上去,但此时此刻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帮他回家过年。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人无需沟通,彼此心灵相应。

那时候,火车是蒸汽时代的黑色火车。拖动着笨重的大脚呻吟着,喘息着,永不疲倦地唱着一首“咔嚓、咔嚓”的老歌,头顶烈日苍天,搏击风雨雷电,撕开浓浓雾气,喊响高昂号角,在千万个车轮撞击大地、冰河、山川的轰鸣中,踏着黑色的舞步,乐此不疲地跳着古老的“爵士舞”。

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以后,铁路铺起了复线,火车也进入了大功率内燃、电力机车主牵列车的时代,绿色、蓝色的年轻的飞蝗型、子弹头型的火车,以天为幕,以大地作台,以彩霞为霓裳,裁白云为嫁衣,在红玛瑙、绿宝石镶嵌的金色轨道上跳着明快的“伦巴现代舞”,扭着欢快的“秧歌”……在大漠中,火车是绿洲,人们看见这条长龙,就萌生了生存的希望;在绿洲中,他是奔腾不息的中国龙,永不停息,日夜奔忙,唤醒了人们生存的质量。

“时代的列车“在中国的铁路线上飞驰,列车的速度,见证着当今中国时代的脚步。从1997年4月18日起,中国铁路开始了第一次大提速。随后,1998年、2000年、2001年、2004年,到目前共实现了六次铁路大提速。全国主要干线动车组运行速度提高到时速200公里至250公里。记得在1993年,我兴高采烈充满理想晃晃悠悠地往北京赶时,最快也要20个小时左右;我并没有意识到,今后的好日子会如此让人心旷神怡。现在,火车站像现代化机场一样,坐火车好比是乘飞机,流星闪电掠过。如今赴千里之外的郑州,动车组仅

五、六个小时便能抵达。1400多公里的北京,动车组牵引的新型客车也在十个小时左右,令人惊叹不已。

2007年8月15日[],我赴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和人民铁道报社与中国铁路文联联合举办的“春天送你一首诗”•《和谐铁路》诗歌大赛颁奖会。火车在上海与北京间往返,高靠背座椅的车厢,整洁明亮,让我的心境也为之清爽了许多,一种仿佛置身于飞机机舱般的舒畅感便油然而生。列车风驰电掣,车窗外广袤大地,疾速掠过;我的心情也像放飞的风筝,格外舒畅,火

车正在开往春天,开往故乡!阳光把通向四面八方的铁道线洒满金辉,从挤棚车到乘舒适快捷的“红皮车”、“蓝皮车”,真是天壤之别,更让旅客惊喜有加。这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变化,怎不让人为日益繁荣富强的祖国而自豪。

如今,当我站在时速将超过350公里,有望成为世界上运营速度最高的京沪高铁工地上,看见建设者们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的场面真让人心喜啊!再想想当年那令人尴尬的火车速度,幸福怎能不像花儿一样开放吗?

延伸阅读:

荧屏里的变迁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是美国1941年发明的,而中国在1958年以前,电视工业一片空白。直到57年6月,天津无线电厂在缺乏技术、没有资料的困难条件下,在多方密切配合下,终于在1958年1月装配...

庆祝祖国60华诞征文小家庭的变迁我小的时候,家住淮河岸边的农村,条件非常艰辛,三顿饭都无法保证,更谈不上有什么玩具可玩了。哪像现在的孩子什么芭比娃娃啦、变形金刚啦、飞机火车啦、电脑游戏啦...... 那时候...

变迁的足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健身强体、一试身手要穿运动鞋,上班公务要穿名贵的皮鞋,休闲度假要穿休闲鞋,派对约会要穿情侣鞋,爱美、懂美女士“衣不厌新、鞋不厌贵”,自然要穿时尚新...

看灯具变迁60年1949年9月4日,**建起了一台恢复生产用的100千瓦发电机。建国初期,全市仅有表灯用户122户,其中工业户14户那个年代的夜晚,除了月亮,许许多多的家庭还只能通过煤油灯照明。如今,流光...

收音变迁话今昔今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时刻,回眸60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就拿收音设备来说,上世纪 5、60年代我用的是自己装配的矿石收音机,虽然那时候几个...

看60年来矿灯的变迁说起煤矿变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矿灯了。60年来,矿灯几次更新换代,雪亮雪亮的,堪比神灯一样。我听过老矿工讲,解放前“口衔油灯爬陡坡,千斤煤炭用背驮,工头背后甩皮鞭”,如今“头戴...

发展变迁成就时光荏苒,岁月沧桑,60年来,乌兰耸翠之下,黄河砥柱之畔,一支可歌可敬、朝气蓬勃蓝色队伍,他们求新思变,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税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历了60年的...

感受服装变迁服装,历来是时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发展进步最为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忆;服装变革史,也是一部写在每个不同年代的中国人身上,鲜活而富有说服力的不...

牧野大地60年灯火变迁1949年9月4日,我市建起了一台恢复生产用的100千瓦发电机。建国初期,全市仅有表灯用户122户,其中工业户14户……那个年代的夜晚,除了月亮,许许多多的家庭还只能通过煤油灯照明。如...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