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的质量管理活动中,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仅限于 质量的检验,即依靠全检或抽检的手段挑出不合格品,管理的作 用很薄弱。尽管如此,这种以事后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式对确 保生产的正常进行,防止不合格产品流人市场,保护用户利益起 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掌握 规律,从而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
标志着质量管理观念由事后检 验转变为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质量管理真正步人了系统科学的 统计质量控制管理阶段。1961年美国的费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 首先, 这里的“全面” 一词首先是相对于统计质量控制中的“统计”而 言。也就是说要生产出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 务,单靠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是很不够的,必须综合运用各种 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的作用,从而更 全面地去解决质量问题。
其次,“全面”还相对于生产过程而言。 产品质量有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市场研 究、研制、设计、制订标准、制订工艺、采购、配备设备与工 装、加工制造、工序控制、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 它们&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产品最终的质量水准。 质量 管理仅仅局限于只对生产过程实行控制是远远不够的。
再次,质 量应当是“最经济的水平”与“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完美统 一,离开经济效益和质量成本去谈质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 展和深化,逐渐由早期的全面质量控制(TQC)演化成为全面 质量管理(TQM),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 念。 质量不再是仅仅被看做是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是整个组织 经营管理的质量。
因此,全面质量管理已经成为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最有力武器。在此情况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原则相对 于TQC阶段而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国际技术经济 合作、消除贸易壁垒的共同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 1986年发布了 IS0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该标准随后被越来越 多的国家所采用。 我国于1994年采用该标准并于2000年、2002 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这标志着我国质量管理科学向着规范化、 系统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新高度得到全面深人的发展。